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69章 禅让

小说: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作者:见月明 更新时间:2024-12-08 04:51:57 源网站:2k小说网
  一次性替换五个内阁学士,过半部堂级高官进行调整,确实是一件大事。

  不过群臣表现的很克制很配合,工作调换的过程中,没有引起太大的混乱。

  不过中间也发生了一点小插曲,群臣下意识的想要走廷推程序。

  倒不是他们想分果子什么的,而是习惯了。

  一直保持沉默的老朱借机发飙,狠狠的训斥了群臣,顺便还给理学派扣了一口黑锅。

  “咱推行廷议之法,本意是为了公平用人,却不成想被理学利用,方便了他们结党营私。”

  “为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咱决定废除廷议之法。”

  “日后用人,由皇帝一言而决,唯有吏部和内阁学士有推举之权。”

  “其余官吏无诏不得插手,否则以擅权结党罪论处。”

  对于此事,群臣接受良好,只有少数人心里有些遗憾,却也没有上蹿下跳反对。

  廷推本就不符合传统礼法,再加上有理学这个前车之鉴,朱元璋废除此策恢复古法是很正常的。

  朱元璋眼见弊政被这样悄无声息的废除,心中也很高兴。

  甚至还有点得意。

  你们这群人,天天自以为聪明。

  恐怕从头到尾都没有意识到,廷推之法意味着什么。

  完全忘记了,他也是经过别人提醒,才发现问题所在的这一现实。

  有了老朱的支持,再加上廷议之法的废除,朱雄英的人事调整就更加顺利了。

  大大小小的人员,几乎都是他一言而决。

  陈景恪都觉得有点惊讶,也太和谐了。

  和之前喊打喊杀的,完全是两个极端。

  马娘娘就说道:“这都是标儿打下的基础啊。”

  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朱元璋是造系统的那个人,朱标才是将这个系统落实的人。

  就好像是一台机器,朱元璋根据想象画出了结构图,并造出了部分零件。

  但这个结构图并不完善,零件合不合适谁也不知道。

  朱标是把零件组装在一起,让机器运转起来的人。

  他还打造了大批备用零件,某个零件损坏了,直接就能换一个。

  算上监国那两年,他执政时间只有七年,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这一次朝廷前前后后动了那么多人,还将理学给废了,却并未引起系统性混乱。

  朱元璋的威望是其一。

  最主要的,还是朱标打下的基础够牢固。

  不过这话老朱听了却觉得很委屈,咋又变着花样埋汰咱呢。

  陈景恪笑道:“其实这次群臣之所以那么配合,还是因为太上皇的威慑。”

  朱元璋顿时就乐了:“还是景恪懂咱啊……”

  然而,陈景恪紧接着就说道:“现在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好好配合太子,别再让太上皇出来溜达啦。”

  “哈哈……”马娘娘大笑起来。

  老朱:“……”

  “好好好,你们都变着花样埋汰咱是吧……哼,咱心胸宽广,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众人说笑了一会儿,马娘娘才开始谈正事:

  “标儿准备传位给雄英,你们觉得现在合适吗?”

  陈景恪心道,难怪没把朱雄英喊过来,原来是商量这事儿。

  对于朱标退位,他早有心理准备,并没有大惊小怪。

  也没有发表看法,而是等着听老朱拿主意。

  哪知,老朱也是等了好一会儿,见他一直不说话,就呵斥道:

  “你说话啊,盯着咱做什么?”

  “额……”陈景恪那叫一个大无语:“这事儿不得您老人家拿主意吗?”

  老朱没好气的道:“咱能有啥意见?就是看你有没有什么大计划,别冲突了。”

  陈景恪并不觉得感动,只觉得头很疼。

  这老朱,是真的好用就往死里用啊。

  不过他还是认真的盘算了一下全局,最终说道:

  “如果不出意外,明年西域方向会有大战,这场战争可能要持续数年之久。”

  “东边的日本,计划中也是这两年动手。”

  “在大战期间发生皇位更替,有可能会影响军心士气。”

  “我的建议是……尽快,最好不要耽误明年开春出兵。”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帖木儿出兵攻打别人了?咱怎么没有听到动静?”

  陈景恪摇头说道:“帖木儿出不出兵都无所谓,咱们的布局已成,不论他怎么做,咱们只需按计划行事即可。”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那就放在年底吧。”

  马娘娘迟疑的道:“只剩下不到一个月了,时间会不会仓促?要不放在明年二月如何?”

