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守廷乐的和三孙子似的。
作为户部尚书,孙守廷清廉至极,谁的钱都不会贪,一文钱都不会贪,唯独韩佑和四季山庄的钱,收起来没一点心理负担,说“贪”了就贪了,连个名目都不想,连个解释都没有。
不能说贪吧,反正只要是弄到手就要不回去了,事肯定是办,钱也肯定是花不了那么多,剩下的也不会还回去,全充入国库了。
就和现在似的,本来他打算说紧紧巴巴二十万贯差不多,他尽量。
韩佑一出手就是二百万贯,老孙能不开心吗,得了二百万贯,他就不用二十万贯了,用八十万贯到一百万贯,老规矩,“贪”一半就够,要不然下次韩佑不当冤大头了。
对此,韩佑根本不在乎,去南地的时候就有深有感触。
大量的钱财投入到地方后,只会导致物价上涨不断翻倍,花更多的钱财,买更少的物资,得不偿失。
换句话来说,就是在东海有钱也买不到大量物资。
与其这样不如让朝廷从各道弄物资,再送往东海,这样肯定是多花销钱财了,“运费”贵,“人工”费也贵,不过至少比没有强。
再者说了,这些钱都是雇佣了百姓,百姓再将钱花到衣食住行上,商贾赚了钱又要交税,算是良性的一个循环吧。
最主要的是这钱来的太容易,韩佑都没当回事,不止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想做的事已经不是花钱就能做到的了,钱财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打仗其实就是钱粮的事,韩佑不是和东海开战,是去肃清舟师建立海防线的,根本不用考虑大昌朝如今的人口基数,有钱,很多事都好办。
对付世家,韩佑是专家,这一点君臣们都放心。
既然韩百韧要去高句丽,那肯定是要带至少两营京卫的。
一营京卫满编是八千人,两营就是一万六千人,加上韩佑说的六千轻骑,这就两万二了。
韩佑还准备带一万关外异族过去,这群人性价比很高,能吃,但是能扛饿,行军速度也快,其次是军器需求量少,给甲胄就穿,不给就穿兽皮,给武器就用,不给找地方弄个大木棒子也能上,大差不差,无非就是一个利器伤和钝器伤罢了,都能弄死人。
再带点庄户、赵甲卒、老卒、沿途还要募集一些青壮以及辅兵。
四万人在东海肯定是够用了,至少目前够用,后期韩百韧去高句丽的话还得再调兵过去,那都是后话了。
事情谈的差不多,大家都知道韩佑肯定还得和老八私下商量一番。
“还有一个事,关于和高句丽结盟联军的事。”
韩佑三言两语将高句丽三皇子高太的事情说了一遍。
君臣并不意外,这几天上朝他们也看出来了,高太根本不想结盟,处处和高明临唱反调。
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一个诺大的国朝,从来没有说空前一心抱成一团的,哪个国家都是如此,大周也是如此,韩佑要去东海,要灭瀛岛,之所以没有太大阻力,只不过是很多人不敢吭声罢了。
“这高句丽三皇子高太…”
老八沉吟了片刻,一时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韩佑可以不在乎,他当皇帝的可不行,当皇帝当的越久,越要遵守一些规矩,这些规矩未必是约束他的,反而是可以更加巩固他的皇权与统治力。
几位重臣都不开口了,不是无话可说,想说,弄死得了,问题是事不是这么办的,现在是商谈结盟联军之事,给人家皇子弄死了,很有可能弄巧成拙。
为难也为难在这,不弄死吧,处处阻挠,倒是影响不了大周这边,而是令正使高明临闹心,一日一日的拖下去,太耽误事。
一时之间众人一筹莫展,苦思冥想。
就当大家陷入谁都想不到好的办法时,黄有为开了口。
“留在京中便是。”
韩佑看向大老黄:“什么意思?”
“高句丽三皇子来入京是为阻挠此事,这一点,高明临知晓,高句丽女王知晓,高句丽王城诸臣知晓。”
“然后呢?”
“刚刚韩统领不是说高句丽女王暗中授意高明临处死三皇子高太吗?”
“对啊,怎么了?”
