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东虽然只是简略的听过,但是很多高端科技,实际上操作起来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这样的工作量可不小啊,老师们能同意?”娄晓娥有些担心,现在可能没有那么多钱和资源去干这件事情。

  “试一试呗,搞抗生素的同志总是要工作的嘛,干什么不是干?”这年头搞抗天然抗生素相关的工作,那不就是天天挖土养菌?这东西理论上是没有捷径的,全靠漫天撒网,就是靠堆人力和钱。

  不过这个事情的捷径嘛,高振东还真知道。

  娄晓娥还半信半疑,高振东笑道:“你放心啦,你要是实在喜欢,就算学校里的老师不让你做,你大不了和爸爸说,找人做,甚至和港岛那边大哥联系,让他在港岛雇人帮你做咯。不过这是保底的做法,我还是希望你能在这边做就在这边做。”

  此时的娄晓娥,还完全没意识到她是可以发动钞能力的,再加上高振东的超能力,这个事情其实相对来说没那么困难。

  诶,振东这个建议不错啊,有保底的办法,娄晓娥眼睛一亮,在高振东脸上亲了一口,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那用什么微生物提取液?”娄晓娥觉得心里有点没底。

  “有什么用什么呗,像是棒状链霉菌啊什么的……逮着啥用啥。”高振东悄咪咪的在自己的话里夹带了私货。他敢保证,自己这么一说,那这个正确答案绝会在娄晓娥的心里种下种子,相当于是开局直奔结果。

  第二天,当娄晓娥来到学校,向自己的老师——樊大夫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樊大夫有些惊讶的看着她。

  “你想好了?这可是要花不少精力的。”

  “没事儿,我家振东也这么干的,还都挺成功,我觉得我虽然不如他那么厉害,但是多多少少还是能分出一些精力来的。而且我就是出出主意,也不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那边去。”娄晓娥一副“振东也干了”的表情。

  此时的樊大夫,已经多多少少知道了一点高振东的事情,至少公开报道的部分还是清楚的。

  这一家子两个年轻人,真是了不得。

  樊大夫倒是没有什么门户之见,从娄晓娥的那本《简明基层医生手册》就知道,这闺女本来对药学就多多少少有些研究,如果她真能分得出精力,倒是也未尝不可。

  “嗯,行,那这样,你的药学学得怎么样?”

  “挺好的,我一直都没放下,辅修的学分也主要是药学和微生物那边的。”娄晓娥回答很是欢快,这一点,和老早在京二医的时候随组配合三轧厂食堂搞自热食品的微生物相关课题不无关系。

  从那时她就对相关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高振东还支持过她在这方面多花点时间来着。

  “那行,我带你去找学校里搞抗生素的同志。只是这样一来,你的时间可就要一分钟掰成两半儿来花咯,到时候可别叫苦。”樊大夫笑道。

  “放心吧老师,我没问题!”娄晓娥活力十足。

  ——

  就在娄晓娥欢天喜地的投入“开胸”和“种菌”两个事业的时候,高振东自己自然也没闲着。

  除了自己本职的钢铁材料手册搬运之外,他还在不停的为自己挖的坑还债。

  此时坐在他面前的,是包括来自防工委组织的同志在内的一大批同志和同学。

  高振东看着眼前的人们,心情还是有些激动的,这一批同志,就是国内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第一批种子了。

  京城工大新学期已经开学,而这批人,就是来上他开的新课——《计算机网络》的,而且这批同志不止是要上课,同时还要一边学习,一边完成完整的TCP/IP协议的编程工作,这个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高振东自己编出来那是真没法和同志们交代来历。

  当然,TCP/IP协议的名字已经被高振东直接用《网际传输控制协议》给替代了,如果外国人想要用,那老老实实的自己翻译吧。

  “同志们、同学们,这个课现在上起来可能比较抽象,因为我们现在并没有成形的计算机网络,但是大家不用急,慢慢的就不抽象了,相关的设备,我们的同志们也正在紧张的试制和生产中,我们就暂时当一回‘空军’,空对空的上课。”

  高振东的话让同志们都笑了起来,估计这里面没有钓鱼佬,否则是不大笑得出来的。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高振东开始了他的课程,下面的同志们也很认真,一个个的眼里闪烁着求知的欲望。

  高振东刚下课,章副教授过来了。

  “高委员,走走走,我请你去看我们的试验。”高振东成为数理化学部的委员这件事情,学校里还是知道的,所以称呼从高教授又变成了高委员。

  “你这么叫着我听着还真不习惯,你还是叫我高教授得了。”高振东笑道。

  “别,教授不稀罕,得叫委员才行。”章副教授很是认真,她就这脾气,开玩笑的话说起来都特别认真。

  高振东也只好随她:“走吧,什么试验?”

