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钟兴国由“猛虎突击队”副中队长升任中队长。

  春节本可以休假探亲回老家,可是去年12月上级又重新任命葛小虎去**新组建的“天狼”特战旅一大队任中队长。

  一大队二中队组建完毕后,部队就拉到野外进行战前练兵,回家过年的计划泡了汤。

  今年的春节,因为**要求“天狼特战旅”的干部和战士春节一律不准休假,葛小虎和官兵们只能在训练营地过大年。

  二中队由于是野外冬季训练,他们临时驻扎在燕山西麓的一座山村小学里。

  冬训可不是闹着玩的,不可能住宿在有吃有喝还温暖的营房里。

  这里条件太简陋,房顶只有几条薄檩条,檩条上只有一层灰色的薄瓦片。

  寒冷的西北风刚好能从瓦缝中吹进来,雪能也从能瓦缝中飘进来。

  春节前夕,燕京地区又下了一场大雪。

  这时室内温度和室外相差无几,晚上睡觉,官兵们常常会被冻醒。

  葛小虎深夜查哨查铺时,看到战士们的棉被上还有一层白白的雪花。

  官兵们冻得睡不着觉,只好抱团取暖,和衣而睡。

  葛小虎查哨查铺后也久久难以入睡,两只脚冻得像冰疙瘩。

  好在战士们多数来自农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也好在他们那时还年轻,身体好,火力旺,经得起摔打。

  进入年根,天更冷了,雪片儿随风飘落下来。

  雪能让空气清新,也能让人格外精神。

  一大的官兵们坚持踏着皑皑白雪训练。

  这成了当时小学附近的一道亮丽风景,不少群众从十里八村赶到小学来看我们训练。

  群众看,他们练,也调动了官兵们练兵的积极性。

  二中队在训练战场自救互救时,士兵们在爆炸声中一个个应声倒下。

  紧接着,救护队员们扛着担架,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抢救“伤员”。

  当一个个炸断腿的、头部负伤的、双眼失明的、腹部中弹的“伤员”,被白色纱布缠绕着“伤口”抬上担架运下“战场”时;

  一些旁观的小朋友哈哈大笑,一些中老年人的脸上却挂着泪花……

  这所小学虽然远离南疆作战的战场,但由于一大队即将要上前线,每天喊着打仗,练着打仗。

  “打仗”一词也使这片土地涌起一股浓浓的国防热情。

  春节,最让葛小虎头疼的是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葛小虎把电话打到旅**部宣传科,请求给即将奔赴前线的官兵们解决一台电视机。

  旅里接到葛小虎的电话后很重视,专门派了一名干事送来一台电视机。

  有了一台电视机,年关就好过一点了。

  起码除夕晚上能有一个盼头,也能收拢官兵的心。

  除夕夜,全中队官兵挤在一间小教室内,没有凳子,官兵们就围坐在铺有稻草的地上看电视。

  这天,室外的西北风不停地吹着,室内冷极了,哈气成霜。

  战士们个个头戴棉帽,脚穿棉鞋,冷得受不了,就把被子披在身上御寒。

  钟兴国怕战友们感冒,专门让炊事班烧了两大锅生姜黑胡椒红糖水给大家喝。

  零点的钟声在焰火腾空之际响彻,新的一年已向我们走来。

  这年头,村民们生活还很艰苦,但乡亲们仍无私地支持部队,支持钟兴国他们上前线。

  春节前驻地供销社还带着粉条和花生来慰问他们。

  二中队的官兵们大多来自北方,有过春节吃水饺的习惯,不吃水饺就好像没过年,好像也觉得不吉利。

  这年头,市面上可没有速冻饺子卖。

  要吃水饺需要自己动手,但钟兴国他们又没有包饺子的工具。

  天下事难不倒革命战士,官兵们就用小凳子、行军锅盖、教练手榴弹、**、伞刀等做包饺子的工具,尤其是用教练手榴弹擀饺子皮,那真是一绝。

  战士们用手榴弹在面团儿上轻轻一压,再用手榴弹轻轻滚几下,一块水饺皮就擀好了。

  擀饺子皮的工具多种多样,水饺也包得形形**,很有军营特色。

  大年初一的早晨,小学院内人声鼎沸,四口行军锅内全煮着水饺,飘出一股股**的饺子香气。

  在向前线开拔、即将投入战斗的前夕,二中队在向父老乡亲们说再见的时刻;

