皇宫内发生悄然变化。

  许多陌生面孔的太监出现在关键岗位上。

  他们表情生冷,不近人情。

  别人套话也不说,默默的在岗位上老实干活。

  被顶替掉工作的太监们基本上都是曹正淳,王德化的人。

  至于王承恩的人,非但没有被顶替,职位全部升级。

  太监休息的厢房里。

  王德化皱着眉头,费解说道:“不应该啊!最近账簿都是和东林党通过气的,皇上怎么发现的!”

  曹正淳坐在炕沿上,摇头说道:“不是账本的事。”

  “我听下面人说了,今天中午皇上派王承恩去内库,国库调银子”

  “好巧不巧,王永祚为了讨好后宫,提前把内库里的银子搬空了。”

  “皇上没拿到钱直接把罪怪到我们身上了!”

  王德化听闻,猛的一拍桌子。

  “操!他****王永祚!”

  “自己不想活,还拉上老子给他垫背!!”

  “曹大人,您看我们现在该如何脱身?”

  曹正淳闭上双眼,叹了一口气说道:“既然皇上缺钱,我们给他钱。”

  “但这件事不是因你我而起,我们只需出五千两白银。”

  “剩下的钱让王大人去出,总金额最好控制在十万两!”

  王德化一听,脸上的肉都在打抽抽。

  “我要出五千两白银?!”

  “孝敬皇上用得着这么多钱嘛?!”

  “再说十万两白银送到皇上那,他老人家肯定会起疑心,认为咱们平时没少贪污**!”

  王德化意思很简单,自己五千两白银都不想掏。

  曹正淳瞧他没出息的样子冷哼一声/

  “这就是你和人家王承恩的差距了!”

  “在皇上第一时间缺钱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孝敬十六万两白银了!”

  “我让你出五千两白银,保住你自个儿性命都不肯?”

  “你想干什么?拿着钱去地府贿赂阎王爷?”

  王德化被骂的抬不起头。

  “曹大人所言极是!”

  “小的一时被猪油蒙了心!”

  “小的替曹大人出剩下的五千两白银!感谢曹大人的点拨之恩!”

  曹正淳看着王德化不断作揖的模样。

  心想此人还算是上道。

  “行,那就劳烦王大人准备一万两白银了。”

  “酉时一到,咱们三个一起去御书房给皇上赔罪!”

  此时,御书房外的院子里站满了穿着明光铠的高级步兵。

  左边的腰别了合金打造而成的汉刀。

  刀身略微弧形,刀背厚实。

  刀柄以黑红两色的皮革缠绕而成,防滑又兼具美感、

  战场上汉刀既能对付盾牌与长兵器,也是步兵近身搏杀的利器!

  右腰则悬挂着一把破甲锤。

  锤头呈暗黑色,表面满是锯齿状的突起!

  中央有一道尖锐的锥刺,专为击穿重甲而设计!

  这些士兵如铁塔般站立。

  不带丝毫情绪波动!

  五百人的气势比一万人都要强悍凶猛!

  已经攒好十万两白银的王永祚,王德化,曹正淳三人来到御书房。

  看到门口戒备森严的士兵。

  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张口。

  不是他们害怕官兵。

  而是门口的士兵杀意太纯粹了!

  比战场上遇到的后金骑兵还要恐怖!

  鼓起勇气的曹正淳上前两步说道:

  “劳烦大人进去通报一声,说司礼监曹正淳有要事求见皇上!”

  高级士兵冷冷的扫了一眼曹正淳。

  “知道了,你们在这等着!”

  他冷漠的态度完全是不把曹正淳放在眼里。

  要知道曹正淳现在不光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还是东厂的提督!

  “曹大人,这些官兵也忒不识好歹了!”

  “对您居然一个尊称都不给!”

  “咱们哪里受过这等委屈!!”

  一旁的王永祚煽风点火的说道。

  刚才他在曹正淳的压迫下。

  不得已出了九万两白银。

  此时,他巴不得曹正淳意气用事,然后自己上位。

  反正娘娘们那里,自己都打点好了。

  只要曹正淳失宠,上位的人肯定是自己!

  “皇上,门外曹正淳,王德化,王永祚等人求见!”高级士兵单膝跪地说道。

  “他们来干什么?”顾辰往嘴里塞了个葡萄问道。

  “属下没问,但他们抬了十个箱子,看样子是给您筹款的!”

  顾辰吐出葡萄籽,嘴上骂道:“才十个箱子?”

  “把我当什么?叫花子!?”

  “钱,全部没收!”

  “人,都给我绑起来,押送到午门!晚上我亲自审问!”

  顾辰下令吩咐道!

  “是!”高级士兵抱拳后,迅速起身离开!

  紧接着,门外传来曹正淳等人的喊声。

  “皇上,我冤枉啊!小的为朝廷尽心尽力!”

  “皇上,都是王永祚挥霍无度!导致内库空虚,我等给您筹了十万两白银弥补内库!”

  ..........

  顾辰还没审问,他们已经开始互相指认。

  一群乌合之众。

  就这帮废物玩意,竟然能把崇祯忽悠的团团转,也是神奇。

  顾辰知道曹正淳手握暴力机关东厂,利用系统的投放功能。

  将五千名士兵投放在神武门,午门等重要的出入口上。

  没有他的口谕,任何人不得进宫!

  -------------

  曹化淳评价分两派,一派说曹化淳开了城门主动投降,另一派说崇祯十七年(1644年),曹化淳人根本不在北京城,早就告老还乡了。

  目前主流是第二种说法,写的时候坚持了老旧的第一种,是我的疏忽。

  为了严谨起见,曹化淳改为虚拟人物曹正淳。

  后续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大家都可以指出,不会因为是爽文就降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