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勘挺不堪的,第一顿就招了,爆出的大瓜一个接着一个。
果然,仲县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京城附近的下县,乃至距离较近的州府,都有贪墨官粮之事。
古代各朝代,包括京中各地都会储存大量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应对天灾或是人祸。
康朝也是如此,有上、中、下三等也就是大号、中号、小号粮仓,以砖砌筑或火烤窖壁的窖穴用来储粮,而非弄个水塔似的大仓库直接往里扔就行。
要知道粮食是有保质期的,在保存良好的情况下是可以保存两到三年。
那么如果这两到三年的时间里没用上官粮,并且这些粮食即将发霉的话,各地官府会提前上报给户部,户部派官员进行点验,确定真伪后再交由各地地方官府自行处理。
因为很多时候粮不值钱,运粮的人工费比较高,路上的损耗更高,所以就没必要再拉回京城。
如果在不缺粮的情况下,户部官员点头后,地方官员的灵活性就比较高了,可以低价卖给百姓,或者卖给本地豪族、乡绅等,得到了钱财会交于户部。
而吴勘这群人的做法就是“瞒天过海”,别说两年后的陈粮了,就是头一年的新粮他们都敢拿,赌的就是个惊险刺激,赌没有天灾,没有人祸,京中不派官员去各处粮仓查验。
这群人的作案手法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狸猫换太子,将陈粮、发霉的粮食替换了新粮,然后上报朝廷,说粮受潮或是受了虫害,这种是技术类。
第一种方法比较耗时耗力,利润不太高,久而久之就演变出了第二种方法,也就是暴力流,何为暴力流,那就是直接将新粮拉走,爱咋咋地,粮仓里空空如也。
暴力归暴力,同样会面临很多问题,但是不怕,暴力之所以是暴力,因为简单粗暴。
天灾了,百姓挨饿,粮仓空了怎么办?
答,饿着!
粮仓空了,京中来官员查怎么办?
答,威逼利诱!
如果百姓饿死了怎么办?
答,隐瞒不报。
如果对京中官员威逼利诱不好使怎么办?
答,弄死,统统弄死,就说被受灾的百姓给干掉了,直接将百姓升级为乱民。
这种事也不是本朝才发生的,事实上前朝就开始这么干了,首创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正是前朝天家二皇子晋王殿下。
晋王早就让当今天子弄死了,可他的方式方法和经验都流传了下来,萧规曹随的正是马家这群人,也就是当初晋王派系班底的余孽。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马家在京中根本算不上只手遮天,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干了这么多年还平安无事呢?
答案显而易见,利益捆绑,就说吴勘吧,这家伙对具体细节并不了解,他只知道马家会出面找他们这种人,找他们这些与当地官府或是当地豪绅有关系能说上话的人。
比如吴勘,他就出身于吴村,在京中虽只是个小小的京兆府署丞,可在仲县却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和地方官员与豪族一接洽,大家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除了利益捆绑外,还需要一个真正的大佬镇场子,这个镇场子的人自然不是一个小小的岚山侯府,而是太子少师府!
到底是太子少师府的哪个季家人参与了,吴勘这种瘪三不知道,不过他倒是知道另外一件事。
两年前,距离京中不远的南平县也是遭了天灾,官粮空的连舒克贝塔进去都得掉两包眼泪,户部似是察觉到了不对,南平县已经不是第一次粮仓全空了,之后户部派遣了官员前去调查。
除了户部的官员外,还有一名礼部官员,也就是如今的吏部郎中孙骏,一共俩人。
那边粮仓空了是其一,其二是礼部官员要去安抚百姓。
这俩人出城,京兆府是需要负责车**,当时忙前忙后的正是吴勘。
大约半个月后,只有孙骏自己回来了,面沉如水,应该是查到了什么,结果眼看着进城了,一驾轿子给车队拦住了,轿子上面有标记,正是太子少师府的标记。
孙骏下了马车快跑上前,吴勘就在不远处,不知道轿子里的是谁,只知孙骏和轿中人谈了片刻就回到马车中,之后入城。
到了第二天开朝,孙骏出班告知君臣,南平先的粮仓的确是空了,因为遭了涝灾,当地无家可归的百姓第一时间抢空了官粮,除此之外与他同行的另一名户部官员也死在了乱民棒下。
这也是为什么马存仁说与太子少师府有关的缘故,这件事在他们这个利益小团体里并不算是秘密,事实上他爷爷马岐山拉拢收买人的时候打的就是太子少师府的名义。
至于吴村吴俊杰,纯属是个例外。
要知道百姓是不允许随意离开出生地的,想要离开就要先去官府报备。
吴俊杰有功名的读书人,一路游学,又是以进京备考的名义才顺利入了京,要不然吴村这事哪会被齐烨知道,更不会闹到宫中。
原本按照吴勘的打算是想干掉吴俊杰灭口来着,不过这小子运气挺好,大庭广众下敲了鸣冤鼓,加之又有功名,吴勘就想着等风头过了趁着夜里将他放了,然后马家出人直接绑出城弄死。
搞清楚前因后果事情始末后,阿卓勃然大怒,抽出长刀就要砍死吴勘。
齐烨一边拉着阿卓一边困惑的问道:“你之前不是说抱刀司知道这种事吗,宫中和朝堂也知道。”
“贪墨官粮之事是知道不假,可却不知竟害了如此多的百姓!”
