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

  几名“奇装异服”的外国人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漫步在已经压实的黄土路上。

  陪同官员指着四周,微微仰头,神情里尽是骄傲之色。

  为首洋人四处观察,脸上是一片惊讶。

  身后的几名洋人,或是仔细观察、或是奋笔疾书、或是快速描画着。

  而在一行人的周围。

  贫瘠干瘦,衣衫褴褛的百姓惊惶的看着一行人。

  ……

  【英国使团一登上中国的土地,马上就看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接待的官员雇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国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使团端茶倒水,扫地做饭。】

  【英国使团注意到这些人“都十分消瘦”】

  【“在中国普通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

  【“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不知为什么。

  突然有一种莫名的羞耻心。

  明明这些都是待客之道……

  但偏偏从字里行间内看出一丝难掩的惊讶和……不屑?

  “……就像居高临下……”

  就像勋贵蔑视**民一样。

  刘启则抱着肩膀,嗤笑道:

  “还什么乾隆盛世?”

  “看这些百姓!哪有身处盛世的样子!”

  ……

  【因为清朝官员送来的食物过多,并且“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使团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

  【岸上看热闹的百姓一见,争先恐后地跳下海,去捞英国人丢弃的食物,“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

  【“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绝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

  【“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沿岸靠近伦敦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

  大唐·玄宗时期

  “哈!盛世?”

  李隆基真是气笑了。

  “这要是盛世,那我开元盛世又该怎么算?”

  “盛中之盛吗?”

  李隆基从金丝木榻上扶膝起身,漫步于廷内,双手平举。

  高声道: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才叫盛世!”

  “百姓富才是真的富!”

  “朕信了你的邪!”

  “你还藏富于民?呸!”

  “文景之治时,百姓也都富裕的不得了!”

  “家家户户都骑马,而且全骑雄马!”

  “谁要是骑雌马或者小马都会遭到众人嘲笑!”

  “你还盛世,哼!”

  李隆基挺直身板,蔑视着乾隆盛世。

  ……

  {乾隆年间的粮食总产量创了历史最高,但人均下来,却处于历史落后水平。}

  {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是尽可能多地养育人口。}

  {即使增加人口是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换取,国人也心甘情愿。}

  {而中国传统社会人口增长的速度往往高于粮食生产水平的提升速度,乾隆年间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方面,人口繁庶历来是统治成绩和国家实力的最有力证明,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清代粮食总产量居历史之冠,人均却是最低。}

  {《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记载,历代粮食人均占有量,秦汉为九百八十五斤,隋唐为九百八十八斤,宋代为一千四百五十七斤,明代为一千一百九十二斤,而乾隆年间,仅为七百八十斤。}

  {以前也一样,总GDP很高,但是人均就………看着很富有,其实底层……}

  {今年开始不已GDP为尊了,应该会有改变了。}

  ……

  大唐。

  李世民皱眉苦思,又回想天幕里描述的乾隆“盛世”

  终于恍然大悟。

  “传统农业社会的巅峰养活了超大规模的人口。”

  “但是人均粮食产量不行却导致生活贫困!”

  “再加上地少人多!”

  “这就是乾隆盛世的困境!”

  “是农业社会的困境!”

  “是王朝的困境!”

  “所以要开启工业社会?!”

  ……

  天幕上。

  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

  一只只“白藕”在河面上起伏。

  两岸的百姓该洗衣的洗衣,该挑水的挑水。

  挑水回去的路旁,也会有几簇“藕节”从土里伸出。

  像是奋力“生长”着。

  没人在意那些“藕节”

  只有一名洋人坐在不远处的树下,记录着一切。

  ……

  【约翰·巴罗说:“在京城一地每年就有近九千弃婴……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死婴的尸体,身上没有系葫芦,漂流在珠江的船只当中。人们对此熟视无睹,仿佛那只是一只狗的尸体。而事实上如果真的是一条狗的话,也许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

  {孩儿塔哟,你是稚骨的故宫,伫立于这漠茫的平旷,倾听晚风无依的悲诉,谐着鸦队的合唱!你是幼弱灵魂的居处,你是被遗忘者的故乡。}

  {人口膨胀的太快了,从唐代的极盛四千万,到清代的三亿人。}

  {人口已经接近环境承载力的极限。}

  ……

  天幕上。

  贫寒饥困的百姓蹲在墙角吹着寒风。

  一墙之隔内。

  脸色红润、身体肥硕的贵人正在吃喝玩乐。

  百姓麻木的眼睛盯脚下,蜷缩着。

  ……

  【而百姓的悲惨生活则与清朝官场的奢侈腐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清朝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

  ……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看着这十分熟悉的一幕,下意识打了个寒颤。

  他抱住自己,幽幽道:

  “……黄巾啊……”

  众人也想到了黄巾。

  但顺着“黄巾”往上一捋!