  朱元璋解释道:“出兵西域和出兵辽东有些类似,年前军队就得做准备,最迟二月份就得出发。”

  西域的路途太远,必须早出发。

  辽东是路途遥远冬天太冷,过年前后出发,走到地方恰好四五月份天气转暖,正好作战。

  打到十月份天气转凉就开始撤兵。

  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以目前的生产力,还无法逆着气候发动大战。

  “既然我们考虑到明年开春出兵,那皇位更替最好年前就要完成。”

  “如此,将士们才可无后顾之忧,安心作战。”

  还有一点大家都没说,那就是有啥仓促不仓促的。

  历朝历代都是先皇驾崩,继任者当场登基。

  完成登基仪式之后,才着手处理先皇的后事。

  要说起来,那才是真仓促。

  朱雄英这起码还有二十来天准备时间呢。

  更何况正好过年,各封疆大吏、藩属国的使臣,也都到京城了。

  也省的再单独让他们跑一趟。

  于是,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有人要说了,这么大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太儿戏了。

  正常来说,皇位交替确实很麻烦。

  主要麻烦在,新皇登基后必然要更换大批的文臣武将,人事调整带来的短暂混乱是在所难免的。

  可大明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啊,他是一套班子三代人用。

  当然,最主要原因,还是朱雄英早早就开始理政。

  文臣武将他都熟悉,该提拔的心腹也早就提拔起来了。

  没必要对目前的格局进行调整。

  他登基只是从代理皇帝,变成真正的皇帝。

  除此之外没啥区别,大家该干啥干啥。

  不过即便如此,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不但不能少,还必须要做到尽善尽美。

  原因很简单,皇位交替但凡有一点流程不完美,都可能被人整出阴谋论来。

  没必要在这种地方,给人留下造谣的把柄。

  朱元璋和朱标先是召见了勋贵大佬们,比如李善长、徐达、蓝玉、傅有德等人。

  和他们进行了一番沟通,确定了皇位更替之事。

  众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立即发誓会效忠皇室辅佐太子云云。

  取得了这些大佬们的支持之后,朱标就开始了他的表演。

  接下来几天,他连续下了好几条命令。

  是他以皇帝的身份下达的命令,不是老朱下的。

  毕竟现在他才是法礼上的一国之主。

  这些命令,都是为了解决之前被耽搁的事情。

  比如,改封朱允炆为虞王,封国放在了炎洲西南部,并让他年后出发就藩。

  这个册封,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很正常的。

  开发炎洲,皇家派亲王当表率。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朱标这是在排雷。

  毕竟吕氏死的不明不白,谁都不知道朱允炆会不会听到什么风声。

  将他放的远远的,永远都回不来,对谁都有好处。

  而且,朱允炆封国的地点,也非常的有讲究。

  炎洲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是东南部,可以养活千把万人没问题。

  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干旱半干旱无人区。

  沿海也有宜居土地,但比较零星,很难连成片。

  西南角那一块,是除了东南之外,少有的可以连成片的宜居区。

  养活几十万人是没问题的。

  而且远离别的封国,非常的安全。

  但也因为远离别的国家,很难有大的作为。

  如果朱允炆老老实实当诸侯王,用心经营自己的封地,他的日子会非常舒服。

  如果他有野心,那也是有心无力。

  可以说,这块封地既不会屈待了朱允炆,也封死了他的上限。

  就算他从哪里听到了一些,关于吕氏之死的风声,也无能为力。

  而且,朱标作为父亲,亲自将朱允炆封在炎洲。

  也彻底将朱雄英撇清了。

  毕竟,要是朱雄英这么封,别人或许会说他屈待兄弟什么的。

  朱标作为父亲这么封,别人反而会夸他大公无私。

  不论将来出现任何问题,都和朱雄英没有关系。

  可以说,仅仅只是朱允炆的安置问题,就将朱标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这个册封,所有人都很满意。

  朱元璋、马娘娘这些知情人满意。

  勋贵也满意,毕竟皇家做了表率,后续将大家封过去也心甘情愿。

  就连朱允炆自己也很满意,正如上面所说。

  对于目前的他来说,能独占炎洲西南一角,实在是太舒服了。

  没有什么竞争,只要自己安生过日子就好。

  而且相比东南,这里离大明更近,往来商贸也方面许多。

  怎么看那都是父亲对他的照顾。

  所以,他怎么可能不满意。

  只是有些舍不得大哥朱雄英。

  他到现在都记得,母亲去世的时候,自己是多么的悲伤彷徨。

  是大哥出现,给自己带来了安全感,之后又一直对自己照顾有加。

  在他心里,朱雄英亦兄亦父。

  骤然要离开大哥,他心中极为的不舍。

  但他也知道,去炎洲是自己作为亲王的使命,再不舍也得去。

  更何况,生在皇家他也有自己的理想抱负。

  最初是想当塞王,辅佐大哥建功立业。

  后来大明采取分封制,他就梦想着去封国大展拳脚,将封国打造**间乐土。

  现在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他心中也是很激动。

  对这件事情,唯一不满的反而是朱雄英。

  他是真舍不得自家兄弟跑那么远。

  “哎,你说人为什么要长大呢。”

  “你说人为什么要经历生离死别呢?”

