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哥,要不咱回去以后问问妙云?”

  “等问完以后再给您回话?”

  良久以后,徐达方才试探性的看向朱元璋说道:“毕竟咱家大姑娘,有时候是真不听咱的话,所以咱也得问问。”

  “好。”

  朱元璋想都没想,便是点了点头。

  徐达家的大闺女徐妙云,号称京师第一女诸生。

  自然也明白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婚亲,绝对不可能由她自己做主。

  毕竟,别的我们就不说了,光是他爹徐达的身份之尊崇,就不允许她嫁于皇室以外的人。

  当然,这虽然是**联姻,在这份**之下,也包**朱元璋对于自家兄弟的爱护之情。

  想想,若是徐家想要在大明繁荣昌盛,联姻是必不可缺的媒介。

  且每一代都得联姻,不仅可以维护正统,也可以维持自身家族的尊崇。

  这怎么看都不是一笔赔本的买卖。

  至于为什么就盯上了徐妙云,还不是因为徐达现在就两个闺女,剩下那个还是小孩子。

  这怎么嫁?

  可是历史上的徐达,一共有四个闺女,而除了最小的徐妙锦,其余三位都是嫁入了皇室,还都是老朱的儿子。

  而且还是除了嫡亲之中,老朱最疼爱的两个儿子。

  一个是代王朱桂,其母就是郭惠妃,就是马皇后的妹妹。

  剩下的一个是安王朱楹,其生母不祥,毕竟朱元璋的女人太多了。

  所以现在的徐达的确只有两个女儿,一个嫡长女徐妙云,一个嫡次女。

  因为剩下的还没出生,包括徐妙锦,不过想来应该也不远了。

  就在这老兄弟几个吹牛打屁之时,朱棡三兄弟也是走进了坤宁宫之中。

  随后,朱棡三兄弟先是向诸位叔伯行礼,这才纷纷落座。

  至于最惨的老四朱棣,此刻正待在偏殿,眼中满是愤慨之色。

  这一顿板子,挨的人是莫名其妙,不就是不想娶徐妙云?

  他有什么错?

  “我没错。”

  朱棣还在那里暗自嘀咕。

  而老天爷给他朱棣牵的红线,也在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下,即将断裂。

  但想想也对,毕竟是少年心性,还做不到日后的成熟稳重,特别是由太子朱标镇压,这哥们儿一点异心都没有。

  所以当然要为自己快乐的活着,随心所欲,喜欢而安,就好。

  “老三,正好你李伯伯也在这里,咱正好要找你们商量一下。”

  坤宁宫正殿之中,朱元璋又是看向朱棡和李善长,沉吟片刻道:“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后,你李伯伯提议,让咱去泰山封禅。”

  “咱没同意。”

  “但是昨日,胡惟庸来见过咱,跟咱禀报了咱大明的蒸蒸日上,国力突飞猛进。”

  “并且对外战役之中,咱大明也是无往不利,特别是老三,一己之力压制草原,让他们闻声胆寒。”

  “所以胡惟庸又旧事重提,想让咱去泰山封禅,以告祭上苍,天下之正统,驱逐鞑虏,光复汉家江山,封禅于天下。”

  “而且不仅仅是胡惟庸,就连礼部尚书也来找过咱。”

  话罢,朱元璋又是轻轻叹了口气道:“伱说咱究竟该去还是不该去?”

  此言落下,李善长的脸上顿时闪过一抹尴尬之色。

  但以当时的情况,汉人重归正统,于泰山封禅,的确是**需求。

  毕竟你想想,自自宋朝以来,这中原只有半壁天下,而北方一直苦于战乱,难以有生息之日。

  所以李善长才会提议,泰山封禅,以告祭天下百姓,今日之中原,仍然是我汉家之江山。

  但是未曾考虑过,这泰山封禅的弊端。

  可当时的朱元璋,几乎是没有任何缘由,只说了一句天下未定,便是敷衍了事。

  而如今天下已尽皆在明,就连对外战役,都是打出了我大明的气节。

  那胡惟庸提议泰山封禅,倒也的确是在为国着想。

  “爹,您想去么?”

  朱棡只是转过头反问道。

  “不想。”

  朱元璋连犹豫都不曾犹豫,便是摇了摇头。

  “为什么不想去?”

