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不比读文言文轻松,而且,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怪不得那些中央编译局的老学究要研究钻研一辈子,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想了半天梁江涛明白了,这里面不光是翻译的问题,也不是晦涩的问题,而是逻辑的问题!

  先不说马克思的思想,单从逻辑上讲,他就绝对是一个天才中的天才。

  一个句子,往往数百个字都说不完,简直层层递进,完美无缺,让梁江涛都快断气了。

  这是在读理论文章吗?这是在读法律条文啊!

  对,法条!

  梁江涛脑袋中灵光一显,终于知道为什么如此熟悉了,他找到了上大学时的感觉。

  句子长,层次丰富,这就是逻辑性强的表现。

  因为,法条必须要无比精准,尽可能考虑所有情况,消除所有漏洞,所以句子就不可避免地很长,出现各种逻辑连接词,说不好听的“显得不像人话”。

  马克思写的文章,很像法条,说明了他强大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

  尤其那篇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即将中学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马克思一挥而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而当时他只有17岁啊!

  17岁就写出如此千古名篇,什么是天才?这就是天才!聪明得自天性。

  都说梁江涛是天才,可是他自己知道,他是由于占据了先知先觉的优势,重生后又找到了正确的道理,着实算不上什么天才。

  马克思才是天才,天才中的天才。

  怪不得能写出《资本论》,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建立了科学**体系,指导了革命,让人类进入新的时代!

  也改变了华夏的命运!

  读书之余,梁江涛还喜欢逛书店,党校里面就有有名的书店,也有读书馆、善本室,各类经典孤本应有尽有。

  但梁江涛还觉得不满足,偶尔去市区的时候,也喜欢流连在各大书店,比如说西单的图书大厦,王府井的新华书店,整整一个大楼都是卖书的,什么书都有!

  琳琅满目,书页留香,听着翻书的沙沙声,有一种灵魂受到启迪和净化的感觉。

  令梁江涛印象最深刻的是《学哲学,用哲学》这本书。

  这是当年一名领导同志写的,影响很大。

  里边都是收录的他在各个场合的讲话,每一篇讲话都短小精悍,却切中要害,非常具有思想性,可以说是灵活运用哲学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这名领导,也是梁江涛非常敬佩的。

  他是工人出身,一开始并没有读很多书,但天资聪颖,悟性奇高,边干边学,竟最终成长为一名著名的领导!

  在和平年代,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这样的领导,这是纵观全世界、全历史都是不多见的事情。

  只有在**国家,才能出现这种现象。

  更加说明华夏的那个年代是非常公平的。

  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你出色,就能够冒出头!

  不像那些发达国家,看似公平,实际上平民的孩子有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根本难以突破。

  梁江涛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写文章、做学问、讲话,都能得到很多启发。

  横向对比之下,一些学员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只是能水过地皮湿,难以系统,更难以内化形成自己的东西。

  一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深入不进去,自己心本身就低。

  巴瑞德就是这样,他是工人出身,就没正儿八经读过书,一身本领都是工作后又悟出来的

  你让他静下心来学习,确实让他很难受。

  而一些人心里老牵挂着外面的事情、工作上的事情,都一两个月了还没做好角色转换,老想着溜出去喝酒,怎么能深入进去?

  梁江涛觉得很可惜。

  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果自欺欺人,那真是巨大的浪费。

  而他的选择,是如饥似渴的学习,以及疯狂的写作。

  越是学习,越是感觉到自己的无知。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

  要真正成长为一个高明的领导,他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梁江涛身心合一,把党校的学习,当成千锤百炼、再造成生的一个过程!

  他心无旁骛,集腋成裘,时常能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

  如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一旦他破茧而出,将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

  增强各种本领,为以后拾级而上,不断攀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后名扬四海,功夫都在学习!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关键还要做到指挥实践,知行合一。

  此外,梁江涛不是干学习、死读书,而是边学边写,进行大量的写作。

  只有不断写作,才能把认识系统化,进而实现升华。

  写作是学习的高级方式。

  不写作的人,难以有真正的思想。

  而写作,是一个痛苦的事情,最费脑细胞。

  梁江涛什么都写,写日记,记录各种经历、思考和感悟,也写课堂随笔、读书笔记,还写文章。

  一个多月下来,写了都有十几万字了。

  像之前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就是梁江涛两天两夜完成的。

  这个速度,堪称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了!

  但更多的文章,并没有发表,仅仅是作为演习。

  按理说,梁江涛是靠着写材料起家,这方面能力是很强的。

  给中Y报了多篇内参,都受到了同志们的重视。

  他考的是水平认知,以及重生前二十年的功底。

  可单论写作能力,在中Y这个层面,他不算突出的。

  尤其是党校的授课老师们,都是中Y政研室、中财办、党校、中X部、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编译局的才俊,都是在岗位上挑大梁的笔杆子,水平最低的也能称得上“小理论家”。

  跟他们一比,梁江涛的水平、能力、认知、见识可能强于他们,但论写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就无法跟人家相提并论了,可以说被秒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梁江涛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