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给老朱上上课
胡大老爷原本是打算站出来直接一二三四五给人好好说道说道的。
可等他一抬头,看到对面怒色未消的朱元璋那张老脸时,他顿时心里一个咯噔。
嘛的!
得意早了!
忘记对面是老朱了!
跟老朱这厮上课,可不能来“好好看好好学”这一套来着。
这厮心情好的时候,那叫一个礼贤下士啊。
真就拉得下脸面,也愿意去学。
可有时候若是一不小心触及到他的敏感点了,那乐子可就大了啊。
当场翻脸都不算什么,关键是这厮喜欢附加伤害啊。
真就是原本只是挨顿骂的罪名,稀里糊涂的就变成了九族消消乐了。
这其中的思路之清奇,让人简直摸不着头脑。
主打一个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胡大老爷怎么可能脑子一热真就给人来个贴脸开大?
因此,胡大老爷眨了眨眼后,当先吐槽起了朱元璋刚刚最是愤慨的那些商人的事儿。
“陛下,对于商人来说,尤其是那些贪念作祟的巨商来说,禁海令,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
“想必陛下也看到过类似的消息,地方商贾官商勾结、狼狈为奸,把地方祸害得鸡犬不宁。”
“而这些事情,无非就是欲壑难填闹出来的屁事儿了!”
“因此,对于陛下惩处这几位明着违反禁令之人,臣是认可的!”
实话实说,老朱的禁海令,出发点确实是好的。
因为对于老朱来说,土地、农田才是他眼中的根本。
而海域,对于他来说,屁用不顶啊。
因此,为了防范海上贼寇,他直接禁海了。
在他看来,海洋这玩意儿好处没有不说,坏处一大堆。
那么与其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持、维护,还不如直接禁了,一了百了!
可再好的出发点,也无法改变这种“一刀切”政策过于死板、过于短视的缺点。
这不,因为禁海,大明便自我封锁了对外拓展、掠夺的道路。
反过来,因为没有外来财富和人口汇入,导致大明内部的土地兼并愈发的严重。
毕竟,没有其他新型财路诞生的情况下,那么土地就成了最最重要的资产。
哪位官老爷舍得放弃啊!
不是为了那点特权和好处,谁乐意当大明这个官儿啊!
而且,也正是因为禁海,导致大明国库不仅少了关税这一重要财源。
同时,海贸的巨大利益,全被沿海的巨商、豪族给私吞了。
他们借着禁海政策阻拦其他人下海,可自己却把持着这条商路挣得可谓是盆满钵满。
这实际上,是把部分该由国库收入的进项,彻底放进了私人的腰包。
更别说,因为禁海政策,导致大明的水军几乎名存实亡不说,还让明朝中后期的倭寇彻底猖獗了起来。
那个时候的倭寇已经不仅仅是猖獗了。
大量在本子岛上厮混不下去的浪人,但凡稍稍有点胆子的,就能来大明搏一把。
只要有船能穿过大海的阻隔,那么面对几乎不存在的海防以及地方糜烂的卫所,真就是予取予求。
更何况,哪怕是到了这等地步,还有那些欲壑难填的本土商家,不仅不出钱出力防范,还主动配合!
在明朝中后期倭寇闹的最凶狠的时候,实际上有至少一半的所谓倭寇,实际上就是大明的某些海盗以及商贾势力自己安排人假扮的。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大明,在海面上已经不设防了!
这是何等的悲哀!
这颗蓝色星球之上的人口、矿产、土地、粮食等等一切收获,就这么被欧洲老牌强盗近乎白捡一般的弄到了手。
可偏生,这个时代若是论国家实力的话,大明才是最强的啊。
无论是人口还是粮食储备,乃至于军事实力,各个方面算起来,大明都亏了啊。
明明是最最强大的国家,最终因为统治者的短视,把各种资源拱手让人。
并且给了对方几百年安安静静发展的时间,最终导致整个世界的指导权拱手让人。
这是何等的悲哀!
