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集团现在有能力去承担这个风险。”

  “代工业务可以让我们快速的在芯片行业崛起,这是绝对值得尝试的事情。”

  江辉非常坚决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让朱建生颇为感动。

  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女婿完全就是因为听了自己的提议,就要把这条路给走下去。

  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啊。

  “到时候我也找电子工业部的专家咨询一下芯片代工的注意事项,看看怎么岭南半导体的代工业务尽快的搞起来。”

  既然女婿那么尊重自己,朱建生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才行。

  “爸,你帮我多拉几个芯片专家到岭南半导体上班就好了。”

  “我们采购芯片设备和运营芯片工厂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

  “至于芯片产业发展相关的规划,我自己来制定就行了。”

  江辉对于此时国内的专家在芯片行业发展的方向上的建议,可是没有啥兴趣。

  他们说的再多,也没有自己懂得多。

  到时候人家说了意见,自己没有采用的话,指不定还以为自己不尊重他们,简直就是没事找事。

  对于江辉来说,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有大批的技术人员帮忙把岭南半导体的设备买回来,把产线调试好,然后实现量产生产晶圆和芯片。

  接着就是对良品率的提升和芯片技术的提升做努力。

  发展方向,他来制定就行。

  特别是代工这个事情,今年台积电成立,人家也是走代工路线的。

  如果岭南半导体不尽快的行动起来,到时候指不定就被人家甩在身后了。

  代工的优势,江辉还能不懂?

  代工模式的产生,把芯片产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公司专门负责芯片的生产制造,即标准工艺制造公司;另一部分公司专门负责产品设计,即单纯的芯片设计公司。

  这样子可以充分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一家芯片公司的需求是相对有限的,通过代工模式,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产品价格。

  同时开始突破芯片产业高投资门槛。

  毕竟芯片制造所需投资极高,设备投资占最大的份额。

  而通过代工模式,芯片设计公司可以避免高昂的设备投资,专注于产品设计,从而降低进入市场的门槛。

  这么一来,全世界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芯片设计公司。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岭南半导体也是好事。

  毕竟越来越多的芯片设计公司出现,就意味着代工市场也是在不断的扩大。

  大家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按照你这么搞也行,在许多行业的战略发展方面,你的眼光比许多专家要强很多。”

  朱建生没有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赶紧帮忙搞一批人马给到岭南半导体,这才是当下最需要做的事情。

  和老丈人谈完工作上的事情,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了个饭。

  第二天,朱建生就开始落实半导体人才的招募事情。

  结果这一问,还真是让他问到了不少的东西。

  这段时间,电子工业部那边正好在重组一些半导体研究所和工厂,想要在这个领域上做出点成绩出来。

  不过任何时候的重组,肯定都会有一些人是不如意的。

  并且人员的安排也是会有一些麻烦。

  “小江,这一次电子工业部那边准备把742厂和1424研究所在江南的分所进行重组,成立微电子联合公司。”

  “两个机构的重组,肯定不可能是让两个机构原本的领导都继续成为新公司的领导。”

  “有些人的职位会有所下降。”

  “比如742厂的厂长会成为微电子联合公司的总经理,但是几名副厂长,有一些可以成为新公司的副总经理,有一些却是只能成为某个部门的负责人。”

  “1424江南分所那边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这段时间不少人都在走关系,想要为自己谋取一个好的位置。”

  “但是上级想要重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半导体产业,不是为了更好的安置人员,肯定是有一些人的位置没有办法得到妥善的安排。”

  “我打听了一下,有两个关键人物,你可以去沟通一下。”

  朝中有人好办事。

  像是这种重组的事情,在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外面的人是不清楚的。

  至于重组过程当中一些职位安排以及背后的事情,你不是内部人士就更加不清楚了。

  甚至就是742厂内部的普通员工,也不可能了解这些信息。

  但是朱建生只是简单的打了几个电话,就搞定了这些内容。

  还打听到了哪几个人的职位安排会不顺心。

  这个时候,岂不就是最好的挖人时候?

