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清宫。

  朱厚熜一遍又一遍的咀嚼着李青的话语。

  他愿意相信李青的一心为公,也认同李青的说法,然,在他内心深处,还是多少有些排斥。

  数千年来,历朝历代,从无一个当权者这么做过。

  强国富民,并非相辅相成,甚至武断的讲,二者完全是对立的。

  谁言汉朝不强?

  可汉的强,是建立在不断攫取百姓财富的基础上,盐铁专营,币种更换频繁,卖官鬻爵……

  汉武帝武功盖世,可汉武帝时期的百姓,过得真的好吗?

  如今的大明强国富民,可正如李青所说,这种先发优势不会一直保持下去,迟早会被人模仿、追赶上来。

  且这一天,并不十分遥远。

  真到了无法对外赚取财富之日,就只能对内攫取财富,才能维持王朝的统治。

  可如若采纳李青的建议,届时,朝廷再想如武帝那般攫取百姓财富,就不可能了。

  说到底,教育资源的下放,必然会倒逼皇权。

  可李青所言,又十分正确。

  首先,教育资源的下放,能催生出更多人才,这点毋庸置疑。

  其次,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地方官肆意妄为,能化解很多潜在问题。底层百姓的晋升通道打开之后,不但能有效遏制既得利益团体进一步做大,甚至还能取代一部分,使得既得利益者不再固化,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中转、流通……

  资源的再分配,于国于民都是好事,这点,也毋庸置疑。

  “既得利益团体固化,会逐渐蚕食皇权,教育的完全放开,会不断冲击既得利益团体,可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啊……”朱厚熜叹息,神情痛苦。

  最让他难受的是,只能二选一,没有第三条路走。

  客观评估,李青的建议显然更好。

  无他,李青的办法,不仅能让既得利益团体流通开来,且这样做,既得利益团体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人数越多,单体所享受到的资源越少,也会越弱,越容易被取代……

  这对皇帝来说,绝对是好事!

  可问题来了,当达到一种平衡时,当相互内卷、斗争,也无法再进一步事时,他们就会瞄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皇帝!

  ……

  半晌,朱厚熜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皇权越弱,皇权越强,皇权越强,皇权越弱。

  百姓认知越高,皇权越是弱势,可同样的,官员也得收敛,官员收敛,兼并势弱,兼并越弱,皇权越强;

  皇权越是强势,认知提高的百姓越是感到压迫,有压迫,自然有反抗……皇权越弱。

  好似一个轮回,亦或说是一个怪圈儿,根本逃不出去。

  可以不采取李青的建议吗?

  当然可以!

  不过那一来,就不是皇权越弱,皇权越强,皇权越强,皇权越弱。

  只会是,皇权越强,皇权越弱。

  少了一个大的缓冲期,国祚自然会大大降低。

  可以预见,采取李青的建议,大明的国祚必当远远超越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如若不采纳……大明国祚可能也就勉强跟汉一般,只有四百年出头。

  “唉……无解啊!”

  朱厚熜扶额,满面愁容。

  李青说的好处,他完全吃透了,李青没说的‘坏处’,他也完全想到了。

  其实,朱厚熜比李青预想的还要聪明!

  当然了,前提是不涉及修仙长生。

  这件事,朱厚熜没办法理性。

  话说回来,理性的人也不会迷信修仙长生,虽说李青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可从洪武朝至今,大明皇帝没有一个长生的。

  包括李青的亲人,朋友!

  真要是理性,就不会这般痴心妄想了。

  许久,

  朱厚熜苦叹道:“两害相权取其轻,即便抛开修仙长生,也当采纳他的建议,只愿……朕能得偿所愿,与他一并长生,届时君臣合力,寻求突破。”

  无论是对李青,还是对自己,朱厚熜都相当有信心。

  能力、智慧、手段……

  试问,天下间又有几人及得上他们二人?

  ~

  小院儿。

  李青坐在树荫下的石桌前,托着下巴,思考大肆开办村镇学塾的实施过程……

  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不会顺利,阻力之大,甚至犹在一条鞭法之上。

  工商业的大兴之下,农业已不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了,可教育资源的下放不同。

  对做官的来说,这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管理成本,且还会大大损耗既得利益。

  对要做官的来说,这会大大提高他们做官的难度,直接从简单模式跳跃到了地狱模式。

  哪能不急眼?

  且这两类人,都掌握着大量的资源。

  哪怕海.南的那个小青年,家里都还有四十亩地呢。

  “唉,难搞啊……”

  李青叹息,满面愁容。

  ‘铛铛铛……’

  “谁啊!!”