  能就着乡亲们提供自家种的大蒜,蘸着自酿香醋,饱饱地吃上一顿猪肉水饺,钟兴国他们已经觉得十分满足。

  10点整,二中队又组织官兵们开展了捕俘格斗等项目的军事表演赛。

  吸引了不少附近的百姓来观看,也丰富了官兵们的春节文化生活,缓解了他们的思乡情绪。

  春节过后没久,钟兴国他们就要向前线开拔了。

  去年冬天,王思成从南疆前线来到燕大**,成为**“天狼特战旅”电子侦查中队长。

  除夕夜,放完鞭炮,年夜饭已备好。

  中队王思成与指导员每人讲几句祝福鼓励的话,大家鼓掌,举杯,欢呼,看晚会,打扑克,下棋。

  第一次在军营过春节的新宾们,心想着军营里的春节也是这般热闹喜庆。

  电视上的联欢晚会接近尾声,大家开始打扫卫生,有的战士嘴里还跟着哼唱:“咱当兵的人……”突然,“丁零零”一阵急促的警铃响起。

  这是紧急集合的警铃!

  旅属特种电子侦部队也是战备部队。

  需要随时处置节日期间的突发情况,可谁也没想到,紧急集合竟然发生在除夕夜。

  大家闻令而动。

  中队长王思成看着大家一个个手忙脚乱地跑出来,一言不发。

  人齐了,他一一检查,有个战士迷彩服都穿反了。

  中队长王思成皱着眉头讲评:“战备观念一点都不强!”

  解散后,大家回到宿舍,准备解衣休息。有个老兵提醒:“先别睡,没听到中队长讲评吗?别放松警惕,一般要紧急拉动3次呢。”

  果然,半小时之内,警铃又响了两次。“这下应该不会再拉集合了,时间不早了,能睡一会儿是一会儿。”

  第三次解散后,有个新兵郑仝嘴里嘟囔着,脱掉衣服准备踏踏实实睡一觉。

  郑仝正睡得迷迷糊糊之际,警铃又响了!

  他一个激灵从床上弹起来,赶紧穿衣服,打背包,往集合地点跑。

  看来这次中队长是不按套路出牌了。

  集合完毕,看着睡眼惺忪的战士们,王思成大声说:“同志们,敌人可不管你睡没睡觉。

  记住!我们最困乏的时候就是敌人进攻的最佳时机。”

  接着,中队长王思成宣布队伍解散。

  这下没人再敢睡觉了。

  郑仝他们穿着衣服躺在床上,就这样在黑暗中睁着眼,屏气等待着。

  宿舍里安静极了,过道尽头的水房里,不知哪个坏了的水龙头,还在滴答,滴答……

  这一晚,最初大家都记不清究竟拉动了多少次紧急集合。

  最后一次集合时,虽然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疲倦,但没人敢懈怠,都动作麻利,整齐列队。

  中队长王思成站在队伍前,沉寂了很长时间才发话。

  “今晚的紧急拉动训练本来计划是3次,但是我们拉动了13次。

  ‘狼来了’说3次以后就不会再有人相信。

  但是军人要对每一次拉动全力以赴,像猎人一样‘睡觉也要睁只眼’。

  对军人而言,国防安全可没有节假日。

  我希望这个除夕夜,能成为大家最难忘的除夕夜,能让大家时刻牢记:我是一名军人,一名守护国家安全的军人!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郑仝他们嘹亮激昂的回答,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嘴里呼出的白气,在冰冷的夜色中蒸腾。

  临近除夕,南疆战事仍未结束,但大规模战斗行动减少。

  战地逢春节,为了激发官兵杀敌立功的热情,上级首长决定:条件再艰苦,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坚守在猫耳洞的战士们吃上饺子。