  朱棡还是继续问道。

  “你熟读史记,应该明白咱在想什么。”

  朱元璋白了一眼朱棡道。

  “的确,如果没有出那个哥们,泰山封禅,的确有利于大明。”

  “但在那哥们以后,如果您去了泰山封禅,才是对于自己这一身功绩的侮辱。”

  “毕竟您打出来的旗帜,乃是驱逐鞑虏,光复汉家江山。”

  朱棡也是笑着点了点头道。

  此言一出,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是明白了缘由。

  唯有常遇春与朱樉有些懵,究竟是哪个哥们?

  但他们不知道也属正常,虽然朱樉有努力在用功读书,但学问之浩瀚,他才读到哪里?

  而常遇春,铁血汉子,大明猛将,虽然认字,但读兵法还行,可是你让他去读书,这不就是难为我常胖子嘛。

  “泰山封禅,一共有几位皇帝?”

  朱棡转头看向朱樉轻声问道。

  “不知道。”

  朱樉微微一愣,便是摇了摇头。

  “一共六位皇帝,五个还算得上实至名归,至于剩下的那一个,倒是将泰山封禅拉向了深渊。”

  朱标有些没好气的抬起头看向朱樉道。

  “应该是四个半。”

  朱棡思索了一下,便是道。

  “嗯?”

  话音落下,众人的眼中都有些懵,怎么就四个半?

  “唐玄宗李隆基要是能少活二十年,他所铸造的开元盛世,也的确配得上泰山封禅。”

  “但这也不影响,因为他的泰山封禅,有着开元盛世作为基础,虽然后期昏庸,但倒也说得过去。”

  “所以这哥们算半个,倒也不算拉低了泰山封禅的含金量。”

  看向一脸懵的众人,朱棡又是开口笑道。

  “倒也贴切,毕竟如果没有宋真宗赵恒,咱也的确会去泰山封禅。”

  朱元璋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道。

  唐玄宗李隆基的确是后期昏庸,但这哥们前期也是位励精图治的明君。

  要不然岂能有开元之盛世,大唐之巅峰。

  这么说吧,这个时期在李隆基的治理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军事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乃是封建王朝的顶峰之一,也是中原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然而,尽管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的鼎盛,但同时也是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随着盛世的延续,土地兼并、**等问题逐渐显现,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但这也不可否认,开元盛世铸造了一个巅峰的时期,所以李隆基功是功,过是过。

  毕竟没有人知道后来的事情,那这一位的泰山封禅,以功绩而论,倒是配得上。

  “至于剩下的皇帝,第一个封禅的皇帝,始皇帝嬴政,结束了春秋数百年分裂的局面。”

  “建立了中原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其功绩,统一六国,建立皇帝制度,统一度量衡,开设郡县制,延用至今日。”

  “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始皇帝的功绩不可磨灭,泰山封禅,还是由他而启,自然无愧天下。”

  朱棡又是看向在座的所有人,轻声开口道。

  “你倒还挺推崇始皇帝?”

  朱元璋却是眉头一挑道。

  “车同轨,书同文,开设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难道不值得推崇?”

  朱棡也是抬起眼眸,看向朱元璋道。

  “一个暴君,有什么好推崇的?”

  朱元璋不屑的撇了撇嘴道。

  他从来都不否认嬴政的功绩,但对于他的做法,不敢苟同。

  但所有的史记,都将嬴政记载为一个暴君,而出生于微末的朱元璋,自然也不可能喜欢始皇帝。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朱元璋建立帝王庙,没有将始皇帝嬴政放进去的原因。

  因为朱元璋从骨子里就认为,嬴政就是一个暴君,他不配被人祭祀。

  所以听见自家儿子这么推崇始皇帝,心里自然略微有些不爽。

  “暴君是暴君,昏君是昏君,岂能一概而论?”

  “更何况,您为什么不想想?”

  “在那个并没有大一统的春秋战国,始皇帝统一了六国,开创了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

  “而且那个时代之混乱,您身为皇帝,应该也能明白。”

  “特别是始皇帝统一天下的最开始,六国百姓对于大一统的概念,更是几乎为零。”

  “因为大部分人都还念着自己的旧国。”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始皇帝能怎么办?”

  “唯有严苛律法,将大一统的理念,深深刻进他们的骨子里。”

  “这才有了后来。”

  “再者,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所以我觉得始皇帝并没有错。”

  “就像秦亡了,但秦一统天下的理想不该亡。”

  “这才有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开创了四百年的汉家江山。”

  “而意图重启分封制的江东项籍,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才是在开历史倒车。”

  面对朱元璋的不满,朱棡直接回怼,丝毫不给自家老爹面子。

  这更是怼的老朱面色胀红,可却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

  毕竟这是大义为先,而如果没有始皇帝破釜沉舟,一心开创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

  哪还有后来的大一统王朝?

