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年初,上元县城犹如一幅古老的画卷,缓缓铺展在世人眼前。

  街巷之中,行人如织,熙熙攘攘。

  各类店铺鳞次栉比,喧闹之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曲充满烟火气的尘世交响乐。

  上元县主要官员的衙署,稳居于县城中心附近。

  威严庄重,宛如一座沉默的历史丰碑。

  那朱红色的大门,犹如一道通往神秘权力世界的门户。

  门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不时有百姓驻足于此,凝望着张贴在门口的告示,眼神中或好奇、或敬畏。

  然而当朱元璋的目光,落在那用木版书写的藩属国告示上时,他的脸色瞬间如乌云密布。

  朱元璋身着朴素的布衣,负手而立。

  他眉头紧蹙成一座险峻的山峰,眼神中威严如电,又透着深深的不满。

  站在朱元璋身旁的侍卫们,个个噤若寒蝉。

  仿佛连呼吸都不敢大声,生怕惊扰了这位帝王的怒火。

  朱元璋此人,性格刚毅如铁。

  对大明的治理,有着近乎偏执的掌控欲和强烈的责任感。

  在他的心中,国家的秩序犹如一座精心搭建的大厦,容不得丝毫的混乱与违规。

  此刻这藩属国的告示,在朱元璋的眼中便如同一颗意外闯入的石子,搅乱了他心中那片平静的湖水。

  他的目光紧紧锁住那告示,告示上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化作了一根根尖锐的刺,刺痛着朱元璋的神经。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角的皱纹如同岁月刻下的沟壑,深邃而凝重。

  随即朱元璋的嘴唇紧紧抿着,下巴微微扬起。

  这些无不彰显着,他身为大明最高统治者的威严与愤怒。

  “咱早就立下规矩,只有官府才有权力发布‘告示’。

  其他任何人或组织未经许可,所发布的皆不能称为‘告示’!

  这是为了确保‘告示’在民众心中的可信度与强大影响力,让百姓们认真对待官府发布的每一个字。

  如今这藩属国的使团,竟敢在衙署门口张贴此物。

  难道说那些官员,又开始玩忽职守了不成?”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如同闷雷在空气中炸响,充满了压迫感。

  每个字都仿佛重锤一般,砸在众人的心头,让周围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起来。

  在大明洪武年间,“玩忽职守”这一罪名中,最为严重的当属“实政不修”。

  若官员未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地方治理混乱不堪。

  民生问题堆积如山而得不到妥善解决,便会被视为“实政不修”。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官员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这处罚的程度,则会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而定。

  重者或处杖刑,让那棍棒如雨点般落在身上,皮开肉绽。

  或处徒刑,被囚禁于阴暗的牢房之中,失去自由。

  甚至可能被判处死刑,命丧黄泉。

  此时阳光洒落在衙署的广场上,却无法驱散朱元璋心中的阴霾。

  他来回踱步,脚下的石板路仿佛也感受到了他的烦躁,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站在一旁的朱棡双手时而握拳,时而松开,显示出内心的纠结与思考。

  似乎他也在思索着,应该如何处理这件棘手之事。就在这时,太子朱标匆匆赶来。

  朱标身着华丽服饰,气质高贵不凡,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

  他一眼便看到了朱元璋的脸色,又瞥了一眼不远处的朱棡,心中便已明了几分。

  为了避免无辜的官员,受到牵连和处罚,他忙用眼神示意朱棡赶紧解释。

  “父皇,儿臣觉得此事,您或许有所误会。

  东南夷六十二国的使团,在衙署门口所张贴的乃是‘广告’。

  应天府的百姓们初见此形式,所以才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听到朱棡口中又蹦出,一个从未听闻过的新鲜词汇,朱元璋顿时一脸疑惑。

  他停下脚步,目光如炬地盯着朱棡问道:“老三,你总是能给咱弄出一些新花样!快说说,这广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朱棡不敢有丝毫耽搁,连忙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坐下解释。

  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若有若无的凉意。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那汴梁城东的十字街口,有着各类横竖标牌。

  上面写着店名、字号、物品等信息,有的还配有精美的图画,可谓是图文并茂。

  一些店铺会请名人雅士或书法大家题写招牌,以此来增加店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例如那大诗人苏东坡,就曾给卖馓子的老太婆写过一首广告诗。

  后来那老太婆将诗牌置于店铺前,一时间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另外有些店铺会用对联的形式来做广告,对联的内容既体现了店铺的经营特色,又蕴**一定的文化内涵。

  就好比一家老字号药店,挂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大对联。

  既宣传了药店的制药理念,又能让过往行人印象深刻。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印刷广告也逐渐出现。

  宋代出版的书籍,往往在目录或序文之后,会跟着印上‘牌子’或‘刊语’。

  将出版此书的书坊名称、地点以及刻印时间都标注出来,这便是早期的图书广告。

  实物广告的典型案例,当属北宋的刘家功夫针铺广告。

  那广告铜板上雕刻着‘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标题,中间是一只可爱的白兔捣药的图案。

  图案左右标注着‘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下方的文字则阐明了商品的质地和销售办法。”

  随着朱棡的这番解释,朱元璋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

  他微微点头,陷入了沉思。

  阳光洒在众人身上,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

  衙署周围依旧热闹非凡,朱元璋和朱标却在思考着,广告的未来以及大明的治理之策。

  就在这时,监察御史袁凯道出了朱元璋心中的担忧,“可这衙署的朱红大门,乃是官府张贴告示之处。

  藩属国在此发布广告,确实不太合适。”

  朱棡笑着说道:“袁御史,此前搜捕刺客,全城戒严,这已经影响了招商拍卖会的筹备工作。

  若东南夷使团无法在短期内筹得粮食换取宝钞,必将影响拍卖会的效果。

  城门口、寺庙、集市,这些地方人来人往。

  在这些地方张贴广告,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且我们还可以按浏览量计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