  “那太好了,是哪两个关键人物?”

  江辉没想到老丈人的办事效率那么高。

  自己这边刚刚开始岭南半导体的筹建工作,老丈人就已经把目标人选给自己了。

  “一个是是742厂的副厂长,叫做张少华,是六十年代初期燕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在742厂里头颇有威望,懂技术也懂管理,不过不是很善于向上沟通,这一次重组之后被安排成为新公司工会负责人。”

  “他本人肯定是不想去工会这些地方养老的,你只要跟他沟通,我相信他一定会心动。”

  “实在不行,我到时候再请电子工业部那边去做游说工作。”

  很显然,朱建生帮忙物色的人选是岭南半导体的总经理的候选人。

  人家有专业背景,有多年的管理经验,最是时候此时的岭南半导体了。

  “另外一个是1424江南分所的副所长陈庆祥,也是那种一门心思搞技术的人员。”

  “我国的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他就开始参与其中。”

  “后面1424所研发的MM20型4096×1位单管单元动态随机存储器,也是他主持的项目,在好几年前就获得了定型并通过部级鉴定。”

  “我觉得他比较适合担任岭南半导体的总工程师,负责研发和工艺上面的事情。”

  “只要搞定了这两个人,让他们分别带着一批技术人员过来,你们初期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就算是组建起来了。”

  朱建生现在是完全把岭南半导体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谋划。

  这些人员如果没有内部人士去打听,岭南半导体想要挖人都找不到门。

  现在朱建生把他们面临的情况搞清楚了,江辉在有的放矢的去沟通一下,搞定人家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他们两个在国内半导体行业待了几十年,各个主要工厂和研究所那边,肯定都很熟悉。

  接下来把挖人的事情交给他们两个,绝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你那有**吗?”

  “我等会就让人去订机票,亲自去他们家拜访。”

  虽然江辉很忙,但是对于关键人才的招募上面,他还是很愿意花费功夫的。

  有些专家对于面子看的比较重,觉得负责人都不过来邀请自己,那就是没有诚意。

  本来想要去的,也许就不去了。

  江辉不确定张少华和陈庆祥是不是这样子的人,但是不管是不是,他都准备亲自登门邀请。

  这些基本的**,朱建生那边自然都是已经搞到了。

  很快的,江辉记下相关的信息,就开始让周云去订机票。

  台积电在今年2月就已经成立,明年就开始量产生产4英寸的晶圆厂。

  而岭南半导体这边,虽然也准备导入4英寸晶圆厂和3微米制程的芯片生产设备,但是一切都还没有开始。

  这要是被台积电领先在前太多,以后岭南半导体想要在代工市场跟人家竞争,难度就比较大了。

  特别是台积电的人员跟英特尔和德州仪器那边的人的关系都很好,先天上就比岭南半导体有优势。

  更加不用说伴随着北极熊那边的局势的变化,美利坚那边的一些态度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不趁着这段时间尽快的把设备搞回来,以后就没有那么的方便了。

  好在以江辉在岭南省的影响力,机票这种普通人很难买到的事情,对他根本就不是问题。

  第二天,他就带着秘书、保镖前往白云机场乘坐飞机,当天傍晚就出现在了张少华的家门口。

  “张厂长,冒昧来访,还请见谅。”

  虽然今天上午已经通过朱建生的关系提前跟张少华说过自己来拜访的事情,要不然对方也不会在家里等着自己。

  但是毕竟来的有点突然,态度上肯定要好一些。

  “宝马汽车集团现在是华夏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江厂长的事迹我也是耳熟能详。”

  “不过宝马汽车集团现在在汽车行业发展的非常好,就是一汽和二汽都完全没有办法相提并论。”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蹚半导体行业的浑水呢?”