  他们赫然发现乾隆的种种手段已然将清朝打成铁桶一片。

  刘备看着天幕里的种种,叹气道:

  “若没有外力因素……”

  “这个天下就会在这片死水中一直沉寂下去。”

  “稳定……”

  “真稳定。”

  但这种稳定真是对的吗?

  殿内的某些人开始思考着。

  ……

  天幕上展示着大清京城附近的冰山一角。

  如虎如狼的吏员冲着破财的茅草屋,将屋内的男丁拉扯走。

  身穿公服的小吏拿着鞭子抽打着骨瘦如柴的纤夫。

  ……

  【官员们强迫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

  【许多百姓并不想要这份工资,拉到一半往往连夜逃跑。】

  【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出来加入船队。】

  【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

  【“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

  【“他们还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

  ……

  大清·乾隆时期

  “够了!”

  乾隆拍案而起。

  衣摆飘动,步履急促。

  他指着天幕,喉咙上下滚动着,颔下白须抖动。

  牙缝里迸出几个字来。

  “只有朕如此吗?”

  他突然放声怒喝道:

  “就只有大清如此吗!!!”

  “朕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穿!”

  “你还想要朕怎样?!”

  乾隆厉声着,他此时就像急于寻求认可而不得的孩子。

  语气激烈而放肆。

  “文景!贞观!开元!仁宣!”

  “这些盛世就没有路死白骨!朱门酒肉吗!”

  “朕养的是几万万人!”

  “几万万!”

  “你让他们坐在朕这个位置上,你就保证他们比朕做的更好吗?!”

  “你能保证吗?!”

  “能吗!”

  乾清宫内像被按住时间一般。

  寂静无声。

  片刻后。

  乾隆缓缓睁开眼睛,神色又恢复到冷漠无情。

  “召军机大臣们前来议事。”

  他无视了跪倒一边的永琰,只是似陈述、似教导、似自语。

  “两言相对,大清显得一片亡国景色。”

  “英国人,将要蠢蠢欲动了。”

  ……

  天幕上。

  高高的壁炉架上点着几支白色的蜡烛。

  将屋里伏案书写的人影映照得影影绰绰。

  白色羽毛笔在纸张上滑动。

  一连串字符排列而出。

  马嘎尔尼认真的书写着。

  而随着他的笔尖滑落,书文含义也随着历朝的文字而翻译过来。

  『我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接触过中国人,那些人看起来都很正常。』

  『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槟榔屿,和其他我们东印度公司属地。』

  『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

  『他们的发明创造的聪明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

  『然而,生活在自己国家的中国人,却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

  随着文字的展现,他一路上的见闻也如走马灯般展现着。

  『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同时也更冷漠、麻木和冷酷。』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望着天幕,一言不发。

  刘庄呆坐一旁,喃喃自语着:

  “不该是这样的……”

  “不该是这样……”

  “这不是盛世景象……”

  刘秀平静道:

  “乾隆做到了。”

  “清朝皇帝做到了。”

  刘秀不否认天下百姓的生活不能一致。

  他也是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

  但也因此,他更知道这个天下的底色应该是如何的!

  一如《诗经》那般……

  热烈、蓬勃、充满生机。

  “他们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都。”

  “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些人的性格。”

  刘秀借助天幕里洋人的视角,将自己也放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冷静分析着。

  “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

  “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华夏土地上的百姓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比在别处的华夏百姓受到更大的扭曲。”

  “他们把安静、顺从……”

  “扭曲成冷漠无情……”

  刘庄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

  “那就这么看着?”

  刘秀颤了颤嘴唇,轻声道:

  “除非……再造乾坤。”

  “不然,无计可施。”

  ……

  天幕上。

  马嘎尔尼写着一切所见所闻。

  他按照风俗和品性、宗教、**、司法、财产、人口、赋税、文武官员的等级和制度、商业和贸易、技艺和科学、水利、航行、语言等方面。

  详细记载着他对中国情况的“考察”。

  『中国官员对水压、光学原理、透视法、电气等漠不关心,看不懂也不在意地球仪、行星仪、气压计,却对漂亮的欧洲花瓶和瓷器充满了兴趣。』

  『他们的医学水平非常低,很难说是一门科学。』

  『这里没有公立医学院或者教师,没有相关科学教授,全国没有正规的医师联合团体或协会。』

  『完全不知道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从未做过人体解剖,也没有丝毫概念去探寻这些知识。』

  『并且,存在大量的梅毒患者。』

  ……

  大汉。

  “难怪……难怪……”

  刘邦突然念叨了两下,又闭口不言。

  吕雉与刘盈、小刘恒奇怪的看着他。

  此时的刘邦与寻常时大不相同。

  或者说,没人见过这种模样的刘邦。

  此时的他好像脱掉枷锁的囚犯。

  一股精神上的恍然自内向外的散发出来。

  “原来如此……”