同时,这又是何等的痛苦!
想到这儿,眼见着刚刚听了胡大老爷的讲述以后,脸上怒色稍退的朱元璋,胡大老爷咂咂嘴后,忽然开口道。
“不过,固然这些商人该死,但这禁海令,在臣看来,多少还是有些不妥之处的!”
朱元璋一听这话,当场就懵逼了。
他刚刚听胡大老爷那番话,还在心里感叹胡大老爷不愧是自己的老兄弟,就是深得吾心呢。
结果这扭过头来,就是在说自己的禁海令有不妥的地方?!
朱元璋可是知道的,胡大老爷固然喜欢时不时的弄些恶趣味的事情,可在正事上,胡大老爷可从未让人失望过。
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朱元璋听着这话已经有些不痛快了,他仍旧沉住气说道。
“既如此,那惟庸你不妨细细跟咱说说,咱也一起琢磨琢磨!”
胡惟庸见朱元璋没有当场翻脸,终于松了口气。
只要不是当场翻脸,那就证明还能继续交流。
而只要能继续交流,剩下的就是“嘴遁”了!
恰好,胡大老爷在这方面,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心得的。
吹逼嘛!
上辈子操练得都快成职业技能了,怎么就不能拿出来用一用了。
当即,胡惟庸面色一肃,沉声说道。
“这禁海令头一个不妥之处,于臣看来,便是会抑制经济的发展!”
说到这儿,胡大老爷当先解释了一句。
“陛下,你得明白,经济可远远不止商人挣不挣钱这么一件事儿!”
“一个地方的经济,实际上与当地的财税收入、百姓的富足、地方的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
“臣给你举个例子伱就知道了。”
“若某地擅长瓷器,远近闻名。”
“那么,若是此地不仅有不少人能靠着去工坊里做工多挣上一份钱不说,该缴的税也得缴!”
“而那些商人若是把瓷器卖出去挣了大钱,那么反过来又会继续花钱建工坊、招人!”
“这样一来,当地的发展,可就起来了!”
(本章完)
胡大老爷原本是打算站出来直接一二三四五给人好好说道说道的。
可等他一抬头,看到对面怒色未消的朱元璋那张老脸时,他顿时心里一个咯噔。
嘛的!
得意早了!
忘记对面是老朱了!
跟老朱这厮上课,可不能来“好好看好好学”这一套来着。
这厮心情好的时候,那叫一个礼贤下士啊。
真就拉得下脸面,也愿意去学。
可有时候若是一不小心触及到他的敏感点了,那乐子可就大了啊。
当场翻脸都不算什么,关键是这厮喜欢附加伤害啊。
真就是原本只是挨顿骂的罪名,稀里糊涂的就变成了九族消消乐了。
这其中的思路之清奇,让人简直摸不着头脑。
主打一个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胡大老爷怎么可能脑子一热真就给人来个贴脸开大?
因此,胡大老爷眨了眨眼后,当先吐槽起了朱元璋刚刚最是愤慨的那些商人的事儿。
“陛下,对于商人来说,尤其是那些贪念作祟的巨商来说,禁海令,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
“想必陛下也看到过类似的消息,地方商贾官商勾结、狼狈为奸,把地方祸害得鸡犬不宁。”
“而这些事情,无非就是欲壑难填闹出来的屁事儿了!”
“因此,对于陛下惩处这几位明着违反禁令之人,臣是认可的!”
实话实说,老朱的禁海令,出发点确实是好的。
因为对于老朱来说,土地、农田才是他眼中的根本。
而海域,对于他来说,屁用不顶啊。
因此,为了防范海上贼寇,他直接禁海了。
在他看来,海洋这玩意儿好处没有不说,坏处一大堆。
那么与其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持、维护,还不如直接禁了,一了百了!
可再好的出发点,也无法改变这种“一刀切”政策过于死板、过于短视的缺点。
这不,因为禁海,大明便自我封锁了对外拓展、掠夺的道路。
反过来,因为没有外来财富和人口汇入,导致大明内部的土地兼并愈发的严重。
毕竟,没有其他新型财路诞生的情况下,那么土地就成了最最重要的资产。
哪位官老爷舍得放弃啊!
