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这间会议室里,省纪委第九监察室主任洪剑锋,正在汇报“东世药业收购案”调查进展。
在会议室顶端的幕布上,不断跳动的是省纪委搜集到的最新证据。
李仕山作为这个案子的发现人,也被叫来参加会议。
只不过他的级别可不够资格上桌,只能坐在靠墙的凳子上,抱着记事本,当一个旁听者。
在他的旁边还有一位旁听者,那就是贵为副厅级的洪华主任。
那坐在前面会议桌的人,那可都是省委常委级别的大佬。
此刻,李仕山的目光从这些大佬身上一一扫过。
省委书记项成儒、**李鼎文、省委秘书长赵磊,以及省纪委书记王正则。
这四位大佬都是和案子有着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人。
项成儒是汉南的一把手自不用说。
省发改委是省**组成部门,直归李鼎文管。
赵磊是东世收购负责人。
王正则是调查案件的负责人。
李仕山的目光在王正则身上停留得最久。
因为他足够神秘低调,李仕山也就在保障省委常委会的时候,见过他。
王正则今年五十二岁,面相属于“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那种,给人正气凛然、铁面无私的感觉。
李仕山从获得的资料看到,王正则是从一个县纪委普通干部做起,历经县、市、省再到燕京,从底层到最高层。
李仕山猜测,正因为王正则有如此丰富的经历,才会被燕京派过来,面对汉南如此复杂的局面。
这位从燕京空降而来的省纪委书记十分低调,可以用“深居简出”四个字形容。
他的这个“深居”是在省纪委“深居”。
至于“简出”,那就是基本上不露面,最多就是参加省委召开的重要会议。
在汉南官场,省委常委基本上都是在省委办公(**和入常的副**、市委书记除外,他们是在省**或市委办公。)。
省纪委书记日常的办公地点也是在省委,只有召开重要会议,比如党委会、重大案件的讨论会他才会回去。
这位王书记与历任纪委书记大相径庭的做派,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这就像一头猛兽躲在黑暗之中,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每一个人。
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他盯上。
李仕山对于项书记把东世的案子交给省纪委来调查还是有些费解。
相比于更加独立的省纪委,反贪局局长陈建新可是项书记一手提拔上来的。
要是自己的话,肯定是让陈建新来接手此案。
将来不管查出什么问题来,结果都更加好掌控一些。
可是,案子交到了王正则手里,那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了。
他刚刚到汉南,可以说正是需要查出几个大案来站稳根基的时候。
现在这个案子,无疑是及时雨。
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个案子至少牵扯到副厅级干部。
王正则肯定珍惜这个机会,一查到底。
刚刚洪剑涛都已经说了,省国资委副主任、还有两个处长,若干副处长都有问题。
至于东世药业集团的领导班子更是烂透了,5个领导无一幸免。
如果这样无限扩大地查下去,万一查到不利于项书记的东西怎么办。
这倒不是说项书记受贿,而是指曾经审批同意的项目。
虽说王正则是在项书记领导下工作。
可他身为纪委书记,还有一项重要职责,那就是“同级监督”。
这个“同级监督”的力度很弱,可毕竟这是燕京赋予省纪委书记的权力。
王正则也是有直接向燕京汇报的资格的。
李仕山怎么看,把案子交给王正则,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自己既然能想到,项书记更不用说。
他很好奇项书记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李仕山很享受这样的思考过程。
这也是在省委工作最大的好处之一。
当发生一件大事的时候,你和“决策者”获得几乎同等的信息。
这就能让你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如果是自己处理会怎么利用手里的资源,去处理这件事。
对比自己和“决策者”处理方式的不同。
等到结果出来以后,再进行复盘。
自己的处理方式有哪些不足,哪些方面没有思考进去,该怎么改进。
如此往复循环,久而久之,你也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决策者”。
李仕山对项成儒这个决策的疑惑,随着洪剑锋汇报到对省评估公司的调查情况,得到了答案。
省资产评估公司的总经理印少敏也牵扯到案子里。
他的身份可不简单,是省财政厅厅长付立新的外甥。
这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付立新也有问题。
李仕山看向了坐在项书记左手边面无表情的李鼎文。
难怪项书记会把李鼎文请过来。
财政厅那可是**李鼎文的地盘,付立新是他的嫡系。
前两个月的厅级干部调整中,项成儒考虑李鼎文的感受,并没有去动财政厅。
如果这个案子项书记让反贪局去查,势必就要和李鼎文发生正面冲突。
万一发展到全面“斗争”的局面,那可是非常不利于汉南的团结。
现在让王正则来查这个事情,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个后果。
项书记需要的是班子的团结稳定,王正则需要的是政绩。
两人各取所需,达到了共赢的局面。
没过多久,洪剑锋就汇报完了所有调查情况。
他对省资产评估公司的调查就到印少敏这里就结束了。
并没有涉及对财政厅厅长付立新的调查。
如果要对一名正厅级干部启动调查,必须要获得项成儒的同意。
此时,会议室一片安静,谁都没有说话。
大家都很清楚,这个时候该李鼎文表态了。
李鼎文就这样盯着前面的幕布大概有个半分钟后,这才收回目光。
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成儒书记,正则书记,对于干部贪腐问题,就应该一查到底,不管涉及的哪个级别的官员,都应该一视同仁,绝不姑息。”
