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康王赵构出使金营,中途折返相州。】

  【十二月初一,他接到宋钦宗任命他为兵马大元帅的蜡书,开府相州。】

  【汴京告急之时,他在大名府接到火速勤王的蜡诏。】

  【副元帅宗泽主张赵构应率军南下进援汴京,但遭到赵构和汪伯彦的反对,他们主张应向东平府(山东东平)转移。】

  【于是命宗泽率军数千,以陈淬任统制,率前军统领刘浩等前往开德府(河南濮阳),并声称赵构也在营中前去汴京抗金,以吸引金军。】

  【赵构自己则率大队人马逃向东平。】

  【公元1127年正月,赵构又率部又转向济州(山东巨野)】

  ……

  曹魏。

  曹操摸着花白的胡须一捋而过。

  真心感慨道:

  “这人真能跑……孤怎么觉得似曾相识啊?”

  “玄德,你觉不觉得这人的行事风格很眼熟啊?”

  刘备眼睛一眯,语气之中听不出喜怒。

  “备曾以为魏王对我等是礼贤下士。”

  “不曾想竟如此辱我!”

  一旁的孙权连忙递上酒爵。

  “你看你!急个甚!魏王这是在说我呢!”

  “魏王!当初我等不识天数,今朝才知天意属曹!”

  “某敬魏王一杯!”

  曹操不动声色,瞥看一眼刘备,笑道:

  “哈哈哈哈!满饮!满饮!”

  看着刘备脸色铁青,一旁的诸葛亮脚下暗踢一脚。

  刘备冷哼一声,举杯抿了一口。

  ……

  【公元1127年四月初八,再接到张邦昌派人送来的传国玉玺后,他知道自己成为徽宗诸子中唯一没有被俘虏北去的亲王,最有资格登上皇位。】

  【四月二十二日,孟太后数次派人前往其所在济州请他回到汴京。他断然拒绝。】

  ……

  大隋。

  杨坚看着康王这两字回想了一下。

  “不对呀……他不是入金营为质的那个吗?”

  “应该很有勇气啊?”

  “如此大耻他就轻易揭过了?!”

  独孤伽罗恶意满满的笑道:

  “有的人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而有的人则一蹶不振!”

  “他是赵佶的儿子!怎么可能是前者?!”

  “哼,九子!八辈子都轮不到他当皇帝。偏偏就当上了!”

  “运道真好。”

  ……

  大唐。

  “啧。”

  李世民倚着软榻,斜眼瞧着天幕。

  “这人怕不是被吓破胆了。”

  李承乾则若有所思道:

  “汴京城的两次围城战已经将这座城市的缺点暴露得一览无余。”

  “他缺乏天然险阻,金军每次都能渡过黄河直抵城下。”

  “康王可能不想步他父兄的后尘,在下一次战争中沦为新的俘虏。”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轻哼一声。

  “立都之时,宋太祖宋太宗都是在积极灭辽。”

  “虽然没灭成,但那时候定都汴京也是有险可守的。”

  “国都在北,进可统御中原,退可保存实力。”

  “后世子孙不孝,丢了河东河北的土地。”

  “难道要开始骂祖宗选址不对吗!”

  李承乾被训斥的面红耳赤。

  “阿耶……”

  ……

  【四月二十五日,见康王赵构不想回来,孟太后只好下令派遣车驾、法杖等去迎接康王。】

  【宗泽进言赵构当即帝位于南京应天府,赵构遂率部向应天府进发,韩世忠、刘光世也先后率所部前来,刘光世被任命为五军都提举。】

  【而汴京大臣也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守,另一部分前往南京。】

  【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

  【为了纪念“北狩”二帝,康王在南京修筑了一个高坛,名为“中兴受命坛”】

  【先登坛向北方远望,大哭一场,下坛后进入南京府治的正衙。】

  【在新官旧僚等上朝祝贺声中,康王赵构成了新皇帝,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

  【伴随登基而来的,是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论再次回来。】

  【此时主战的是宗泽、李纲等人,主和的则是黄潜善和汪伯彦。】

  【议题只有一个,迁不迁都?】

  ……

  后周·世宗时期

  郭荣真觉得自己开了大眼,涨了大见识了!