  “要知道,一旦踏入半导体行业,未来三年,甚至是未来五年你想要在这个领域挣钱,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甚至你们如果不断的进行技术升级,不断地投入新的设备的话,那么一直看不到挣钱的希望都是有可能的。”

  张少华愿意在家里面等着江辉登门,其实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但是他也害怕自己贸然去一家影子都还没有的半导体企业,到时候搞到一半的时候江辉坚持不下去了,那就尴尬了。

  半导体行业的更新换代本来就很快,要是几年时间脱离了行业,张少华自己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你说的没有错。”

  “半导体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包括研发、生产、设备购置等多个环节。”

  “但是它的投资回报期通常较长,且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

  “所以这些年上级把更多的经费都投入到了化工产业上面这些可以很快出成果的行业上面。”

  “可是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半导体产业是必不可少的。”

  “我觉得将来国内一定会越来越重视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对半导体的支持力度也会越来越大。”

  “我们提前布局,将来能够享受的红利也会越多。”

  “最关键的是将来我们集团除了在汽车行业发展之外,也会进军一些对半导体零件有很大需求的新行业。”

  江辉在飞机上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说服张少华。

  现在他说的问题,都是江辉预料之中的内容。

  “我听说你们准备直接引入4英寸晶圆生产线和3微米芯片制程的加工设备?”

  张少华没有跟江辉过多的纠结宝马汽车集团为什么进入到半导体产业的事情,他确认的更多的是一个态度。

  “是啊,我听说国内也已经有工厂想要引入4英寸晶圆生产线,但是一直都没有得到审批。”

  “在现有的体制下,以及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这条4英寸晶圆生产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批下来,更加不用说什么时候可以投产了。”

  “按时我们岭南半导体不一样,我们不需要上级拨款,我同意之后就可以去找美利坚的芯片厂家洽谈采购他们二手生产线的事情。”

  “美利坚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投入了第一条4英寸的晶圆生产线,如今这个技术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过时的技术。”

  “之前国内厂家买的都是更加落后的3英寸晶圆生产线和5微米制程的芯片加工设备。”

  “我们岭南半导体一开始就要上国内最先进的设备,然后争取逐渐的追上国际先进水平。”

  江辉快速的把芯片生产设备导入的事情跟张少华沟通了一下。

  这个事情绝对是很有吸引力的。

  毕竟谁也想要成为华夏技术最先进的半导体工厂的负责人。

  特别是张少华在新成立的微电子联合公司内部的职位安排不如意的情况下,就更想在岭南半导体那边证明自己的才华。

  到时候让那些老同事看一看自己是如何打他们的脸的。

  “半导体行业,技术越是先进的设备,价格就越是高昂。”

  “哪怕是二手设备也是如此。”

  张少华担心江辉有点不清楚半导体行业对资金的耗费程度。

  这会直接影响岭南半导体今后的发展。

  “我们集团现在单单是路虎汽车的两款车型,每个月就有超过5万辆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5万辆车可以给我们贡献超过5000万美元的净利润。”

  “更加不用说我们还有奔驰轿车、宝马之光已经各种零部件业务了。”

  “岭南半导体初期需要的资金,我们集团一个月的利润就已经足够了吧?”

  江辉这么一说,张少华愣了一下,张了张嘴,然后什么都没有说。

  不说宝马汽车集团一个月的利润不止5000万美元,哪怕就只有这么多,也够了啊。

  一条4英寸晶圆厂和3微米制程芯片加工设备,如果是全新的,那么5000万美元还真是搞不定。

  可是现在这两个设备都是人家淘汰的二手设备,5000万美元就绰绰有余了。

  不仅可以把设备买回来,还能把厂房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全部都搞好,最终也花不了5000万美元。

  “张厂长,我对岭南半导体是寄予厚望的,它的投资金额不设上限。”

  “别说是5000万美元,就是5亿美元,只要有必要,我都是愿意投资的。”

  “我想岭南半导体在九十年代能够成为逐渐追上国际主流水平的半导体企业。”

  “进入到21世纪之后,能够在一些领域成为国际领先的半导体企业,最终彻底的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芯片企业。”

  “不仅如此,今后我还会要求南山半导体那边配合开发芯片产业需要的设备,将来连一部分的设备也会自己去生产。”

  “前几年下**光刻机项目,过个几年,我准备在南山设备那边重新启动。”

  “搞半导体,我是认真的!”