不是为了那点特权和好处,谁乐意当大明这个官儿啊!
而且,也正是因为禁海,导致大明国库不仅少了关税这一重要财源。
同时,海贸的巨大利益,全被沿海的巨商、豪族给私吞了。
他们借着禁海政策阻拦其他人下海,可自己却把持着这条商路挣得可谓是盆满钵满。
这实际上,是把部分该由国库收入的进项,彻底放进了私人的腰包。
更别说,因为禁海政策,导致大明的水军几乎名存实亡不说,还让明朝中后期的倭寇彻底猖獗了起来。
那个时候的倭寇已经不仅仅是猖獗了。
大量在本子岛上厮混不下去的浪人,但凡稍稍有点胆子的,就能来大明搏一把。
只要有船能穿过大海的阻隔,那么面对几乎不存在的海防以及地方糜烂的卫所,真就是予取予求。
更何况,哪怕是到了这等地步,还有那些欲壑难填的本土商家,不仅不出钱出力防范,还主动配合!
在明朝中后期倭寇闹的最凶狠的时候,实际上有至少一半的所谓倭寇,实际上就是大明的某些海盗以及商贾势力自己安排人假扮的。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大明,在海面上已经不设防了!
这是何等的悲哀!
这颗蓝色星球之上的人口、矿产、土地、粮食等等一切收获,就这么被欧洲老牌强盗近乎白捡一般的弄到了手。
可偏生,这个时代若是论国家实力的话,大明才是最强的啊。
无论是人口还是粮食储备,乃至于军事实力,各个方面算起来,大明都亏了啊。
明明是最最强大的国家,最终因为统治者的短视,把各种资源拱手让人。
并且给了对方几百年安安静静发展的时间,最终导致整个世界的指导权拱手让人。
这是何等的悲哀!
同时,这又是何等的痛苦!
想到这儿,眼见着刚刚听了胡大老爷的讲述以后,脸上怒色稍退的朱元璋,胡大老爷咂咂嘴后,忽然开口道。
“不过,固然这些商人该死,但这禁海令,在臣看来,多少还是有些不妥之处的!”
朱元璋一听这话,当场就懵逼了。
他刚刚听胡大老爷那番话,还在心里感叹胡大老爷不愧是自己的老兄弟,就是深得吾心呢。
结果这扭过头来,就是在说自己的禁海令有不妥的地方?!
朱元璋可是知道的,胡大老爷固然喜欢时不时的弄些恶趣味的事情,可在正事上,胡大老爷可从未让人失望过。
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朱元璋听着这话已经有些不痛快了,他仍旧沉住气说道。
“既如此,那惟庸你不妨细细跟咱说说,咱也一起琢磨琢磨!”
胡惟庸见朱元璋没有当场翻脸,终于松了口气。
只要不是当场翻脸,那就证明还能继续交流。
而只要能继续交流,剩下的就是“嘴遁”了!
恰好,胡大老爷在这方面,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心得的。
吹逼嘛!
上辈子操练得都快成职业技能了,怎么就不能拿出来用一用了。
当即,胡惟庸面色一肃,沉声说道。
“这禁海令头一个不妥之处,于臣看来,便是会抑制经济的发展!”
说到这儿,胡大老爷当先解释了一句。
“陛下,你得明白,经济可远远不止商人挣不挣钱这么一件事儿!”
“一个地方的经济,实际上与当地的财税收入、百姓的富足、地方的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
“臣给你举个例子伱就知道了。”
“若某地擅长瓷器,远近闻名。”
“那么,若是此地不仅有不少人能靠着去工坊里做工多挣上一份钱不说,该缴的税也得缴!”
“而那些商人若是把瓷器卖出去挣了大钱,那么反过来又会继续花钱建工坊、招人!”
“这样一来,当地的发展,可就起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