  不过这赵构……考虑的的确有几分道理。

  他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合法性。

  他既不是嫡长子,也没有父亲或者哥哥明确要传位给他的证据。

  尽管是特殊时刻,有太后做保证。

  但他的权力多少有自封的味道。

  日后金国就可以以此来攻击他的合法性的。

  而想要竖立合法性……就得迎那两個**回来。

  “啧。”

  “那两**居然还有脸苟活。”

  害人害己!

  ……

  大宋。

  “蠢货!蠢货!”

  赵匡胤被气的一头栽倒后仰过去!

  “现在是争论这些的时候吗!”

  “还不尽快布防黄河!”

  “你要等金国回头再来打你吗!”

  赵匡义捂着脑袋。

  说就说,你敲我头干嘛!

  “那张邦昌是金国立起的伪帝!”

  “此时伪帝被废!金国岂不会回头再次南下!”

  “迁都?迁尔母婢!”

  “你要将北方全部拱手让人吗!”

  ……

  天幕上。

  两国疆域展现于天。

  以燕京为分界线。

  燕云十六州和山西太原以北地区全归金国。

  而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南部,以及陕西南部依然归属宋朝。

  ……

  【汴京是北宋都城,但宋高宗并不打算以此为都。】

  【宗泽主张不要迁都,以东京为基地进行抗战。】

  【李纲认为可以迁都,但最好迁往陕西地区,在长安、邓州、襄阳三城中选一个为临时都城,利用陕西的天险与金国抗衡。】

  【黄潜善和汪伯彦等人则主张南迁到建康或者荆州。】

  ……

  后唐·明宗时期

  李嗣源看向几人,同样有些摸不准。

  “你们觉得这几个地方如何?”

  郭威直接说道:

  “汴京是不能待了,北方战略要地都没了。”

  “金国若是南下……无非重蹈覆辙。”

  “同时,金横断中原,江南的财赋要运抵京师比较困难。”

  “长安地形虽固,但在河东已归金的情况下,只有一条大河,是守不住的。”

  “邓州天险利而不坚,同时运道难通,远作国都。”

  “唯有襄阳,汉水通长江,江南粮食财赋可水路运达。”

  “同时三面环水,背靠岘山又有南阳盆地,再加上离中原较近。”

  “不像建康临安,离中原太远。”

  “这几个地方,襄阳可行。”

  ……

  【七月,宋高宗下达“巡幸东南”的手诏,目的地是建康】

  【李纲极力反对,抬出不久前宋高宗“独留中原”的承诺,迫使他收回成命,却招致宋高宗的憎恶。】

  【八月,李纲升为左相,黄潜善替补右相,汪伯彦进知枢密院事,对李纲成钳制之势。】

  【当时,两河军民都自发建立营寨以保卫家乡抗击金军。】

  【李纲命张所为河北西路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使,收复失地。】

  【但黄、汪要撤销张所的招抚司和傅亮的经制司,葬送两河抗金的大好形势,李纲据理力争,宋高宗偏袒黄、汪,御批同意。】

  【黄潜善让自己引荐的御史张浚弹劾李纲,李纲愤而辞职。直到去世,再未入朝。】

  ……

  {大宋的皇帝,一个比一个软弱,没有一点骨气,让人觉得恶心。虽然不乏李纲这样的大臣,但是少了能支持他们主战坚守的皇帝。}

  {本以为是给中原王朝留的念想,不曾想是金王朝的助手。}

  {完颜构,原来一即位时就是这个模样!}

  {项羽的破釜沉舟,让人心折,读起来就是一种享受。}

  {读历史越多,越感到这类人的气概有多么恢弘,之前从来没有让我有感受这么强烈的对比。}

  {读了宋史,才更能体会李清照写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