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圣王羲之的《大道帖》,陆飞兴奋的几近疯狂。
平复下心情,陆飞再次靠近,一寸一寸的欣赏起来。
这幅贴为硬黄纸本,长二十八公分,宽八公分出头。
整幅贴只有两行十个行草书,写的是“大道久不下,与先未然耶。”
字幅内外有“潞王之宝”、“韩逢禧印”、“张笃行印”、“米万钟”、“仪周鉴赏”等印。
并有元赵孟頫、明朱之蕃、清张照的题跋,从中可知其流传的踪迹。
其中赵孟頫跋云:“梁武帝评书至右军,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帖是已。
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间神物,岂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滥传耶?
将好事犹未至也,有能砻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
属奔走南北,此事殆废,不知何时果此缘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题。孟頫。”的字样。
《大道帖》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
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
强作一笔书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
而王羲之此书则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又欣赏了好一会儿,陆飞这才把目光移开。
把《大道帖》翻过来看了看装裱情况。
总体来说,保存的还算完好。
既然还可以,就尽量不要折腾。
万一失手了,那可是大罪过。
陆飞找来喷壶,在《大道帖》上均匀的喷了一层保护剂,小心翼翼的请到一边自然阴干。
随后把另一只画筒拿了过来。
打开盖子闻了闻味道,绢本独有的味道,让陆飞眼睛就是一亮。
把绢本画轴倒出来,看看裱褙,典型的北宋装裱风格。
解开绑绳,慢慢将画轴展开。
当画面展开一半,陆飞彻底疯狂了。
“我滴妈耶!”
“《潇湘竹石图》,大胡子的画?”
“我的天啊!”
“过年了,真是过年了呀!”
“这个新年礼物,实在太牛逼了呀.......”
第一幅见识到了书圣王羲之真迹,陆飞极度疯狂。
拿起这个画筒的时候,陆飞心情却平静了很多。
因为陆飞绝对,没有什么能跟《大道帖》相提并论了。
即便是看到北宋绢本,陆飞都没太过激动。
但是画面展开,陆飞却直接傻眼了。
因为,这**竟然是苏大胡子苏东坡的画,《潇湘竹石图》。
苏东坡可谓是多才多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但人们记住更多的,确是苏轼在诗词与书法上的造诣。
至于忽略了苏大胡子的绘画水平,不是因为画的不好,而是画的太少了。
这幅《潇湘竹石图》为横轴,长一米出头,宽三十公分。
这幅画采用长卷式构图,以湖南零陵以西的潇湘二水合流处为背景。
画面上景物不多,只土坡一片、石头两块、疏竹几丛;“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
画卷之末,题有“轼为莘老作”字样。
苏轼绘画喜作枯木竹石,所作之物象,多形象简练却寓意丰富。
作画用笔颇具书法意味,为后世文人画“书写化”用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枯木之外,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
苏轼画竹初师文同之法,但苏轼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这幅图利用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强烈的对比作为画面的焦点展开描绘。
画面自远至近而又及远,繁简、大小、疏密、动静等布局合理,段落分明,层次丰富,结构严谨。
同时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从而使画面出现惊涛拍岸般的高-潮。
围绕这个高-潮,画面演变出此起彼伏的烟水云山,和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
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观者赏心悦目,山川物态,应有尽有,意境盎然。
苏轼在创作中始终把握以写潇湘二水上下万物寓“水”之意境的立意。
画中竹叶浓淡不一,从竹子长势分析,有些以淡墨画出者殊无解释成叶背的可能。
特别是所画之末端翻卷的竹叶,墨色全然如一,并未因翻出背面而有浓淡之别。
其所以杂用浓墨淡墨,为了使画面富于变化,且使本来相当密集的竹叶不给人以壅塞之感。
在这幅画上,用淡墨所画之叶为数不少,在用浓墨画出的叶子中作无规律的穿插,而为了整体的连贯性,遂在叶间增加许多小枝。
不过与后世习用的“淡踢枝、浓撇叶”的做法不同,小枝的墨色很深,透过叶面仍可看到。
苏轼画的竹叶逼真,长短阔狭浑如天成,叶尖既铦锐又鲜活,楚楚有生气。
所画卷折的叶子用笔圆转翻跳,一气呵成。
竹竿则以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写就,笔笔到位,“用笔秀嫩,风韵高标,绝无画家气味,显然为文人之笔”。
这幅画的价值,不仅是苏东坡少有的画作。
更牛逼的是这幅画传承有序。
史料中,对这幅《潇湘竹石图》有明确的记载。
元统二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将这幅画收藏。
明洪武三年,梁台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
明嘉靖三十七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
在这里偶遇明代文学家杨慎,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宝对于《潇湘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在天都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
一幅是《枯木怪石图》,另一幅就是这个《潇湘竹石图》。
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岛国人,《潇湘竹石图》成为神州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61年,白坚夫经济困难,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
他曾专程到魔都,拿给他的熟人、当时魔都博物馆馆长张珩欣赏,希望张珩给找个买家。
可张珩却给这幅画鉴定为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告辞离开。
从此,这幅《潇湘竹石图》便下落不明。
没想到这件重宝竟然落在了乔治家族手中。
平复下心情,陆飞再次靠近,一寸一寸的欣赏起来。
这幅贴为硬黄纸本,长二十八公分,宽八公分出头。
整幅贴只有两行十个行草书,写的是“大道久不下,与先未然耶。”
字幅内外有“潞王之宝”、“韩逢禧印”、“张笃行印”、“米万钟”、“仪周鉴赏”等印。
并有元赵孟頫、明朱之蕃、清张照的题跋,从中可知其流传的踪迹。
其中赵孟頫跋云:“梁武帝评书至右军,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帖是已。
诸家刻中皆未之有,世间神物,岂默有靳惜者,不欲使滥传耶?
