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与文献都对朱佑樘的功绩大书特书。】

  【但全部都只截取前半段好的地方,而无视后半段坏的地方。】

  【治河只说江南鱼米之乡被灌溉,而绝口不提黄河连年决口、改道、淹没河南山东农田之事。】

  【改革财政只提开中折色收纳白银,不提边境就此废弛。】

  【天下百姓连年受灾,直隶、河南、山东、江苏、淮北、浙东,年年饿死无数!他们绝口不提!有的只是垂拱而治,君臣相得!】

  【天下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下去,却人人说是太平盛世。】

  【都说弘治中兴,但到底中了什么,没人说的出来。】

  ……

  {作者太偏激了,你想想看,六合八荒、亿兆生民都捏在皇帝的手心儿里。}

  {被皇权惯坏了的皇帝们又总是把皇家的私心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皇庄遍地、特务横行,藩王、外戚、权阉、宠幸一个个都成了国家肌体上的附骨之蛆。}

  {朱祐樘好就好在是位温存体度、宽仁厚德的君王,在他治国期间,明朝百年养成的痼疾虽然未能治愈,倒也没有恶化。}

  {所以才都说弘治皇帝是位圣主,是个“中兴盛世”}

  {呕!为了洗地连脸都不要了!}

  {明孝宗的中兴之名是因为这时候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财政收入基本保持不变,甚至略有增加,社会比较稳定,没有爆发较大的农民起义,所以才有人将这段时期称之为“弘治中兴”}

  {但对外军事斗争的一系列失利已经暴露出了国家内政方面的积弊了。}

  {就这还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汉景帝知道都得拉着你们下棋!}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心平气和。

  “朕只是占了一个好的天时罢了。”

  “这天下百废待兴,只要用心就能干好。”

  “宋仁宗与明孝宗,他们还是比较难的。”

  刘恒确实是这么想的。

  自己接手的大汉土地兼并还不严重。

  而宋明此时已经开国已经上百年了。

  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开始稀缺,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

  豪强地主多占一点,百姓就必然多损失一点。

  更别提大明文官与地方官僚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利益集团。

  这种种天时地利都不如自己顺利。

  但这人没有手段与见识也是确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佑樘不能再用无为之法了。

  反而应该像刘彻那样。

  铁腕肃贪、整顿吏治、打击豪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大明振兴。

  当然,这样做肯定不会有什么好名声。

  但搞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必然造成民不聊生、**横行的局面。

  让大量的失地农民变成流民,让朝廷和军队都变得腐朽不堪,从而落下一个好名声,这未免本末倒置了。

  ……

  大汉·景帝时期

  “忒!”

  白色唾液化成一道抛物线。

  这就是刘启的回答。

  小刘彻看着刘启一脸嫌弃。

  “阿父!我在吃饭呢!”

  刘启一甩袖子横了他一眼。

  “吃吃吃!从放天幕开始你就吃!”

  “朕又没吐你饭里!吃你的得了!”

  刘启扭过头,不去看小刘彻涨红的脸。

  文景之治!

  只提阿父不提朕是什么意思?!

  ……

  季汉·怀帝时期

  ”经过朱见深的治乱、治民、治吏三阶段治理,朱祐樘继承的是一个相对太平的江山。”

  诸葛亮轻轻拍打羽扇,口中感叹着:

  “能保证国家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也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

  “但要说是中兴,那是远远算不上的,朱祐樘只能算是一个守成之君罢了。”

  诸葛亮说着说着,一时出了神。

  若是先帝三兴大汉。

  那就是真的中兴了。

  ……

  大唐·玄宗时期

  “这宋仁宗还真的与明孝宗有一些可比性。”

  李隆基摸了两下胡子。

  “提起宋朝,对外军事战争可谓一塌糊涂,积贫积弱是北宋和南宋的基本特征。”

  “但要细看北宋的历代皇帝,除了最后亡国的徽钦二宗以外,还都挺不错的,没有什么昏君暴君。”

  “但若说与汉文帝并肩,真是想瞎心了。”

  “太宗皇帝都自语德不比文帝。”

  “他们哪里来的胆子?”

  李泌则一语命中关键。

  “捋清明孝宗的治理脉络再来看宋史,这些皇帝就与明孝宗一般。”

  “像朱元璋、朱棣、朱见深这种用铁腕手段来对付**豪强的皇帝一个都没有。”

  “而宋朝官员却拿着很高的俸禄,每天高谈阔论,日子过得相当舒服,当然要把他们描写成明君圣主。”

  ……

  大宋·仁宗时期

  赵祯起一身鸡皮疙瘩。

  “比肩汉文……”

  做梦都不敢这么做。

  汉文帝轻徭薄赋、勤俭节约。又建立了比较文明的刑罚体系。

  对外政策则是韬光养晦,跟匈奴和平相处。

  文景之治以后,汉朝国力开始强盛、财政收入大增。

  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开始开疆拓土。

  “比不了啊……”

  ……

  大明·嘉靖时期

  朱厚熜双手搭在扶手上。

  望着天幕深叹一声。

  “弘治皇帝在位十七年,天下人都说这弘治朝是太平盛世。”

  “但事实上糟糕得很!”

  海瑞沉默不语。

  有些事情,有点超乎他的认知了。

  “官场冗员泛滥,**成一摊烂泥,什么事也办不成。”

  “国家年年增税,财政反而越来越吃紧,年年入不敷出。”

  “各地藩王仗着天高皇帝远,一个个都跟疯了一样,就那么明抢明夺,硬把老百姓往绝路上逼!”

  “这些年灾荒不断,各地的灾民、流民动不动就几十万!”

  “再让这些藩王豪强一逼,能不出事吗?”

  海瑞略带惊疑的看向皇帝。

  “那陛下为何……”

  朱厚熜看着海瑞,笑着指了指周围。

  “这天下,这朝堂,有多少眼睛在盯着朕你知道吗?”

  “朕想当汉文帝。”

  “但大明不是大汉。”

  ……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

  【长期坚持省吃俭用、轻徭薄赋的朱祐樘去世了,庙号孝宗。】

  【他到死也没弄明白,为什么他如此努力,国家反而陷入了军民穷困的地步。】

  【而在去世之前,朱佑樘再次招问刘大夏,天下何时才能大治?】

  【刘大夏:只要任用贤臣,然后任何决定都听从贤臣们的建议,时间久了天下一定大治。】

  【朱祐樘没有再问下去。】

  【他等不到那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