  负责补给的官兵开始用背篓驮着物资往山腰的阵地上送。

  为防敌军偷袭,他们只能绕进荆棘密林,拿着柴刀铁镐开辟新路。

  眼瞅着就要到达阵地,一条沟壑却横在队伍面前。

  排长李二虎亲自爬下陡壁,三两下一条简易绳桥就搭好了。

  就这样,他们历尽艰辛,终于在大年三十当天,将面粉、猪肉和大葱送上了阵地。

  守在猫耳洞里多日的战士们看到李二虎他们乐开了花,简陋的猫耳洞内也被他们装点出几分节日氛围。

  夜幕降临,山上的浓雾中回荡着零星的炮声。

  猫耳洞里,一锅热水沸腾着。李二虎和战友们把水壶里仅剩的水一起倒进盆里。

  “没有擀面杖,怎么和面擀皮?”来自东北的金成桂话音刚落;

  只见排长李二虎将双手在裤子上蹭了蹭,便把布满炮油的双手伸进盆里和起面来。

  芭蕉叶代替碗,削两根树枝当筷子……这锅饺子,来之不易。

  “没有饺子,就不叫过年。”战士们来自天南海北,各自家乡的年夜饭各有不同。

  但这个除夕,几名南方战士每人一口气都吃了十多个饺子。

  这顿饺子,对他们而言,绝不仅仅只是一顿香喷喷的饺子。

  这年头,部队每逢春节、建军节、中秋节或是有重要庆祝活动。

  总要杀猪会餐庆贺,这时基层连队除了战备部队会餐可以少量喝点白酒。

  警卫二师炮团指挥连编制一百二十四人,平时在连队晃晃荡荡的也就七八十人左右,但每到会餐时一百多人的饭堂就座无虚席了。

  说起杀猪宰羊,指挥连报话班长董平可算得上是军中“庖丁”,动作娴熟麻利,“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颇有职业屠夫的范儿!

  董平是73年的兵,东山人,细高挑儿,背微驼,圆脸,黄皮肤,小眼睛闪着精明的豆光,一口整齐的四环素牙,说话时爱微笑,不时地爆出点儿冷幽默。

  他的口音既像南河又像东山,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战友们都以为他是南河人。

  杀猪是连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一天仿佛成了董平和报话班的主场。

  只见他甩掉军帽,挽起袖子,腰扎皮围裙,手持杀猪刀,吆五喝六般地指挥着全班忙活,官兵们围着看热闹。

  杀完猪之后,报话班的人总要得意洋洋地先吃一顿,算是慰劳吧!

  很是馋人,但别人只能偷偷地咽口水,望肉兴叹了。

  有道是“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去年底董平复员了,也带走了他舍不得放下的杀猪刀,他的绝活儿也没传给报话班的战友和连队其他战友,绝活儿绝了。

  去年底,副连长赵今来提了连长,新来个副连长刘本明,燕京本地人,刚从军校毕业。

  刘本命中等身材,体型偏瘦,长方脸上长满了青春痘,鼻梁上架着一副秀郎镜,说话腼腆脸红,走路轻快,典型的学生官儿的模样。

  连长赵今来是从基层士兵一步一步爬起来的,他对新来的副连长刘本明,是一百个瞧不上眼。

  到年底了,连长赵今来故意就让副连长刘本明带人去杀头猪,想要为难他一下。

  这下刘本明可范了难,长这么大他没也杀过猪啊!

  到了猪圈望着哼哼叫的活猪刘本明抓耳挠腮急得直打转,一筹莫展的样子。

  实在没辙了,刘本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侦查班长老胡,和他商量着怎么办。

  老胡很理解他的处境和难处,毫不犹豫地说:“副连长,这事儿好办,我们看过肥猪走,也吃过肥猪肉,杀猪的事你就交给我们侦察班吧!”

  刘本明对杀猪这事很重视,像要完成一项战斗任务一样,召开了侦察班会进行动员部署。

  侦查班里的战士们一听要杀猪,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个个都跃跃欲试的样子。

  老胡凭着在家里多次看别人杀猪以及在连队看董平杀猪的印记,按流程进行了周到的安排,把全班人员进行了明确分工。

  包括怎样接猪血、放盐、搅拌、灌血肠、煮血肠等细节都安排的很到位,老胡是一副踌躇满志、胸有成竹的样子。

  部署完毕,大家开始分头准备了,然而实际操作远没有老胡想的那样简单。

  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连里竟然没有杀猪刀。

  连里的炊事班道是菜刀,可是没见过谁用菜刀杀猪的呀?