  “……下官严嵩。”严嵩弱弱的声音传进来。

  李青突然想起往事,不由放缓了语气,清了清嗓子,“门没拴,进来吧。”

  严嵩推门进来,反身掩上门,回头干笑道:“李国师,可是心情不太好?”

  “没什么,只是这些时日比较忙,不是冲你。”李青敷衍了句,“过来坐吧。”

  严嵩上前,拱了拱手,缓缓坐下。

  李青没有问“今日来,所为何事”的套话,他知道严嵩目的为何,也不排斥这种司空见惯的行为。

  官场之上,人情交际从来大行其道,没几人能免俗。

  自古皆然。

  恰巧,李青也用得着对方,自不会拒之门外。

  “李国师是在为国事操劳吧?”严嵩给出试探,“唉,也是,朝中之人多对国师有误解,可有些事偏偏又无法解释清楚。”

  李青笑笑:“不是解释不清楚,不过是利益不一致罢了。”

  “呃呵呵……”严嵩干笑道,“同朝为官,理念不合太正常了,李国师也不用过于忧心。”

  顿了顿,“若有需要严嵩效劳的地方,还请国师不要见外。”

  “有!”

  “啊?”

  严嵩都惊呆了,不是怕事儿,而是没想到李青竟如此爽快的接受了。

  要知道,之前多次示好,一直没有得到过回馈。

  严嵩隐隐察觉出事情不简单。

  转念一想,若是能获得李国师青睐,入阁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得罪同僚的事又不是第一次干了。

  怕个啥?

  严嵩当即表态:“国师深明大义,从来都是为国为民,严嵩甚为钦佩,欲效仿之。”

  李青对此并不意外。

  早在正德朝,严嵩为求晋升,就敢冒大不韪,做出得罪同僚,力挺皇帝之事,如今也不年轻了,进取心自然更加热忱。

  李青开门见山:“你觉得,教育资源下放,如何?”

  “这……”严嵩皱了皱眉,“还请国师说的明白一些。”

  “在大明各地村镇,开设官办学塾。”李青直言不讳。

  严嵩一呆,失惊道:“这可不是小事啊,这……”

  “皇上已然同意!”李青说。

  “呃……那还好。”严嵩稍稍放松一些,却仍不免有些心惊肉跳,狐疑道,“皇上,真的答应了?”

  李青好笑道:“我有必要骗你吗?”

  严嵩一想也是,缓缓点头道:“恕下官直言,此事难度之大,犹在一条鞭法之上,而且……我不觉得皇上能坚持到底。”

  “会的!”李青认真道,“其中详情,后续我会予以解释,现在我就想知道,严尚书敢不敢冒这个风险?”

  李青说道:“这件事当然不容易,没有坚定的信念,根本成不了,严尚书若是不愿,我也不强求,只当今**我没这番对话便是了。”

  严嵩只犹豫了一瞬,立即给出答案。

  “敢!”

  “好!”李青说道,“明日进宫,我会与皇上约个时间,到时我会去通知你也过来一起。”

  “哎,成。”严嵩忍住激动,问,“大概在什么时辰?”

  李青沉吟了下,“后日午后吧,能抽出时间来吗?”

  “能,太能了。”严嵩连连点头,不能也得能啊。

  顿了顿,“就我二人与皇上吗?”

  李青颔首:“顶多再加上黄锦、陆炳二人,朝中官员包括两个大学士,都无法参与。”

  严嵩深吸一口气,重重说道:

  “不劳烦李国师通知了,后日严嵩必到!”

  李青笑了笑,说道:“皇上对你印象本就不错,如若你能挺身而出,莫说留在京师,入阁也是板上钉钉。”

  闻言,严嵩心中大定。

  皇帝有意栽培,他是知道的,不然修宋史怎么着也轮不到他。

  更知道,之所以没入阁,全因儿子惹是生非,触怒了李国师,如今李青这关过了,还能讨皇上欢心,入阁自然没有意外。

  甚至都不用多久。

  严嵩强抑心中激动,又说了些拉近关系的好听话,这才告辞离去……

  一首小曲儿没哼完,就到了家。

  “爹,成了?”严世蕃惊喜问。

  严嵩笑意更浓,“成了。”

  严世蕃大乐:“我就说嘛,他才不是什么清心寡欲之人,进进出出,不过是欲擒故纵罢了。”

  “闭上你的臭嘴!”严嵩怒道,“这次若再因你出了纰漏,老子掐死你!”

  严世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