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保证能活,然后才是考虑成本的问题。

  何雨柱今年下半年,就搞了一个养鸡场,至于大白猪养殖,根本就没那个精力去搞。

  这个是何雨柱想岔了。

  他原本以为地方已然够大了,但在基建进场的时候,何雨柱把他想法中的那些流程一建设。

  才发现地方根本就不够。

  别的不说,像是为了防疫,肉雏鸡跟肉中鸡肉大鸡必须隔开的空间,就浪费了不少地方。

  像是后世那种精细化养殖,现在肯定是做不到百分百的相同。

  但现在这个年头,也是有办法,直接拉开各个车间的距离,建起高墙隔开了预防瘟病的串联呗。

  这个年头,像是时瘟这些东西肯定有。

  何雨柱在农场整改的时候,就是用石灰把各个地方都是洒遍了。

  谨小慎微。

  上次用到的蚯蚓养鸡那些,这次是都没想着用。

  对外面说的是养殖数量不同,所以那种办法就用不上了。

  但实际上何雨柱就是怕瘟疫这个东西。

  没办法,上次的时候,何雨柱可以失败,而到了现在,何雨柱办什么事,都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牵扯的地方太多,盯在这边的目光也是太多了。

  像是这个时候的何雨柱,要不是被打了鸡血,根本就不会想着做这些事。

  也幸好,中间虽然也出过纰漏,但还是有惊无险的完成了另一次创业。

  这回是一百多天肉鸡出栏,不过不是出一批,而是两批次一起出。

  按照技术员的记录,如果按照科学的饲养办法,大概是45天到60天就可以从雏鸡到出栏。

  至于头一批鸡为什么到一百多天才出去,一个是观察,再就是为了选种留苗那些了。

  总归在这个下半年,在何雨柱不计成本的投入下,何雨柱的养殖场,在年关前出栏1968只肉鸡。

  数字肯定是刻意的。

  就是为了向社会献礼么。

  关键是孵化这边,雏鸡这边,都是形成了梯队养殖。

  “····像是我们这个养殖场,预计科学合理的养殖数量是一批三千只,五十五天出栏,按照我们细化下来的成本,是每斤鸡肉···,利润是····。

  预计一年半收回所有建设成本。

  并且我们联系当地公社,建成了屠宰,清洗,鸡头鸡爪内脏卤味的作坊流水线。

  可以说,从头到脚,到鸡的粪便都有各自的去向。

  解决就业工位···

  预计一年可创造产值····”

  现在是何雨柱吹牛的时候,也是何雨柱准备功成身退的时候。

  所以今天过来的领导都是挺高兴的。

  像是轧钢厂,虽然鸡肉没分多少。

  但按照何雨柱弄出来的那个卤味配方,生产出来那些东西,因为暂时还没找到市场,是全部被轧钢厂拉回去。

  鸡头鸡爪这些玩意,虽然没多少肉,但下酒却是个好东西。

  李主任都没想着往下面发,关键也是发不过来。

  就两千对不到,能发给谁?

  就是南锣鼓巷周边各个厂子的小食堂,随便炫耀(宣传)了一下,就全部卖光了。

  而今年这批鸡肉,是全部投向市场。

  这也是因为要过年了,算是给四九城民众的福利。

  不过到了明年,就是扩产以及大规模养殖了。

  这边这个养鸡场,何雨柱跟老李同志商量后,是准备把公社拉进来作为合作者。

  这下,那些公社领导就不是推脱了。

  这不是一个养鸡场,而是一个金娃娃。

  公社领导跟老李以及何雨柱拍着胸口表示,哪怕去银行贷款,也会把何雨柱他们投入进去的成本,全部还给他们。

  老李一开始心里还有点不舒服的,但何雨柱却是笑道:“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今年我是从建设开始,就一天没回的盯在了这边。

  这才保证一点大事情没出。

  但养殖这个东西,我不是专业的,您也不是。

  谁说的清,什么时候会出问题?

  咱们现在把管理权交出去,一个是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再就是跟公社结点善缘了。

  再说,就算您抓手上。也能有产出,不还是得交给外贸口出口用。

  咱们控制不了鸡肉的销售。

  还不如趁着现在既得名又得利的时候退出来。

  以后,咱们麻烦不沾,好处也有。

  挺好的。”

  老李沉默良久,最后还是按照何雨柱说的办。

  也的确是没办法的事,何雨柱是不愿意再管。

  就算这个时候轧钢厂愿意接手,外贸口那边也是对这个养鸡场虎视眈眈。

  搞不好,又像前几年那个农场一样,被人截糊了。

  这就是很好玩的一件事,像这个时候养殖场如果是轧钢厂名下,或者玩具厂名下,那么大把人敢过来截糊。

  但何雨柱现在把主导权交给了公社,却没一个敢开口。

  与民争利,这是从古至今都为人所不耻的事情。

  这个上面,跟何雨柱研发电器的农场还不同。

  何雨柱跟一批技术人员总结出来的大规模养鸡技术,算是他对这个事情最大的贡献。

  所以这个上面,就没什么唯一性了。

  只要去农校拉一两个学生做技术指导,只要舍得投资,随便哪儿都能建成这种大规模养殖。

  当然,种苗跟饲料能不能供应上还是个问题。

  按照上面某个大人物的意见,四九城周边,每两个公社合办一个同等规模的养殖场。

  至于为什么是两个公社,自然是担心一个公社的剩余粮食养不了这么多的鸡。

  当然,这也是因为前些年的困难,所以把上面搞怕了。

  何雨柱虽然很不情愿走上那种拿科技与狠活喂养出来的老路,不过这个年头比较好的一点是这些东西大多是准备出口的。

  跟着何雨柱一起建设的几个技术员,现在也算混出来了。

  成了技术指导,一个个养鸡场做指导。

  至于他们身上这点小问题,这个时候,根本没人在乎。

  何雨柱送走各级领导,领着老李同志到了最里面一个仓库。

  打开仓库门,一排排木箱就那样出现在老李眼前。

  何雨柱示意着边上工人,把木箱打开,一只只上浆的白条鸡整齐的码在了箱子里。

  何雨柱笑道:“一箱十只,五十箱,您拉三十箱走。算是咱们的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