阿卓气的浑身都哆嗦了。
在抱央楼他和齐烨说知道这种事,是知道,不是了解真正的内情。
他以为的“知道”,是指各地官府或是世家“拿一些”官粮,最严重的无非就是用陈粮换新粮罢了,谁知竟然是颗粒不留,而且还成了“常态化”。
颗粒不留也就算了,还敢颠倒黑白将受灾的百姓打上乱民的名号置于死地!
见到阿卓真的想砍死吴勘,齐烨连忙让段平给这家伙关牢房里了。
“记住本统领的话!”余怒未消的阿卓指着牢房里的吴勘低吼道:“不叫你尸首两处,本统领不堪为人!”
齐烨揶揄道:“记得见到了季伯昌你也要这么说。”
阿卓气势顿消,不吭声了,也不闹腾了。
齐烨没好气的骂道:“怂逼!”
阿卓张了张嘴,无话可说。
不是他怂,而是他知道即便这事真的和季伯昌有关系,宫中也不会看了这老鬼,至少不会现在砍,不会大张旗鼓的砍。
果然,仲县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京城附近的下县,乃至距离较近的州府,都有贪墨官粮之事。
古代各朝代,包括京中各地都会储存大量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应对天灾或是人祸。
康朝也是如此,有上、中、下三等也就是大号、中号、小号粮仓,以砖砌筑或火烤窖壁的窖穴用来储粮,而非弄个水塔似的大仓库直接往里扔就行。
要知道粮食是有保质期的,在保存良好的情况下是可以保存两到三年。
那么如果这两到三年的时间里没用上官粮,并且这些粮食即将发霉的话,各地官府会提前上报给户部,户部派官员进行点验,确定真伪后再交由各地地方官府自行处理。
因为很多时候粮不值钱,运粮的人工费比较高,路上的损耗更高,所以就没必要再拉回京城。
如果在不缺粮的情况下,户部官员点头后,地方官员的灵活性就比较高了,可以低价卖给百姓,或者卖给本地豪族、乡绅等,得到了钱财会交于户部。
而吴勘这群人的做法就是“瞒天过海”,别说两年后的陈粮了,就是头一年的新粮他们都敢拿,赌的就是个惊险刺激,赌没有天灾,没有人祸,京中不派官员去各处粮仓查验。
这群人的作案手法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狸猫换太子,将陈粮、发霉的粮食替换了新粮,然后上报朝廷,说粮受潮或是受了虫害,这种是技术类。
第一种方法比较耗时耗力,利润不太高,久而久之就演变出了第二种方法,也就是暴力流,何为暴力流,那就是直接将新粮拉走,爱咋咋地,粮仓里空空如也。
暴力归暴力,同样会面临很多问题,但是不怕,暴力之所以是暴力,因为简单粗暴。
天灾了,百姓挨饿,粮仓空了怎么办?
答,饿着!
粮仓空了,京中来官员查怎么办?
答,威逼利诱!
如果百姓饿死了怎么办?
答,隐瞒不报。
如果对京中官员威逼利诱不好使怎么办?