  看到张少华的态度开始松动,江辉立马加大了火力,把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出来。

  他知道对于张少华这些人来说,谈待遇不是最关键的,要让人家看到希望,燃起热情才行。

  至于待遇方面,对方肯定也是对宝马汽车集团的情况有所耳闻,知道不会被现在的更差。

  “岭南半导体成立之后,准备生产什么芯片呢?”

  张少华这话,基本上就意味着他已经愿意去岭南半导体了。

  江辉立马再加了一把火。

  “我是这么考虑的,岭南半导体今后会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是成为专业的芯片代工企业,为其他的半导体公司代工生产芯片。”

  “另外一方面是生产我们集团自己需要的芯片,走传统的发展路线。”

  江辉知道张少华对芯片代工应该很陌生。

  接着这个机会,他又好好的给对方普及了一下芯片代工方面自己的独到看法。

  两人聊了两个多小时,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最终,张少华彻底心动。

  “江厂长,我这边随时都可以去岭南半导体那边上班,反正厂里面现在已经巴不得我们自己能够寻找出路。”

  “不过只靠我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呢。”

  “岭南半导体的愿景那么宏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去实现。”

  听张少华这么一说,江辉立马说道:“我明天会去拜访1424所江南分所的陈庆祥副所长,邀请他担任新公司的总工程师。”

  “我就只负责厂长和总工程师的人员安排,剩下邀请什么人加入,我就全部都靠你们两个了。”

  “只要是你们两个觉得合适的人员,不管是使用什么条件,我都支持你们把他挖到我们公司去。”

  “房子、车子、工资、奖金,什么条件都可以提。”

  “甚至要是他们对于深城那边的孩子教育问题有担心的话,我们可以帮忙安排去港城入学。”

  对于江辉来说,钱能够搞定的事情,还真不是什么大事。

  这个时候华夏的工资太低,大家就算是有一些物资上的要求,在江辉看来都是很容易满足的要求。

  奖金一年给你1000元不够?

  那给你10000元够不够?

  分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不够住?

  那四房一厅呢?

  上下班交通不便?

  班车、配车都可以!

  只要你值那个价,一切都好说!

  相比从国外高薪挖人相比,这点付出根本就不算什么。

  “陈副所长我也是比较熟悉的,明天我可以跟你一起去他家。”

  “或者也不用等明天了,现在我们就可以过去。”

  既然准备加入岭南半导体成为总经理,张少华自然就要尽快的行动起来。

  他一天时间都不想浪费。

  特别是现在江辉给了他那么大的授权,人员都可以由他来安排。

  公司投资的资金又不做限制,还要导入国内最先进的设备。

  他完全是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没问题,那我们现在就出发。”

  1424江南分所跟742厂都在一个城市,要不然上级也不会把他们两家重组成为一家新公司。

  现在的城区本来就不大,很快的,江辉和张少华就出现在了陈庆祥的家门口。

  这一次,都不用江辉浪费口舌,张少华就战力全开的跟陈庆祥一起吐槽了一下国内现在半导体行业的情况。

  然后一起对这一次的重组的人员安排发表了各种意见。

  最后把岭南半导体的各种规划一定的吹嘘,再把江辉说的一些内容给重复了一遍。

  本来就同样有点心动的陈庆祥,自然没有任何犹豫的表示要加入到岭南半导体。

  “江厂长,张厂长,我们所还有一些技术人员跟我关系比较好,我明天去找他们沟通一下,应该有一部分人愿意跟我去岭南半导体。”

  “然后在我们所总部那边,有一些人应该也是愿意去深城发展的。”

  “其他一些研究所和工厂,我也尽量想办法去沟通,看看能不能先组建一个100人左右的研发技术团队。”

  “这样子才好快速的把新工厂修建起来,让设备更加顺利的安装。”

  陈庆祥的这个安排,张少华和江辉自然不会有任何的意见。

  动作快一点,这是符合他们所有人的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