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就为了这个黄土都快埋半截的宋濂,你大哥跑去跳水自戕。

  妹子为救宋濂斋戒向咱抗议,后来爹只是将他贬到蜀地的茂州去,这就已经是法外施恩了。

  如果换作是别人,这么逼着咱改主意,宋濂的儿子和孙子都得性命不保!

  现在老三还想替他们求个官职,把朝廷的脸面当成什么了?

  说好的天子金口玉言,动不动就收回成命,让咱以后还怎么号令百官?”

  对于大哥跑去跳水自戕的事情,朱棡到现在都心中还怀有愧疚之意。

  因为就是他怂恿朱标,实施“一哭、二闹、三上吊”的。

  结果朱标哭着对朱元璋说道:“在师傅的教育下,儿臣饱读儒家经典和正史。

  深知作为性格仁慈的后继之君,自己必须要给老师求情,如此才能显示出尊师重道之意。

  况且儿臣愚钝,已经没有别的师傅了。

  恳请陛下怜悯师傅老迈,免了他的死罪吧!”

  朱元璋闻言非常生气的对朱标说道:“那就等你做了皇帝之后,再去宽恕景濂好了。”

  朱元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等老子死了,你再给宋濂平反吧。

  他这句话分量很重,一方面告谕朱标,自己处死宋濂的决定不会改。

  另一方面敲打朱标,做好太子监国的本分,别总管老子的事情。

  谁知朱标告别老爹后,跑出去就在御花园里面跳水自尽了。

  还是左右随从及时将他救起,这才没有酿成悲剧。

  事后朱元璋既高兴又生气,“傻儿子,咱下令杀的人,关你什么事啊?”

  紧接着他在书房看《三国演义》,转念一想,“太子这次自尽,正好看出他身边那些人忠心与否!”

  于是朱元璋命锦衣卫找遍了,当日跳水救朱标的太子侍从。

  凡是穿着衣服进入水中救朱标的,一律都连升**。

  只要是脱了衣服才进入水中救太子的,不论什么理由全部斩首。

  在行刑之前,朱元璋让朱棡对他们说了这么一番话。

  “咱的太子都已经溺水了,还要等你们**服再救吗?”

  直到此时朱棡才恍然大悟,这个典故和《三国演义》里面,“耿纪谋反”那段如出一辙。

  三国时期耿纪谋反,曹操事后问道:“谁去击贼,谁闭门不出?”

  凡是闭门不出的,赏赐回家。

  凡是出门击贼的,全部斩首。

  曹操对此给出解释是,“你们都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我自有虎贲军那些赳赳武夫去平叛,谁让你们去击贼的?

  你们哪里是击贼,实则就是助贼添乱耳!”

  朱棡现在只后悔,自己没有理会那句俗语。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以前他一直以为,这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描写了大量的权谋,以及复杂的**斗争。

  老年人读了之后,可能会唤起自己过去的经历和遭遇,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

  谁知到了朱元璋这里,直接学以致用。

  他利用《三国演义》描写的权谋,用于对太子身边的侍从,进行打击报复。

  这是朱棡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只能说大明皇室的思维方式就是不一样。

  当然朱元璋杀了救朱标迟缓的太子侍从之后,对儿子以死相逼也感到了后悔。

  于是他下令赦免宋濂,并准许其进宫谢恩。

  恰逢中午用膳,朱元璋看到马皇后吃的全部都是素菜。

  当他问其原因时,马皇后解释道:“臣妾听说景濂先生有罪,就简单地为他斋戒一番乞求保佑。”

  怒气未消的朱元璋,气得将筷子丢在地上就走。

  临走时他留下一句话,“宋濂的命非常珍贵是吧?

  那好,他们全死了,都不要紧!

  只要我们朱家父子还在就行,这个天下离了谁,都照样正常运转!”

  这时宋濂马上就要进宫谢恩,朱元璋却下令不见对方。

  之后他还将已近古稀之年的宋濂,戴上枷锁贬到了蜀地的茂州去。

  如果不是担心朱标再次自尽,朱元璋恨不得将宋濂的儿子和孙子都给杀了。

  如今听到朱元璋旧事重提,马皇后顿时火冒三丈。

  “当年刘夫子为大明鞠躬尽瘁,结果死后子嗣却难以保全。

  现在景濂先生都已经被流放到蜀地去了,你连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不肯放过!

  传出去以后,人家会说给大明皇帝做帝师,就是死路一条!

  重八,你自己想做孤家寡人我不管,难道你想让大明以后的太子,都再也找不到老师吗?”

  看着泪眼婆娑的马皇后,朱元璋略显无奈地挠了挠头。

  “咱也没说要害宋濂的儿子和孙子,可朝廷自有法度。

  让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件事情,需要让太子和大臣们商议一下才行。

  老三,你刚才说汉朝的窦太后只能在‘千古十大贤后’排第十,那其余那七个人又是谁啊?”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朱棡知道有些事情欲速则不达。

  如果把老朱逼急了,估计搞不好又要牵连无辜了。

  于是他只能暂时顺着朱元璋的意思,转移话题说道:“第九名,后汉武帝刘秀的原配妻子阴丽华,也是他的第二任皇后。”

  朱元璋点头表示认可,随即又开始卖弄他从宋濂那里学来的知识。

  “关于这个阴丽华的事迹,咱也听宋……有人讲过。

  说她是春秋时代著名齐相管仲的后人,当年刘秀还是个没落皇族时,就十分倾慕阴丽华的美貌。

  他还说过一句千古名言:‘娶妻当得阴丽华。’

  结果两人确实结为了夫妻,然而野心勃勃的刘秀,为自己的前途又迎娶了郭圣通。

  在刘秀称帝之后,他想要立阴丽华为皇后。

  谁知阴丽华为了朝廷的局势着想,怕刚稳定下的江山再掀起风波。

  她主动拒绝了后位,并让刘秀立郭圣通为后。

  这才有了阴丽华虽是原配,却成了继后的故事。”

  朱棡笑着说道:“史书上还曾记载,阴后在位之时端庄贤淑。

  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

  身为皇后的她内持恭俭,外裔宗族,因此被称为一代贤后。

  永平 7年,阴丽华去世,享年60岁。

  刘秀给她定的谥号为光烈皇后,这也是历史上享受皇后谥号制度的第一人。”

  朱元璋也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忽然开口说道:“等妹子百年大薨之后,咱也给你定了谥号,就叫‘孝慈皇后’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