  “您忘记了?您从防工委那边替我接回来的课题,单兵掩体爆破器啊。”

  这东西俗称“炸坑器”,但是正式的名字还是要起得大一些才好。

  “噢,这事儿啊,走走走。”高振东很是有兴趣。

  来到试验场上,远方几位同学已经早就在那里待命了,这种带一点危险的试验,一般都是由常驻学校的战士们来完成,但是还在研制过程中的,那就是同学们自己来,要不然战士们对东西不熟悉,反而可能出事。

  给了高振东一个望远镜,章副教授拿起了电台话筒。

  “开始试验!”

  流程很快,这本来就是个简单试验,两声爆炸过后,大约几十秒烟雾散去,刚才还在远方地面上的两位同学已经不见踪影。

  “别皮了,把旗子伸出来!”章副教授有些好笑,她是偏严肃的一个人,但是跟着她的几位同学却是有些跳脱。

  望远镜里伸出了两面小红旗,标记着同学们的位置。

  高振东放下望远镜,和章副教授一起走过去。

  两名同学在刚炸出来的坑里,笑得很是灿烂,就是有点灰头土脸的。

  另外两位同学拉着皮尺和卷尺就上去了。

  “1号坑符合要求!”

  “2号坑符合要求!”

  高振东看了看记录表上的数字,很是满意。

  “冻土的试过了没?”

  “还没有,这天气,也没冻土给我们试验,只好等到雪城的时候再试了。不过我们用低标号混凝土试过,还行。”这年头条件有限,模拟冻土是没有的,混凝土也勉强能行。

  高振东笑道:“现在估计雪城也够呛,三月了。实在不行,再往北一点试试。”

  笑完之后,高振东从兜里摸出一迭粮票和肉票来,递给章副教授。

  “这东西牵头猪来炸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但是这饭还是要吃的,就当是我代防工委犒劳大家了,哈哈哈。”这些东西他多得很。

  “高教授局气~~~~~”一帮同学嘻嘻哈哈的,高教授果然大方。

  章副教授也没推辞,高教授高升委员,就当是同学们给他贺喜了:“高委员,这个东西搞完了,你看看防工委那边还有什么课题,再给同学们踅摸一个回来呗,这帮同学很需要这种锻炼,前面那一批,因为有课题锻炼,都是毕业了单位就能用起来的好手。”

  高振东点点头:“嗯,你先把这个收个尾,回头我替你们合计合计。”

  下午,高振东再次来到了那个特殊的教室,六十一号教室,这里被布置得像是一个大机房一般。

  这个教室在京城工大,此时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学生,能在伙伴中间说一句“我参加了61号教室的工作”,那绝对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而此时这里的同学和同志,就是负责网际传输控制协议编程的。

  一位同志走上来,递了一份文件给高振东。

  “高老师,这是网际传输控制协议的开发计划和相关文档,都是按照您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编制的,您看看。”

  高振东仔细看了一遍,主要是开发计划,相关文档是可以在开发过程中调整的,而且几乎必然会被调整。

  最后高振东满意的点点头,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随着他这个名字的落笔,意味着对于后面几十年,信息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事件正式开启。

  “同志们,我宣布,网际传输控制协议的软件编制,正式开始!”

  最为有趣的是,这些编制网际传输控制协议的电脑,此时根本就没联网,还是一台**立的个体。

  数十年后,一位此时坐在这个教室中的同学,同时也是那时国内计算机网络的领军人物回忆道:“此时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敲下的每一个字符、每一行代码,在几十年后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影响到人们的方方面面。那时的我,只沉浸在作为普通学生能参加高委员主导的课题的喜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