  刘本明急中生智,想起了连队有四棱军刺,军刺长短和杀猪刀差不多,还有血槽应该能行。

  于是他让文书到枪库从半自动**上卸下了一把军刺,用军刺代替杀猪刀。

  这有了刀,刘本明就带着六七个人带着棍棒和绳子来到猪圈抓猪。

  猪圈里的三头差不多二百多斤的大白猪好像是有了不祥的预感,顿时乱叫乱串,让刘本明他们很难得手。

  弄得他们浑身是汗,鞋上沾满了猪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头猪扑倒,五花大绑拖出了猪圈。

  等班里的战友们终于把那头垂死挣扎的猪压在了炊事班门前事先准备好了的案板上,老胡手持军刺庄严出场了。

  老胡也是第一次杀猪他心里默念着:“猪羊一道菜,死了谁也别怪!”

  他从记忆中别人下刀的地方用军刺猛地向猪的心脏方向刺去,此时猪的嚎叫和挣扎更加激烈了。

  奇怪的是不出血,猪也不死,老胡反复刺杀还是如此。

  这时天空开始掉雨点儿,老胡有些急躁、懊恼,心里有些慌了了。

  刘本明见状命令用木棒重击猪的头部,过了好长时间,这头猪才慢慢地没了声息。

  大家也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总算杀死了!

  与其说是杀死的倒不如说是杖毙的,着实有些残忍。

  “嚯!”去毛开膛一看,满膛都是血,猪心被刺成了蜂窝状。

  原来是军刺的出血口太小血出不来都流进了膛内,“得嘞!”这血肠是灌不成了。

  不管怎么样,总算让连里的同志们年三点吃上了肉饺子。

  杀猪的流程从剁、斩、洗到烧,不到3个小时,便在上午11点左右,所有的加餐菜肴基本准备完毕。

  在此之后,刘本明作为连里的干部过节期间轮到了白天的站岗任务。

  为了确保连里的庆祝活动顺利进行,站岗的人员被允许提前前往炊事班领取饭菜。

  刘本明来到炊事班,炊事班长正在将菜分装到黄色的盆中,为各个班级准备分发。

  老班长热情地递给刘本明饭勺,笑着说:“今天领导辛苦了,尽情享受,只要不吃得太过。”

  刘本明对他笑了笑,选择在炊事班就地取餐。

  舀了一些红烧肉、洋葱猪肝,还有来自刘家庄的鲢鱼。

  美味摆在眼前,刘本明吃的是津津有味。

  但他心里更美,没想到这被动的局面就这么不经意地打开了。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伴随着气温的回暖,时间一晃就来到了81年的立春。

  老燕京人觉的,这春天可以说就是从“立春吃春饼”开始的。

  过去那会儿,打立春这一天起,京城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着吃春了。

  这叫做“开春第一口”。

  每年这个时候,老之野他老娘邓茹就会用入春头场春雨后的荠菜,和鸡蛋、肉丝、豆腐等一起炒熟。

  吃的时候,把炒好的这些荠菜、还有豆芽、粉丝、韭黄、菠菜等这些“合菜”;

  再与自个儿家烙好的一张张薄薄的面饼一卷,一口下去,那是特别的香嫩。

  大天清早,刘之野津津有味地吃完老娘亲手做的春饼后,便满怀着不舍与眷恋告别了家人们,再次踏上了忙碌的征程。

  新年过后,刘之野在燕大**正式履行自己的职责。

  今年,他们燕大**面临着诸多挑战,任务艰巨。

  其一,要持续深入地推进裁军简政工作,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需要精心规划和妥善安排。

  其二,**正在筹备今年最为关键的一项任务——“华北军演”。

  这场军演意义重大,关乎着夏军的实力展示和今后的战略部署。

  **所有人都深知其重要性,因而全力以赴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