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双眉紧蹙,恰似两道即将咆哮的雷霆。

  那如鹰隼般犀利的目光,仿佛能洞穿世间万物。

  他猛地一掌拍在桌案上,震得桌上的物件剧烈颤动,发出沉闷的声响。

  此刻昏暗的宫殿中,几缕微弱的光线从雕花的窗棂间透进来。

  尘埃在光线中缓缓飞舞,仿佛也被这紧张的气氛所笼罩。

  宫殿的角落里,几个太监垂首而立。

  神色紧张,大气也不敢出。

  他们不时偷瞄一眼朱元璋和朱标,心中暗自揣测着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对话会走向何方。

  “标儿!

  这‘廷对八千人’的举荐取士,乃是我大明兴衰之关键命门!

  容不得半分差池!

  若老三那边的事情未能妥善处置,这些被举荐之人稍有闪失,咱如何向天下苍生交代!

  想当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咱亦当广纳贤才,为我大明江山奠定坚实之基。”

  朱标神色一凛,微微欠身,心中却是思绪翻涌。

  一方面他深知此次举荐取士的重大意义,同时担忧边疆的动乱会影响大局。

  另外朱标害怕自己的决策稍有不慎,会让父皇失望。

  另一方面,他对三弟朱棡的行动也充满了疑虑。

  那所谓的“魔教”,究竟隐藏着多少未知的危险?

  而自己提出的创新之举,又是否真的能为大明带来更好的未来?

  想到这里朱标强压下内心的不安,语气沉稳中却带着一丝急切与果敢。

  “父皇息怒,三弟既敢将两位王妃接回府中,想必那‘魔教’逆徒已然是强弩之末。

  儿臣定当全神贯注密切关注,绝不掉以轻心。

  只是儿臣斗胆进言,此次举荐取士,或可在某些环节略作创新。

  以广纳更多贤能之士,为我大明注入新的活力。

  昔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

  今我大明亦可效仿,以彰显父皇求贤若渴之心。”

  朱元璋冷哼一声,眼中疑虑如厚重的乌云密布。

  他怒目圆瞪道:“大胆!

  华夏历代传统乃是治国之根本,岂容轻易更改?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传统不可废。”

  朱标不卑不亢,目光坚定如磐石,但内心却在挣扎。

  他明白父皇对传统的坚守,可时代在变化,若不创新大明如何能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立足?

  朱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的方法。

  此时宫殿外的风声隐隐传来,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那呼啸的风声穿过古老的宫殿建筑,发出低沉的呜咽声,让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安。

  几名在御书房外站岗的侍卫身姿挺拔,眼神警惕,时刻守护着父子俩的安全。

  “父皇,儿臣绝非轻视华夏历代传统。

  时代如滚滚洪流,不断向前。

  如今人才如繁星闪耀,若能合理创新,必能为我大明选拔出更为卓越的栋梁之才。

  儿臣乃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期望让举荐取士更加完善,为我大明的江山社稷谋福祉。

  昔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就霸业。

  父皇当有此胸怀,广纳贤才,为我大明开创盛世。”

  恰在此时,一名侍卫匆匆来报:“陛下,边疆烽火连天,战事吃紧。

  灵壁县民袁亮、蒋开山聚众作乱;融州盗潘宥等亦发动叛乱。

  曲先卫内部争斗不止,指挥沙剌杀故元安定王卜烟帖木儿。

  其子板咱失里杀沙剌为父报仇,后又被沙剌部将所杀。

  还有番酋也速脱火亦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寇凉州!

  如今边疆局势危急,急需派遣良才前往稳定局势。”

  朱元璋焦躁地来回踱步,厉声喝道:“这举荐取士犹如一场生死决战,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标儿,此事需速速定夺,刻不容缓!

  昔日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致赵军大败。

  朕绝不容许举荐取士出现如此失误。”

  宫殿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紧张的气氛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那沉重的压力如同无形的枷锁,压在朱标和朱元璋的心头。

  几位大臣在宫殿外等候召见,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着当前的局势,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朱标眼中闪过一丝焦虑,但转瞬便恢复镇定,犹如暴风雨中的灯塔般坚定。

  然而朱标的内心却充满了担忧和压力,边疆的动乱让他意识到人才的紧迫性。

  可举荐取士的重任,又让朱标深感如履薄冰。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大明选出真正的贤才,不辜负父皇的期望。

  “父皇莫急,儿臣定当如统军之将帅般精心谋划,确保这场人才之战大获全胜。

  儿臣深知此次举荐取士至关重要,我们当全力以赴,确保万无一失。

  同时儿臣也会加快筹备,确保不耽误国家大事。

  昔日霍去病千里奔袭,勇冠三军。

  儿臣当以其为榜样,为我大明选拔出真正的勇士和智者。”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中疑虑依旧如影随形。

  “这‘魔教’真只是老三随意起的名号?

  莫不是暗指元末那祸乱天下的白莲教?

  咱这心里,始终如揣着巨石般不踏实。”

  朱标略一思索,谨慎回应道:“父皇,三弟在处理此事中,想必已深思熟虑。

  如今这举荐取士至关重要,我们当全力以赴,确保万无一失。

  至于那‘魔教’,儿臣会派人密切监视。

  一旦有异常,立刻向父皇禀报。

  昔有魏文侯礼贤下士,得贤才辅佐,成就霸业。

  父皇当以其为鉴,重视人才,为我大明的繁荣富强奠定基础。”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仿佛在敲击着命运的鼓点。

  “标儿,把老三给你的那个《僧录司筹备草案》呈上来,给咱看看。”

  朱标急忙从衣袖中取出草案,双手恭敬递上。

  动作小心翼翼,仿佛捧着整个大明的未来。

  朱元璋只是匆匆扫了一眼,便抬头问道:“你且讲讲,这管理全国僧侣的机构究竟如何?”

  朱标挺直脊梁,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睿智,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

  然而他内心深处,也在思考着僧录司的建立是否真的能有效管理宗教,为大明带来稳定。

  “父皇,管理全国僧侣的最高机构乃僧录司,僧官皆由礼部任命。

  儿臣深知此事重大,必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行事。

  昔有汉文帝以谨慎治国,开创文景之治。

  儿臣当效仿文帝,为我大明的稳定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