答,弄死,统统弄死,就说被受灾的百姓给干掉了,直接将百姓升级为乱民。
这种事也不是本朝才发生的,事实上前朝就开始这么干了,首创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正是前朝天家二皇子晋王殿下。
晋王早就让当今天子弄死了,可他的方式方法和经验都流传了下来,萧规曹随的正是马家这群人,也就是当初晋王派系班底的余孽。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马家在京中根本算不上只手遮天,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干了这么多年还平安无事呢?
答案显而易见,利益捆绑,就说吴勘吧,这家伙对具体细节并不了解,他只知道马家会出面找他们这种人,找他们这些与当地官府或是当地豪绅有关系能说上话的人。
比如吴勘,他就出身于吴村,在京中虽只是个小小的京兆府署丞,可在仲县却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和地方官员与豪族一接洽,大家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除了利益捆绑外,还需要一个真正的大佬镇场子,这个镇场子的人自然不是一个小小的岚山侯府,而是太子少师府!
到底是太子少师府的哪个季家人参与了,吴勘这种瘪三不知道,不过他倒是知道另外一件事。
两年前,距离京中不远的南平县也是遭了天灾,官粮空的连舒克贝塔进去都得掉两包眼泪,户部似是察觉到了不对,南平县已经不是第一次粮仓全空了,之后户部派遣了官员前去调查。
除了户部的官员外,还有一名礼部官员,也就是如今的吏部郎中孙骏,一共俩人。
那边粮仓空了是其一,其二是礼部官员要去安抚百姓。
这俩人出城,京兆府是需要负责车**,当时忙前忙后的正是吴勘。
大约半个月后,只有孙骏自己回来了,面沉如水,应该是查到了什么,结果眼看着进城了,一驾轿子给车队拦住了,轿子上面有标记,正是太子少师府的标记。
孙骏下了马车快跑上前,吴勘就在不远处,不知道轿子里的是谁,只知孙骏和轿中人谈了片刻就回到马车中,之后入城。
到了第二天开朝,孙骏出班告知君臣,南平先的粮仓的确是空了,因为遭了涝灾,当地无家可归的百姓第一时间抢空了官粮,除此之外与他同行的另一名户部官员也死在了乱民棒下。
这也是为什么马存仁说与太子少师府有关的缘故,这件事在他们这个利益小团体里并不算是秘密,事实上他爷爷马岐山拉拢收买人的时候打的就是太子少师府的名义。
至于吴村吴俊杰,纯属是个例外。
要知道百姓是不允许随意离开出生地的,想要离开就要先去官府报备。
吴俊杰有功名的读书人,一路游学,又是以进京备考的名义才顺利入了京,要不然吴村这事哪会被齐烨知道,更不会闹到宫中。
原本按照吴勘的打算是想干掉吴俊杰灭口来着,不过这小子运气挺好,大庭广众下敲了鸣冤鼓,加之又有功名,吴勘就想着等风头过了趁着夜里将他放了,然后马家出人直接绑出城弄死。
搞清楚前因后果事情始末后,阿卓勃然大怒,抽出长刀就要砍死吴勘。
齐烨一边拉着阿卓一边困惑的问道:“你之前不是说抱刀司知道这种事吗,宫中和朝堂也知道。”
“贪墨官粮之事是知道不假,可却不知竟害了如此多的百姓!”
阿卓气的浑身都哆嗦了。
在抱央楼他和齐烨说知道这种事,是知道,不是了解真正的内情。
他以为的“知道”,是指各地官府或是世家“拿一些”官粮,最严重的无非就是用陈粮换新粮罢了,谁知竟然是颗粒不留,而且还成了“常态化”。
颗粒不留也就算了,还敢颠倒黑白将受灾的百姓打上乱民的名号置于死地!
见到阿卓真的想砍死吴勘,齐烨连忙让段平给这家伙关牢房里了。
“记住本统领的话!”余怒未消的阿卓指着牢房里的吴勘低吼道:“不叫你尸首两处,本统领不堪为人!”
齐烨揶揄道:“记得见到了季伯昌你也要这么说。”
阿卓气势顿消,不吭声了,也不闹腾了。
齐烨没好气的骂道:“怂逼!”
阿卓张了张嘴,无话可说。
不是他怂,而是他知道即便这事真的和季伯昌有关系,宫中也不会看了这老鬼,至少不会现在砍,不会大张旗鼓的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