“一个恨不得杀之后快之人,是死是活已经无关紧要了,死活不重要,他的意见也不重要,对高句丽女王来说,他已经死了,一个已经死了的人,岂能干扰高句丽女王决议。”
韩佑眨了眨眼睛,思考了那么几秒钟一拍大腿:“对啊,**,可不是怎么的。”
其他人也听明白了,高明临考虑的是复仇,为家眷复仇,干掉高太。
大周这边考虑的是高太阻挠两国结盟一事。
事实上大周根本无需顾虑,因为高太的意见不重要,他是阻挠了,却阻挠不了,女王都想干掉他了,岂会重视他的意见,之所以要干掉,就是嫌碍眼,既然碍眼,留在大周就得了呗。
这里是大周,不是高句丽,按照流程,一旦两国结盟的话,韩佑会带着大军前往东海,高明临也会带着使团一起走,然后从东海高句丽自己的战船回去,回到王庭后说明情况,最后高明临再折腾一趟,代表女王前往东海和代表大周的韩佑进行盟约,两国算是结盟成功了,之后该咋滴咋滴。
这也就是说,高太根本无关紧要,只要不让他回到高句丽就好了,死不死的,没人在乎,至少大周这边不在乎,只要他不回到高句丽,相信女王那边也不在乎。
本来高句丽女王与高明临的计划就是在海上干掉高太,回国的时候说遇到了风浪。
来的时候没干掉,回去的时候就这么说呗,都一样。
“那就这么办。”
在诛瀛这件事面前,韩佑已经厌烦了所有的繁文缛节。
“高句丽使团现在有六十余人,其中半数都是高太的人,出宫后臣会命人前往鸿胪寺将高太等人全部抓到仪刀营地牢之中,再派人冒充这些使节,不会走露任何风声。”
老八没马上吭声,不吭声就是默认了。
钱寂等三位三省大佬也没吭声,同样是默认。
几位尚书更别说了,懒得吭声,因为除了孙守廷和黄有为外,其他人没有任何表决权,能过来听两耳朵就不错了。
孙守廷和黄有为更不在乎了,后者本就和韩佑好的穿一条南极人,前者收了三百万贯,别说干掉一个高句丽皇子,韩佑干掉了整个使团他都不在乎,只要高明临活着就行。
谈的差不多了,只要韩佑将高太等人抓了后高明临就可以表态了。
基本上也没什么可再议论的了,无非就是细节问题,犯不着锱铢必较。
老八挥了挥手让大家出宫了,也没留韩佑,毕竟这小子也客串一把绑架犯。
估计高太那伙人做梦也想不到,礼仪之邦大周会对使节做出这种事情。
一行人离开了景治殿,韩佑和黄有为并肩而行。
“恭喜黄大人高升。”
有其他大臣们在,韩佑也没嬉皮笑脸,拱了拱手正色道:“黄大人任了兵部尚书后,是否要与我爹商谈一番。”
黄有为止住脚步,露出了少见的困惑之色:“商议什么?”
“关于派兵前往高句丽一事,还能什么事。”
黄有为差点没乐出声,摇了摇头:“无需商议。”
“不是,这么个事不需要商量商量吗。”
“商量什么?”
“比如派多少兵啊,要不要带粮草,遇到问题怎么办之类的。”
黄有为这次是真乐出声了:“派遣多少兵力,自然是韩大将军说了算。”
“那带不带粮草?”
“为何要带粮草,助高句丽作战,高句丽会提供的。”
毕竟事关自己老爹,韩佑还是有些不放心:“那要是不提供呢,或者给的少呢?”
黄有为深深看了一眼韩佑,他是确定了,这小子不是装的,就是真的不了解他的亲爹是个什么样存在。
“不提供,大将军会抢的。”
“抢?”韩佑吓了一跳:“那要是打起来呢?”