在会议室顶端的幕布上,不断跳动的是省纪委搜集到的最新证据。
李仕山作为这个案子的发现人,也被叫来参加会议。
只不过他的级别可不够资格上桌,只能坐在靠墙的凳子上,抱着记事本,当一个旁听者。
在他的旁边还有一位旁听者,那就是贵为副厅级的洪华主任。
那坐在前面会议桌的人,那可都是省委常委级别的大佬。
此刻,李仕山的目光从这些大佬身上一一扫过。
省委书记项成儒、**李鼎文、省委秘书长赵磊,以及省纪委书记王正则。
这四位大佬都是和案子有着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人。
项成儒是汉南的一把手自不用说。
省发改委是省**组成部门,直归李鼎文管。
赵磊是东世收购负责人。
王正则是调查案件的负责人。
李仕山的目光在王正则身上停留得最久。
因为他足够神秘低调,李仕山也就在保障省委常委会的时候,见过他。
王正则今年五十二岁,面相属于“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那种,给人正气凛然、铁面无私的感觉。
李仕山从获得的资料看到,王正则是从一个县纪委普通干部做起,历经县、市、省再到燕京,从底层到最高层。
李仕山猜测,正因为王正则有如此丰富的经历,才会被燕京派过来,面对汉南如此复杂的局面。
这位从燕京空降而来的省纪委书记十分低调,可以用“深居简出”四个字形容。
他的这个“深居”是在省纪委“深居”。
至于“简出”,那就是基本上不露面,最多就是参加省委召开的重要会议。
在汉南官场,省委常委基本上都是在省委办公(**和入常的副**、市委书记除外,他们是在省**或市委办公。)。
省纪委书记日常的办公地点也是在省委,只有召开重要会议,比如党委会、重大案件的讨论会他才会回去。
这位王书记与历任纪委书记大相径庭的做派,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这就像一头猛兽躲在黑暗之中,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每一个人。
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他盯上。
李仕山对于项书记把东世的案子交给省纪委来调查还是有些费解。
相比于更加独立的省纪委,反贪局局长陈建新可是项书记一手提拔上来的。
要是自己的话,肯定是让陈建新来接手此案。
将来不管查出什么问题来,结果都更加好掌控一些。
可是,案子交到了王正则手里,那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了。
他刚刚到汉南,可以说正是需要查出几个大案来站稳根基的时候。
现在这个案子,无疑是及时雨。
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个案子至少牵扯到副厅级干部。
王正则肯定珍惜这个机会,一查到底。
刚刚洪剑涛都已经说了,省国资委副主任、还有两个处长,若干副处长都有问题。
至于东世药业集团的领导班子更是烂透了,5个领导无一幸免。
如果这样无限扩大地查下去,万一查到不利于项书记的东西怎么办。
这倒不是说项书记受贿,而是指曾经审批同意的项目。
虽说王正则是在项书记领导下工作。
可他身为纪委书记,还有一项重要职责,那就是“同级监督”。
这个“同级监督”的力度很弱,可毕竟这是燕京赋予省纪委书记的权力。
王正则也是有直接向燕京汇报的资格的。
李仕山怎么看,把案子交给王正则,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自己既然能想到,项书记更不用说。
他很好奇项书记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李仕山很享受这样的思考过程。
这也是在省委工作最大的好处之一。
当发生一件大事的时候,你和“决策者”获得几乎同等的信息。
这就能让你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如果是自己处理会怎么利用手里的资源,去处理这件事。
对比自己和“决策者”处理方式的不同。
等到结果出来以后,再进行复盘。
自己的处理方式有哪些不足,哪些方面没有思考进去,该怎么改进。
如此往复循环,久而久之,你也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决策者”。
李仕山对项成儒这个决策的疑惑,随着洪剑锋汇报到对省评估公司的调查情况,得到了答案。
省资产评估公司的总经理印少敏也牵扯到案子里。
他的身份可不简单,是省财政厅厅长付立新的外甥。
这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付立新也有问题。
李仕山看向了坐在项书记左手边面无表情的李鼎文。
难怪项书记会把李鼎文请过来。
财政厅那可是**李鼎文的地盘,付立新是他的嫡系。
前两个月的厅级干部调整中,项成儒考虑李鼎文的感受,并没有去动财政厅。
如果这个案子项书记让反贪局去查,势必就要和李鼎文发生正面冲突。
万一发展到全面“斗争”的局面,那可是非常不利于汉南的团结。
现在让王正则来查这个事情,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个后果。
项书记需要的是班子的团结稳定,王正则需要的是政绩。
两人各取所需,达到了共赢的局面。
没过多久,洪剑锋就汇报完了所有调查情况。
他对省资产评估公司的调查就到印少敏这里就结束了。
并没有涉及对财政厅厅长付立新的调查。
如果要对一名正厅级干部启动调查,必须要获得项成儒的同意。
此时,会议室一片安静,谁都没有说话。
大家都很清楚,这个时候该李鼎文表态了。
李鼎文就这样盯着前面的幕布大概有个半分钟后,这才收回目光。
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成儒书记,正则书记,对于干部贪腐问题,就应该一查到底,不管涉及的哪个级别的官员,都应该一视同仁,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