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钢铁大亨 1941、应聘掏粪工

小说:明末钢铁大亨 作者:漫卷诗书万点花 更新时间:2025-03-27 22:17:39 源网站:2k小说网
  可是,这两年香河县连续遭到兵灾。

  先是蓟镇兵变,叛军和官军好一番大战,打的天昏地暗。死了的人,尸横遍野。打急眼了,双方都开始抓兵拉夫,以免战争资源被敌方弄去。

  这些兵灾把地方的小农经济彻底摧毁了,搞的很多农民家破人亡。

  他们一家在兵乱起来时,老爹就看出情况不好。他们果断把粮食都做成干粮,背着一人一麻袋干粮,逃到了京城。

  这两年,他们一家在京城四处打零工,睡破庙。好歹算是维持了下来。也是这些年京城因为杨家的工业化,繁华了很多,工作机会相对多些。

  王猪儿找到了码头扛大包的活计,按照计件儿算钱。这活计不是每天都有,要有船来了,才有卸船的机会。他们一群苦力,就站在岸上等着。

  他浑家和难民的家属都跑到皇城北大街找生计。因为这里是百姓最容易找到生路的地方。

  这里是定远侯开发的,衙役和地痞们可不敢来勒索。之前有不开眼的,都被保安队打的爬不起来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赶来这里勒索了。

  这里摆地摊还不用交税,把百姓们开心死了。而且赚了钱还不用孝敬衙门、差役、和泼皮们。都是自己的,这天下哪里还有这种好事啊。

  没多久,这块世外桃源般的好地方,就彻底的繁华了起来。是摆地摊的天堂。八公里的道路两侧,在绿化带旁,柳树下,路灯下,满满当当的全是地摊。来晚了都找不到地方。

  这里天刚一亮,很多人就来了占地方。晚上,这里有路灯。通宵都是灯火通明的。但地摊只准开到子时末。毕竟宵禁没有完全取消,这里崇祯特意开恩,允许开放到子时末。

  主要是那几条商业街,可以带来税收。杨凡开发的商业街是大明唯一肯交商税的买卖。一年有二十万两的商税呢。

  皇城北大街那里的水泥马路两侧,人行道上,一开始有很多人占道摆地摊。搞的秩序很乱。小区的住户纷纷投诉。

  早期小区的保安队还去驱赶过,后来被杨凡制止了。

  虽然这些人占道路摆地摊,拉低了小区的周围环境,但是毕竟也是给下层百姓一个养家糊口的机会。

  杨凡指示保安队,只要他们收摊的时候,把卫生处理好,**带走,不给清洁工增加负担,就不要找他们的麻烦。

  但是,不管理是不行的。

  保安队用涂料在人行道的外侧划出,一个个两米宽三米长的位置,作为一个地摊的范围。而且,要收一天一个铜钱的费用。这笔钱用来扫大街的清洁工人做补贴。毕竟给她们增加了工作负担。

  保安队收了钱,也会保护这些小商贩的安全。保证没有人来勒索和破坏。

  现在八公里长的皇城北大街,南北两侧,人行道有四米宽,都是水泥硬化的路面。因为这个时代人们出行,还是步行为主。

  所以杨凡才把人行道设置为四米宽。和三米宽的自行车道用绿化带分开。现在杨府的自行车厂已经上市融资了。自行车没啥难的。

  轴承和橡胶轮胎是难点。不过都已经解决了,再生的废旧橡胶做实心轮胎。自行车传动用齿轮结构。齿轮结构效率比链条高很多。

  现在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都已经开始上市销售了。蹬三轮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职业群体了。民国的人力车没出现,三轮车夫到时满大街都是了。现在京城人出行,既可以选择有轨蒸汽车,也可以打车,也就是街边招手就停的人力三轮车。

  更让京城人喜欢的是,这条高档次的马路两侧,还有电石路灯。还有绿化带,是京城人最喜欢遛弯的地方。

  电石灯发光十分强烈,把马路和两侧很远的地方照耀的雪亮。和白天一样。就是有点瓦斯的臭味。有点美中不足。

  现在照明有鲸鱼油和电石灯两种选择,但电石灯更便宜。现代电石一吨2700元软妹币左右。这条街一个晚上有一吨电石足够了。世界上整个皇城北大街和两侧的小区,加上鼓楼三面的商业街,以及大剧院、交易所、兴和百货、兴禾超市、图书馆等一天电石消耗量不到两吨。

  这里干净,热闹。最重要的是治安非常好。经常有保安队的人骑着自行车,背着甩棍,来往巡查。

  这里有草坪和柳树,还有公交车站,公共厕所、免费的饮水点。这条路两侧每个一里地就有一座蒸汽机井房,用蒸汽机抽水。这些井房都是临街开店的。很多京城百姓来这里买水。

  因为环境好,设施完善,这里很快就成了夜市和跳蚤市场。

  百姓自发的在这里讨生活,同时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王猪儿的浑家,在交道口那一带的南边街上,摆地摊缝穷。

  缝穷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就是在街上摆地摊,缝补破损的衣物。

  京城里单身汉,或者离家在这里打工的男性很多。这个时代,男人不仅不下厨房,而且也不会针线女红之类的活计。

  他们衣服破损了,就到街上找这些缝穷的妇女给缝补。

  她们收费也不多,一般也就一个铜钱。要是活多就多收两个铜板罢了。

  建奴围城的时候,码头和海运仓都停了。王猪儿没了活计,幸好他浑家那边缝穷的生意不错,他四处打零工勉强没有饿死人。

  王猪儿的浑家,刚给一个客人缝好了开线的裤子,收了一个铜钱。正准备继续缝补下一条。就看到她当家的,风风火火的跑来。

  “秀儿,不缝了,赶紧跟我走。”王猪儿一把拉起浑家就跑。

  等着的那个人,是一个教书先生。

  走路时不小心挂在了荆棘上,把裤子拉开了道大口子。读书人讲究体面,这露着裘裤,可怎么见人啊。赶紧夹着腿,扭捏的走路来到这里找人缝补。

  眼看排到自己了,那个女人被人拉走了。

  顿时急道:“那个嫂子,你不能走啊,我付了钱的。你走了,我怎么办啊。”

  王猪儿从怀里掏出一个铜钱扔给他,说道:“你找别人去吧,我们今天收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