  天幕说两千年的帝制时代结束了。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笑了。

  “果然啊……”

  “以民为本才是正道。”

  周厉王逃亡在彘,史称“彘之乱”。

  彘之乱后,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

  其含义,为共同执政。

  那么其含义就很显而易见了。

  刘恒新奇的看着。

  这是从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的情景。

  刘启蹲在一旁,心悦诚服道:

  “这位开国之君可真不得了。”

  “阿父,你真的说对了。”

  “天命即是民意,民意也是天命。”

  “他将天命复归还于民意……这……这……”

  刘恒接过后半句,怡然自得的捋须道:

  “除非华夏陆沉,蠢动咸灭。”

  “不然……”

  “天命不绝……”

  “舍一家,活天下!”

  “此等气魄,亘古未有啊!”

  刘恒开始期盼起来了。

  “朕真想见见……”

  ……

  大汉·武帝时期

  “人民……”

  刘彻嘴里嚼着这几个字。

  “共和……”

  他回想起后世子孙曾说过的一句话。

  “人民万岁……”

  刘彻感觉自己要长脑子了。

  他双手摁着两侧太阳穴,嘴里不停念叨着。

  “这是……以民为本吗?”

  “是吗?”

  ……

  大明。

  朱元璋盯着天幕半天。

  最后笑了。

  “哈哈哈哈哈!”

  “乾隆费劲心思!”

  “最后你不还是忘了吗!”

  至于什么毒不毒的……

  梅花他就知道!

  梅毒?不清楚。

  ……

  大明·嘉靖时期

  朱厚熜大约知道这梅毒是个什么玩意了。

  “孝宗……”

  他**这东西弘治时期就传进来了!

  “来人呐!快来人!”

  排查!

  一定要排查!

  ……

  天幕上。

  马戛尔尼伸了伸腰,看着桌子上散而不乱的纸张。

  又提笔写上最后几段话。

  『目前的中国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三亿多中国人的彻底独裁统治。』

  『自北方满洲鞑靼人最后征服以来,至少在这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没有发展和进步,甚至在后退。』

  『而在我们科技日益前进时,他们和今天的欧洲民族相比较,实际变成了半野蛮人。』

  『它从令欧洲人羡慕的文明昌盛之邦,变成了悲惨落后之地。』

  ……

  {马可波罗书里的盛大宏观,不存在了。}

  {但那里的黄金与蜜,依然闪烁着光泽。}

  {马戛尔尼书里还写着,中国的科学远远落后于欧洲,仅具备非常有限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天文学从明末开始走向现代化之后,又在清朝再次退化了。}

  {乾隆跟雍正一样,喜欢标榜“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雍正大约是两句都做到了,乾隆在中后期也就只能做到前半句了。}

  {乾隆坚决打压来自民间的任何主动申诉或抗争,不给予人民任何主动保护自己的权利,还通过强化理学宗法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并且把统治特权置于一切民生政策之上。}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最后的结果就是官僚集团缺乏道德理想,投机主义和机会主义成为主流。}

  {面对官僚士绅的压迫,人民缺乏任何有效的申诉和防卫手段。}

  {只有极少数贪腐特权案件会偶然暴露在皇帝面前,官僚士绅们绝不会因此吸取任何积极的教训。}

  {皇权、官僚特权、宗法族权成为压在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

  {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勋贵、官僚、地主士绅们享乐的盛世,对普通人而言它不仅不是盛世,反而是一个炼狱。}

  {把晚明时期到达中国的传教士们记录的中国,与乾隆年间到达中国的英国使团的记录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在经过明清换代以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

  大秦。

  沉默。

  咸阳宫内是无尽的沉默。

  在座几人俱都可称为当世人杰。

  但在天上的一幕出来之前,无有一人感觉不对。

  嬴政紧紧盯着洋人所写的一切。

  原本习以为常的情景此时在脑海里却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如此的扎眼。

  他又回想起与刘邦的争论。

  回想起历朝历代自秦至明时的变化。

  回想着这帮洋人带来的种种“异物”。

  他突然陷入到一股茫然之中。

  历朝历代的发展真的有变化吗?

  好像只是帝王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

  千百年来在广阔的土地上……

  一直重复着争当皇帝?

  嬴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皇帝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你们别想太多。

  什么世界史,我有那能力写吗?

  中国史我都没搞明白呢。

  ……

  这章算伏笔吧。

  毕竟帝制时代是算到溥仪退位的。

  若是看到退位以后没了下话,我怕他们呕死。

  所以也算是给老祖宗揭开一丝未来的缝隙。

  给他们看一眼结尾。

  ……

  …这一顿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