  “你说……”

  陈景恪:“……”

  要不是怕你丫的有心理负担,真想把吕氏之死的真相告诉你,看你丫的还矫情不。

  朱雄英也只是伤感一下而已,并不会真的阻止这个册封。

  他也很清楚,这个册封是必须的。

  接下来,他动用权力,为自己的兄弟准备了大量的物资。

  配备的工匠,比普通藩属国多了一倍还多。

  对此朱允炆也非常清楚,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

  “太子……”

  “叫大哥。”

  “大哥你放心,我一定会将封国建设好,不给你丢脸。”

  朱雄英这边表现的兄友弟恭,朱标那边也没有闲着,开始频繁接见大臣。

  七位内阁学士、各部堂负责人、老牌勋贵等等。

  了解当前的国家情况,对某些地方进行调整,为朱雄英查漏补缺。

  关键是,期间他表露出要退位的想法。

  能坐到这个位置的都是人精,马上就猜到了缘由。

  对此也没人觉得意外。

  一来老朱已经做出过榜样;二来大家都清楚朱标不可能完全恢复,退位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该演的戏还是得演完。

  群臣自然不同意,苦苦哀求希望他打消这个念头。

  朱雄英听闻此事,也立即来到殿外叩首哭泣,说自己还年轻无法担此重任云云。

  朱标不得不收回了这个想法。

  不过,他要退位的事情,当天就传遍了朝野。

  大家对此的反应是……没有什么特别反应。

  就目前的情况,内阁学士都是太子任命的,他登基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有啥好奇怪的。

  民间对此倒是挺高兴的。

  有一说一,在民间朱标的声望是真不如朱雄英。

  毕竟天命太孙啊,还有南方除血吸虫病的善举,还有陈景恪让给他的摊丁入亩等善政。

  也就是朝廷不允许,否则不知道多少百姓给他立生祠。

  至于朱标……不过是天命太孙的父亲罢了。

  现在太孙长大了,该继位了。

  咱们老百姓期盼了十几年的好日子,终于要到来了。

  陈景恪从锦衣卫那里得知这些情况,是真的哭笑不得。

  这些自然不能拿给朱标看。

  他又不是没情商的人,很清楚朱标此时需要的就是大家的肯定。

  若是让他知道,百姓只是将他当成‘太孙的爹’,对他将是个重大打击。

  换成谁,估计都会难受憋屈。

  所以,他将这些舆情信息改成了百姓如何不舍,如何感念朱标的恩德之类的。

  果不其然,看过这些情报之后,朱标非常的欣慰。

  “能得百姓几声称赞,我这皇帝就算没有白当啊。”

  朱雄英得知此事后,眼泪都下来了,立即给方孝孺下令,在报纸上刊登朱标的事迹。

  主要是他这些年所施行的善政,百姓受到了哪些恩惠之类的。

  “我爹比较低调,在任时尽量不扰民,以至于百姓不了解他的功绩。”

  “我这个做儿子的,必须要让天下人知道他的伟大。”

  朱元璋和马娘娘非常欣慰,父慈子孝阖家团圆,正是老年人最喜欢见到的。

  不管外面如何,朱标依然按照计划,推进着流程。

  三日后他再次召见群臣,说自己身体不行了云云,希望退位。

  再次被群臣劝阻。

  第四日,朱标罕见的出现在早朝,所有人都知道他出现的目的。

  都打起了精神。

  而且大家都很自觉的,将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奏疏收了起来,将更多时间留给朱标。

  果不其然,在处理了几个要紧事务之后,朱标宣布让位给太子朱雄英。

  群臣再次劝阻,朱雄英也跪地叩首回拒。

  本来这里应该拉扯一会儿的,最后朱标生气训斥,大家才不得不同意。

  但很显然朱标的身体不支持这么做,所以大家只是象征性的劝阻一下,就完成了这个流程。

  三辞三让结束。

  皇位更替成为定局,接下来就是确定黄道吉日,筹备登基大典等等。

  朱雄英也要为自己思考一个喜欢的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