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奉天殿内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兄弟两人都意识到,摆在面前的任务极其艰巨。

  然而他们也都相信,只要大明君臣一心定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这一番盛世伟业。

  朱标和朱棡之间的这番议论,很快便被王大年整理成文字,放到了朱元璋眼前的桌案上。

  “想当初汉武帝积蓄了整整两代君主的财富,才得以给匈奴以重创。

  如今咱的两位儿子,五年时间便可扫灭北元,当真堪称是空前绝后之贤才猛将啊!”

  就在这时,伴随着一阵轻咳声,马皇后在侍女的搀扶下走了进来。

  “朱重八,我问你为什么一直扣着沐英的奖赏不给发?”

  看着身体有些虚弱的马皇后,朱元璋一脸心疼地说道:“咱早就跟你说过,后宫是不能干政的。

  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养好身体,其他的事情先不要管。”

  马皇后摆了摆手说道:“我的身体怎么样自己清楚,御医都说了这是心病。

  心病还须心药医,只要伱少气我一点,这个病就能好一大半了!”

  朱元璋冷哼道:“什么心病还须心药医,依咱看来就是那些御医没本事,才只能拿这些话来哄你。

  咱听说老三请回来一个郎中,帮助太子妃发现了汤药中的问题。

  想必这也是一位医道高明之人,明天咱就叫老三把这个郎中,带到宫里给你看病。”

  其实给皇家看病,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一个团队。

  《明史·职官志》记载得很详细,为了避免由于个人误诊,从而导致不可挽回的过错。

  所以御医看病都是执行“会诊”方式,组**员有院使、御医和内臣。

  在开完药方后,还得共同抓药、共同煎药、共同尝药,这是为了避免其中有人使坏。

  更重要的是,这些都会被人记录在册。

  因此明清后宫的御医们,很难展示自己的才学。

  大家都是以“保”为主,几乎没人敢用猛药。

  以至于在这种氛围中,只会培养出中规中矩的医生,不会有任何创新。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隐情,因此当他听说那些御医束手无策时,便想到要将朱棡请回来的郎中钱宁召来。

  只是因为前两天,朱元璋在查阅李进送上来的那些奏折时,无意间发现一段隐秘。

  “蓝玉那个逆子竟然与胡惟庸勾结,实在是令咱大失所望。”

  看着陷入暴怒状态的朱元璋,李进只能低着头丝毫不敢有任何动作。

  如果不是知道皇上想要彻底裁撤中书省,废除2000多年以来的丞相制度,李进绝不会将这封奏折交上去。

  毕竟蓝玉不仅是朱元璋的义子,而且还是太子朱标的舅舅。

  一旦这么重要的勋贵被卷入“胡惟庸案”,那就等于彻底捅破了天。

  “陛下,微臣始终都没有发现,蓝玉将军私下与胡惟庸接触,此事其中必有蹊跷!”

  看到李进转眼就推翻了自己在奏折中提到的事情,朱元璋顿时火冒三丈。

  “没发现私下接触的证据,这恰恰说明胡惟庸蓄谋已久。

  况且倘若蓝玉心里没鬼,又怎么会在抓住封绩之后,选择隐匿不报呢?”

  按照历史记载,朱元璋陆续收了20多个义子。

  其中包括了沐英、李文忠、何文辉、徐司马、平安,等战功赫赫的大将。

  另外在朱元璋的义子名单中,还出现了金刚奴、真章等蒙古义子的名字。

  这些蒙古义子基本上都是蒙古平民家庭的孩子,在红巾军起义过程中,陆续加入了朱元璋的帐下。

  朱元璋对自己的蒙古义子同样非常信任,他曾经派遣真章镇守处州、金刚奴镇守衢州。

  如今朱元璋最器重的其中一位义子,竟然卷入了“胡惟庸案”。

  最令他感到无法接受的是,蓝玉私自扣留的封绩,竟还是王月悯提交的北元奸细之一。

  眼看着被最亲的人背刺,偏偏这两个人朱元璋哪个都不能杀。

  就在这时,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的太子跑过来求情,赌咒发誓蓝玉不可能有谋逆之心。

  如果不是马皇后忽然病了,朱元璋一定会让朱标知道,什么叫做“父爱不可承受之重”。

  就在这时,朱元璋忽然听到有人在叫自己。

  他回过神来才发现,马皇后早已经不知去了哪里。

  如今站在朱元璋身旁的是,太监总管王景弘。

  “什么时辰了?”

  王景弘小心翼翼的回道:“已经是昧爽时分,换做以往这个时候,您都已经开始上朝了。”

  朱元璋面色不悦的问道:“既然知道这时候应该上朝了,你怎么提前不叫咱啊?”

  面如土色的王景弘连忙提醒道:“太子之前已经更改了上朝的时辰,你等到未日出去见百官就可以。”

  本来就心情不好的朱元璋,顿时阴沉着脸说道:“叫六科给事中去传旨,让文武百官在午门外候朝‘待漏’。

  午门城楼上第三声鼓响起之后,还没有过来的大臣一律杖责,谁都不能例外。”

  此时处于晋王府正房内的朱棡,忽然听到门外传来脚步声。

  他从床上坐起身问道:“门外何人?”

  一道非常熟悉的男子声音响起,“卑职锦衣卫总旗王大年,奉旨宣晋王殿下上朝。”

  朱棡揉了揉眼睛,疑惑的问道:“大哥不是已经把上朝的时辰改了吗?”

  躺在身旁的谢钰儿,连忙起身说道:“既然是陛下的旨意,那妾身还是赶紧服侍夫君起来吧。”

  来不及多想的朱棡,在谢钰儿的帮助下穿好衣服,随即便打开了房门。

  他看着眼前的王大年,心中有些疑惑。

  当然最终朱棡还是选择相信对方,跟随着一同前往皇宫。

  当他们抵达皇宫时,朱棡惊讶地发现许多大臣早已聚集在午门外,低声议论着什么。

  朱棡心中暗自庆幸,如果不是有王大年通知,他恐怕就要迟到了。

  朱元璋见到朱棡到来,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他威严地扫视了一眼众人,然后严肃地说道:“众爱卿,今日上朝延误,皆因咱疏忽所致。

  今后咱会更加注意时间,也希望各位爱卿能够准时上朝,不得有误。”

  紧接着朱元璋开始处理朝政事务,大臣们纷纷上奏,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

  朱棡静静地听着,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