  周朝所设的分封制,仍然还在华夏遍布。

  而这中原更是各国争雄,永不凋零。

  因为如果秦始皇选用分封制,再加上项羽的重启分封制,那后面的王朝,就算再想改革,也必须启用分封制。

  这便是历史的必然性。

  那这天下,哪还有今日?

  所以秦始皇没有错,始皇帝不会错。

  “老三说的不错,秦朝灭亡了,但秦一统天下的理想不该亡。”

  “所以项羽失败了,汉高祖刘邦定鼎天下。”

  “而汉高祖所设立的分封制,也是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和补充。”

  “毕竟汉高祖刘邦并不像始皇帝嬴政,拥有一个庞大的嬴氏皇族作为支柱。”

  “所以他需要自己的儿子们强大起来,就如您一般,壮大宗室底蕴,以图王朝不朽。”

  “可在理念上,汉高祖刘邦仍然是心向于大一统王朝。”

  “这就是为什么,汉高祖刘邦分封自己的子弟和亲戚为王,即同姓王,以期通过血缘关系来强化中央集权。”

  “而这些同姓王分布在汉朝边疆和战略要地,既作为屏藩抵御外敌,又便于中央监控。”

  “不过也有弊端,那就是同姓王权力过大,导致了汉朝时期的七王之乱。”

  “可这也是汉高祖刘邦的无奈,因为宗室太过于弱小,不足以巩固汉家江山。”

  朱标也是点头开口道。

  “没错,天下非刘氏者不可封王,这才使分封制,在短期内帮汉高祖巩固了统治。”

  “但长远看,它与中央集权的需求产生了矛盾,促使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乃至汉武帝不得不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限制王国权力。”

  “要不然,大汉王朝,岂能有两朝而兴,分东汉、西汉。”

  朱棡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但这父子三人恍若无人的交谈,倒是使得在座朱元璋的所有老兄弟面面相觑。

  不就是去不去泰山封禅,怎么还能扯上分封制与大一统?

  那你们这兄弟俩不是在打朱元璋的脸么?

  毕竟朱元璋的藩王制度,也是属于分封制。

  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稳固边疆防御,防止权臣篡位,以及希望皇权能世代永续。

  但是你哥俩在你老爹面前,畅谈分封制的弊端,还有汉王朝的七国之乱,这不就是在抨击朱元璋的藩王制?

  “好好好。”

  “不愧是咱的儿子。”

  但不同于这帮老兄弟的思索,朱元璋的脸上却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更是让他的这群老兄弟们,瞪了瞪眼睛,并且还伸出手擦了擦,又掏了掏耳朵,听错了吧?

  这能是他们认识的朱元璋?

  “历史终究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其中的肮脏与黑暗,肯定会无所不用其极的美化。”

  “因为要巩固统治,所以咱觉得并没有什么错。”

  “而这天下的文人骚客,对于始皇帝的功绩,一直是处于批判。”

  “所以站在王朝的角度,站在**的立场,哪怕是这个皇帝拥有再大的功绩,只要不被人所认同,那他就是错的。”

  “因为这个天下容不下他,可对于拥有这般丰功伟绩的皇帝,死后的洪水滔天,与他何干?”

  “只要是天下能欣欣向荣,只要这大一统的传承理念不断,他终其一生的奋斗,就已经传承了下去。”

  “就像眼前的大明,何尝不是大一统的传承,又何尝不是那一位的传承。”

  “而秦,没有做到万世而终,仅二世而亡,但他刻在骨子里的精神,会永远传递下去。”

  “那对于始皇帝的争议,就会永远不断。”

  朱元璋捏着自家两个儿子的肩膀,吐露心声的笑道。

  朱元璋能得天下,岂能不明白,始皇帝的功过。

  可坐上这个位子,当上这个皇帝,有些事情真的不能随心所欲。

  权衡利弊,才是常态。

  不管是盛名永传,还是骂名不朽,只要是他们所希望的,那他们就会当机立断。

  所以对于始皇帝,不是皇帝们容不下他,是这青史悠悠,是这天下的文人墨客,容不下他!

  可是这天下,仍是由始皇帝一手造就。

  大一统的理念,郡县制的开启,都足以让始皇帝存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