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

  ……

  天幕上。

  一名婴儿生长与繁华盛世。

  长成的少年又奔走于乱世。

  继位的帝王端坐欲将治世。

  ……

  【生于公元742年四月十九日,长安的大内宫中。】

  【当时唐朝正处在鼎盛的局面之中,幼年的李适作为帝国的皇子更是享尽盛世繁华。】

  【但物极必反,经历了极度的奢华过后,唐朝迎来一场亘古少见大灾难,安史之乱。】

  【那一年,李适才只有十四岁。】

  【公元779年五月二十三日,太子李适即皇帝位,是为德宗,时年三十八岁。】

  【经历过安史之乱后,此时天下虚耗,人口十不存一,赋税更是艰难,朝廷屡屡入不敷出】

  【唐德宗深知“国之命脉,在于经济”,想要恢复大唐的盛世气象,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经济基础。】

  【于是他即位之后便着手开始进行经济政策的改革。】

  ……

  大唐。

  一睁开眼就看到天幕上的前因后果,李世民直感觉晦气!

  “肃!代!德!”

  “三代了!李隆基那小子的**还没擦干净!”

  李世民现在是真恨不得一刀捅死他!

  经历过那种盛世,哪个人心中没点执念。

  就怕他急中出错啊!

  ……

  大唐·德宗时期

  李适看着天幕,心里百转千回。

  “藩镇啊……”

  ……

  【首先是减少皇宫用度,放出宫女一百多人,并裁汰梨园使及伶官等计三百人,剩余的也归入专管礼乐的太常。】

  【并禁止官员经商,同时严厉惩处贪污**者。】

  【下旨停止一切冬至、端午等年节还有皇帝生辰时,所向朝廷缴纳的岁贡。】

  【将已经缴纳的贡品悉数交送度支,以此来抵用上贡地方的赋税。】

  ……

  大隋。

  昏昏欲睡的杨坚提起精神。

  莫不是要回光返照?

  这小子有一套啊!

  一是对自己作出的承诺实施了兑现。

  二是用它们来抵消百姓的赋税,这不仅给各地方官员留足了面子还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这一来一去,不仅节流财政还得了好名声。

  有了好名声,再对藩镇徐徐图之。

  大唐中兴有望啊!

  杨坚略有些兴奋,随即又一愣。

  不对啊,朕这么兴奋干什么?

  晦气!

  ……

  【纵然唐德宗厉行节约,但皇室和朝廷的财政仍然捉襟见肘。】

  ……

  大唐·代宗时期

  李豫深深的叹了口气。

  天宝十三年,大唐有户口九百余万,人口五千二百八十余万。

  而广德二年,户部呈奏的结果是天下总户数仅余二百九十余万,总人口只剩下一千六百九十余万。

  大唐极盛之时,人口有五千两百多万,如今只剩下三分之一!

  而且这些剩下的人口,所能提供的税赋也是今非昔比了!

  大唐财政采取的是“租庸调制”。

  地方州县根据本地的田册征收田租,按户籍征发劳役与兵役。

  但经过安史之乱,整个大唐的田册、户籍全乱!

  因为战乱,一大批人流离失所。

  因为朝廷征税,又有一大批人逃离原籍!

  大批流民散落在各地成了没法征收租税和劳役的“客户”,河朔藩镇连赋税也不上缴中央。

  朝廷能征税的户籍数量更是少得可怜……

  这还不算维持数量庞大的中央军……

  李豫不想不觉得,一想就不由得捂着胸口。

  “嘶!”

  手臂牵动伤口,疼得他倒吸一口凉气。

  这种情况下,谁能让大唐重新富起来,谁就是大唐的救命恩…稻草!

  ……

  【赋税沉重,财政空虚。】

  【唐德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用了崔佑甫和杨炎为相,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废按人丁征税的租调制为“两税法”。】

  【两税法是将原有的一切杂七杂八的税项改为田税和户税两种。】

  【当农民收获之时便派税吏下乡,不管是本地土户还是因战乱迁移到当地的客户,一律按照田亩和户口统一征收。】

  【以“户无土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指导理念,不论是土著户还是外来的客居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

  【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土地财产为主。】

  【具体内容为六项。】

  【一,由朝堂制定总税额后,再分派到各地方征税。】

  【二,征税的对象不分内外亲疏,依据自身财力制定税率。】

  【三,设定夏秋两季时限征税、完税。】

  【四,取消先前的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

  【五,田亩税以新皇登基的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作为参考平均数征收。】

  【六,商人以居住地征税标准,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敲了敲案桌琢磨着。

  猛的一看,这税法不错。

  大唐建立实行的是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但人口越来越多分给百姓的田地越来越少,赋税的标准却没降低。

  再加上安史之乱导致人口锐减,国家财政必然诞生。

  如此看来,两税法的确能拯救国家财政。

  但于民无补啊!

  以土地、财产的多少为征税的主要标准,确实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多少也改变了课役集中在贫民头上的情况。

  但是这样一来豪强兼并土也不再受任何限制。

  时间不用多,只需一代人的时间,就可以看到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场景了。

  “多事之人!”

  ……

  大唐。

  李世民**额头,两眼通红。

  房玄龄等人也一眼看出这条法令的险恶之处!

  两税法看起来是朝廷体恤百姓、减轻百姓负担而推出的一项德政。

  可说白了,就是让朝廷和地方官府合法苛政百姓!

  似急备、供军、折估、宣索及进奉等各种摊派税法全部加入两税法中一并征取。

  名目少了,但总量没少,而且杂税正税化了!

  租庸调制税目分明,两税法则并归一项。

  前者授田征租之制,后者却是仅征租不授田。

  如此一来,有钱富家拼命买田!土地兼并将益发猖狂!

  况且,田地所产有固定常额。

  耕种三年,必有一年储蓄以应付非常。

  如今定了量出为入税额,岂不是可以不顾收获而随意加征?

  租税以后岂不会日益加重?

  “……饮鸩止渴……”

  李世民闭上双眼,喃喃自语着。

  ……

  【两税法的实行解决了唐朝的财政问题,同时也让宰相杨炎获得无上荣誉。】

  【但可惜,杨炎有宰相之才而无宰相之度。】

  【对于和他一样因财政闻名天下的刘晏,他深为忌恨。】

  【遂罗织罪名,诬告刘晏谋反,唐德宗偏听一言,最终导致其被杀。】

  【刘晏含冤而死,朝野震动,许多大臣挺身而出为刘晏鸣冤,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甚至接连上书责问刘晏到底因何被诛杀。】

  【杨炎心虚,派人四处扬言说刘晏是德宗杀的与自己无关。】

  【唐德宗闻之后,非常恼恨,启用卢杞为宰相,压制杨炎。】

  【卢杞很快就编造罪证诬陷杨炎,唐德宗借机将杨炎贬为崖州司马。】

  【不等杨炎到任,唐德宗就派人在路上将其杀死。】

  ……

  大汉。

  刘邦默默的饮了一口酒,轻轻叹道:

  “真乱啊……”

  “即位仅两年便杀死了两位大臣。”

  “而这两位大臣又均有才干。”

  “作为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欲展示宏图之志时乱杀大臣……”

  “君臣之间本就缺乏信任,偏听冤杀更是离心离德。”

  “难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真是可惜刘晏这位臣子了。”

  ……

  尽量三四章一个皇帝的节奏讲完大唐。

  每次写完一个大情节脑子里就空荡荡的。

  毫无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