“打起来便打起来吧,时也命也,高句丽自己想要被灭国,怪的了谁。”
说完后,黄有为自顾自地走了,在宫中待了快一天了,他得去给好大儿送饭去了,这几天天气渐凉,徐文锦又开始不好好吃饭了,老寒腿也有点犯了。
作为户部尚书,孙守廷清廉至极,谁的钱都不会贪,一文钱都不会贪,唯独韩佑和四季山庄的钱,收起来没一点心理负担,说“贪”了就贪了,连个名目都不想,连个解释都没有。
不能说贪吧,反正只要是弄到手就要不回去了,事肯定是办,钱也肯定是花不了那么多,剩下的也不会还回去,全充入国库了。
就和现在似的,本来他打算说紧紧巴巴二十万贯差不多,他尽量。
韩佑一出手就是二百万贯,老孙能不开心吗,得了二百万贯,他就不用二十万贯了,用八十万贯到一百万贯,老规矩,“贪”一半就够,要不然下次韩佑不当冤大头了。
对此,韩佑根本不在乎,去南地的时候就有深有感触。
大量的钱财投入到地方后,只会导致物价上涨不断翻倍,花更多的钱财,买更少的物资,得不偿失。
换句话来说,就是在东海有钱也买不到大量物资。
与其这样不如让朝廷从各道弄物资,再送往东海,这样肯定是多花销钱财了,“运费”贵,“人工”费也贵,不过至少比没有强。
再者说了,这些钱都是雇佣了百姓,百姓再将钱花到衣食住行上,商贾赚了钱又要交税,算是良性的一个循环吧。
最主要的是这钱来的太容易,韩佑都没当回事,不止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想做的事已经不是花钱就能做到的了,钱财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打仗其实就是钱粮的事,韩佑不是和东海开战,是去肃清舟师建立海防线的,根本不用考虑大昌朝如今的人口基数,有钱,很多事都好办。
对付世家,韩佑是专家,这一点君臣们都放心。
既然韩百韧要去高句丽,那肯定是要带至少两营京卫的。
一营京卫满编是八千人,两营就是一万六千人,加上韩佑说的六千轻骑,这就两万二了。
韩佑还准备带一万关外异族过去,这群人性价比很高,能吃,但是能扛饿,行军速度也快,其次是军器需求量少,给甲胄就穿,不给就穿兽皮,给武器就用,不给找地方弄个大木棒子也能上,大差不差,无非就是一个利器伤和钝器伤罢了,都能弄死人。
再带点庄户、赵甲卒、老卒、沿途还要募集一些青壮以及辅兵。
四万人在东海肯定是够用了,至少目前够用,后期韩百韧去高句丽的话还得再调兵过去,那都是后话了。
事情谈的差不多,大家都知道韩佑肯定还得和老八私下商量一番。
“还有一个事,关于和高句丽结盟联军的事。”
韩佑三言两语将高句丽三皇子高太的事情说了一遍。
君臣并不意外,这几天上朝他们也看出来了,高太根本不想结盟,处处和高明临唱反调。
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一个诺大的国朝,从来没有说空前一心抱成一团的,哪个国家都是如此,大周也是如此,韩佑要去东海,要灭瀛岛,之所以没有太大阻力,只不过是很多人不敢吭声罢了。
“这高句丽三皇子高太…”
老八沉吟了片刻,一时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韩佑可以不在乎,他当皇帝的可不行,当皇帝当的越久,越要遵守一些规矩,这些规矩未必是约束他的,反而是可以更加巩固他的皇权与统治力。
几位重臣都不开口了,不是无话可说,想说,弄死得了,问题是事不是这么办的,现在是商谈结盟联军之事,给人家皇子弄死了,很有可能弄巧成拙。
为难也为难在这,不弄死吧,处处阻挠,倒是影响不了大周这边,而是令正使高明临闹心,一日一日的拖下去,太耽误事。
一时之间众人一筹莫展,苦思冥想。
就当大家陷入谁都想不到好的办法时,黄有为开了口。
“留在京中便是。”
韩佑看向大老黄:“什么意思?”
“高句丽三皇子来入京是为阻挠此事,这一点,高明临知晓,高句丽女王知晓,高句丽王城诸臣知晓。”
“然后呢?”
“刚刚韩统领不是说高句丽女王暗中授意高明临处死三皇子高太吗?”
“对啊,怎么了?”