将好事犹未至也,有能砻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
属奔走南北,此事殆废,不知何时果此缘也?至元丁亥九月七日题。孟頫。”的字样。
《大道帖》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
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
强作一笔书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
而王羲之此书则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又欣赏了好一会儿,陆飞这才把目光移开。
把《大道帖》翻过来看了看装裱情况。
总体来说,保存的还算完好。
既然还可以,就尽量不要折腾。
万一失手了,那可是大罪过。
陆飞找来喷壶,在《大道帖》上均匀的喷了一层保护剂,小心翼翼的请到一边自然阴干。
随后把另一只画筒拿了过来。
打开盖子闻了闻味道,绢本独有的味道,让陆飞眼睛就是一亮。
把绢本画轴倒出来,看看裱褙,典型的北宋装裱风格。
解开绑绳,慢慢将画轴展开。
当画面展开一半,陆飞彻底疯狂了。
“我滴妈耶!”
“《潇湘竹石图》,大胡子的画?”
“我的天啊!”
“过年了,真是过年了呀!”
“这个新年礼物,实在太牛逼了呀.......”
第一幅见识到了书圣王羲之真迹,陆飞极度疯狂。
拿起这个画筒的时候,陆飞心情却平静了很多。
因为陆飞绝对,没有什么能跟《大道帖》相提并论了。
即便是看到北宋绢本,陆飞都没太过激动。
但是画面展开,陆飞却直接傻眼了。
因为,这**竟然是苏大胡子苏东坡的画,《潇湘竹石图》。
苏东坡可谓是多才多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但人们记住更多的,确是苏轼在诗词与书法上的造诣。
至于忽略了苏大胡子的绘画水平,不是因为画的不好,而是画的太少了。
这幅《潇湘竹石图》为横轴,长一米出头,宽三十公分。
这幅画采用长卷式构图,以湖南零陵以西的潇湘二水合流处为背景。
画面上景物不多,只土坡一片、石头两块、疏竹几丛;“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
画卷之末,题有“轼为莘老作”字样。
苏轼绘画喜作枯木竹石,所作之物象,多形象简练却寓意丰富。
作画用笔颇具书法意味,为后世文人画“书写化”用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枯木之外,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
苏轼画竹初师文同之法,但苏轼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这幅图利用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强烈的对比作为画面的焦点展开描绘。
画面自远至近而又及远,繁简、大小、疏密、动静等布局合理,段落分明,层次丰富,结构严谨。
同时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从而使画面出现惊涛拍岸般的高-潮。
围绕这个高-潮,画面演变出此起彼伏的烟水云山,和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
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观者赏心悦目,山川物态,应有尽有,意境盎然。
苏轼在创作中始终把握以写潇湘二水上下万物寓“水”之意境的立意。
画中竹叶浓淡不一,从竹子长势分析,有些以淡墨画出者殊无解释成叶背的可能。
特别是所画之末端翻卷的竹叶,墨色全然如一,并未因翻出背面而有浓淡之别。
其所以杂用浓墨淡墨,为了使画面富于变化,且使本来相当密集的竹叶不给人以壅塞之感。
在这幅画上,用淡墨所画之叶为数不少,在用浓墨画出的叶子中作无规律的穿插,而为了整体的连贯性,遂在叶间增加许多小枝。
不过与后世习用的“淡踢枝、浓撇叶”的做法不同,小枝的墨色很深,透过叶面仍可看到。
苏轼画的竹叶逼真,长短阔狭浑如天成,叶尖既铦锐又鲜活,楚楚有生气。
所画卷折的叶子用笔圆转翻跳,一气呵成。
竹竿则以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写就,笔笔到位,“用笔秀嫩,风韵高标,绝无画家气味,显然为文人之笔”。
这幅画的价值,不仅是苏东坡少有的画作。
更牛逼的是这幅画传承有序。
史料中,对这幅《潇湘竹石图》有明确的记载。
元统二年,湖南书画收藏家杨元祥将这幅画收藏。
明洪武三年,梁台李秉中从杜氏手中购得此卷,如获至宝。
明嘉靖三十七年,金陵李家的传人李甲峰携此卷来到江阳。
在这里偶遇明代文学家杨慎,席间杨慎在画作上留下了一篇赏析的七言跋文,杨慎的墨宝对于《潇湘竹石图》无疑增色不少。
到了近代,《潇湘竹石图》的私人收藏者有两位,第一位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白坚夫在天都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
一幅是《枯木怪石图》,另一幅就是这个《潇湘竹石图》。
抗战时期,白坚夫把《枯木怪石图》卖给岛国人,《潇湘竹石图》成为神州唯一的苏东坡画作。
1961年,白坚夫经济困难,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
他曾专程到魔都,拿给他的熟人、当时魔都博物馆馆长张珩欣赏,希望张珩给找个买家。
可张珩却给这幅画鉴定为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告辞离开。
从此,这幅《潇湘竹石图》便下落不明。
没想到这件重宝竟然落在了乔治家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