“一个恨不得杀之后快之人,是死是活已经无关紧要了,死活不重要,他的意见也不重要,对高句丽女王来说,他已经死了,一个已经死了的人,岂能干扰高句丽女王决议。”
韩佑眨了眨眼睛,思考了那么几秒钟一拍大腿:“对啊,**,可不是怎么的。”
其他人也听明白了,高明临考虑的是复仇,为家眷复仇,干掉高太。
大周这边考虑的是高太阻挠两国结盟一事。
事实上大周根本无需顾虑,因为高太的意见不重要,他是阻挠了,却阻挠不了,女王都想干掉他了,岂会重视他的意见,之所以要干掉,就是嫌碍眼,既然碍眼,留在大周就得了呗。
这里是大周,不是高句丽,按照流程,一旦两国结盟的话,韩佑会带着大军前往东海,高明临也会带着使团一起走,然后从东海高句丽自己的战船回去,回到王庭后说明情况,最后高明临再折腾一趟,代表女王前往东海和代表大周的韩佑进行盟约,两国算是结盟成功了,之后该咋滴咋滴。
这也就是说,高太根本无关紧要,只要不让他回到高句丽就好了,死不死的,没人在乎,至少大周这边不在乎,只要他不回到高句丽,相信女王那边也不在乎。
本来高句丽女王与高明临的计划就是在海上干掉高太,回国的时候说遇到了风浪。
来的时候没干掉,回去的时候就这么说呗,都一样。
“那就这么办。”
在诛瀛这件事面前,韩佑已经厌烦了所有的繁文缛节。
“高句丽使团现在有六十余人,其中半数都是高太的人,出宫后臣会命人前往鸿胪寺将高太等人全部抓到仪刀营地牢之中,再派人冒充这些使节,不会走露任何风声。”
老八没马上吭声,不吭声就是默认了。
钱寂等三位三省大佬也没吭声,同样是默认。
几位尚书更别说了,懒得吭声,因为除了孙守廷和黄有为外,其他人没有任何表决权,能过来听两耳朵就不错了。
孙守廷和黄有为更不在乎了,后者本就和韩佑好的穿一条南极人,前者收了三百万贯,别说干掉一个高句丽皇子,韩佑干掉了整个使团他都不在乎,只要高明临活着就行。
谈的差不多了,只要韩佑将高太等人抓了后高明临就可以表态了。
基本上也没什么可再议论的了,无非就是细节问题,犯不着锱铢必较。
老八挥了挥手让大家出宫了,也没留韩佑,毕竟这小子也客串一把绑架犯。
估计高太那伙人做梦也想不到,礼仪之邦大周会对使节做出这种事情。
一行人离开了景治殿,韩佑和黄有为并肩而行。
“恭喜黄大人高升。”
有其他大臣们在,韩佑也没嬉皮笑脸,拱了拱手正色道:“黄大人任了兵部尚书后,是否要与我爹商谈一番。”
黄有为止住脚步,露出了少见的困惑之色:“商议什么?”
“关于派兵前往高句丽一事,还能什么事。”
黄有为差点没乐出声,摇了摇头:“无需商议。”
“不是,这么个事不需要商量商量吗。”
“商量什么?”
“比如派多少兵啊,要不要带粮草,遇到问题怎么办之类的。”
黄有为这次是真乐出声了:“派遣多少兵力,自然是韩大将军说了算。”
“那带不带粮草?”
“为何要带粮草,助高句丽作战,高句丽会提供的。”
毕竟事关自己老爹,韩佑还是有些不放心:“那要是不提供呢,或者给的少呢?”
黄有为深深看了一眼韩佑,他是确定了,这小子不是装的,就是真的不了解他的亲爹是个什么样存在。
“不提供,大将军会抢的。”
“抢?”韩佑吓了一跳:“那要是打起来呢?”
“打起来便打起来吧,时也命也,高句丽自己想要被灭国,怪的了谁。”
说完后,黄有为自顾自地走了,在宫中待了快一天了,他得去给好大儿送饭去了,这几天天气渐凉,徐文锦又开始不好好吃饭了,老寒腿也有点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