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67章 江南重税

小说: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作者:见月明 更新时间:2024-12-08 04:46:35 源网站:2k小说网
  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总是那么出人意料。

  正如毛骧,他怎么都想不到,自己为了求生的行为,反倒加速了他的死亡。

  就在那天下午,朱元璋给他下了一道密旨,将锦衣卫精锐抽调入京。

  准备对李善长及其党羽进行抓捕。

  为了防止走漏风声,必须秘密行动。

  毛骧没有任何怀疑,反而非常的兴奋。

  查出李善长谋反一事,总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来了吧?

  这样皇帝就不会放弃自己了。

  而亲手拿下李善长这个文官第一人,肯定能震慑住那些不识趣的大臣。

  一想到这里,他就有些兴奋和迫不及待。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他们准备抓捕李善长的前夜,禁军突袭了锦衣卫衙门。

  毛骧当场被乱箭**,还有数十人被杀,其余一百余人被抓。

  毛骧直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被放弃的会是自己。

  难道不应该是李善长吗?

  但他永远都不会知道答案了。

  朝廷的动作实在太突然,手段太激烈,就连最恨毛骧的文官,一时间都失了声。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之前百官弹劾了那么多次都没用,皇帝为何突然就对毛骧**动手了?

  事前没有任何征兆。

  不搞清楚缘由,他们心中也难以安稳。

  很快他们就得知了‘真相’。

  早朝,朱元璋拿出了高达四尺的一摞纸,全部都是毛骧的罪状。

  “毛骧得知咱在调查他的罪证,就狗急跳墙。”

  “未经咱的允许,将锦衣卫精锐秘密抽调入京,准备对咱不利。”

  “……锦衣卫中不乏忠勇之士,将此事密奏与咱。”

  “于是咱就假装不知道,给他来了个关门打狗。”

  ……

  “看了这些罪证,咱才知道,他竟然借着咱的名义,做下如此多人神共愤之事。”

  “实在该杀……”

  朱元璋一番愤怒的发言,道出了毛骧被杀的缘由。

  大家自然不信什么狗急跳墙之说。

  但也都有了猜测,肯定是兔死狗烹,拿毛骧当替罪羊。

  不过那又如何?

  毛骧死了,他的党羽也大多被抓。

  这就足够了。

  不,这简直就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喜事。

  于是,群臣一起赞颂:“陛下圣明。”

  此消息传出,天下人无不拍手称快。

  当街燃放烟花爆竹者不在少数。

  去祭祀长辈的人也忽然变多,不知道的还以为清明节到了。

  之后朱元璋对锦衣卫进行了清理,又有四百余人被抓。

  被查抄出来的财物加起来有一千余车。

  其中光铜钱就有数百车,金银珠宝、古玩字画不知凡几。

  查抄出来的土地,多达数千顷。

  以至于民间出现了一个顺口溜:毛骧跌倒,朝廷吃饱。

  朱雄英特意跑出来,去看被查抄出来的财物,眼珠子都绿了。

  “这毛骧,真真是可恶至极,竟然比我还有钱。”

  陈景恪很是无语,没看出来,你小子还是财迷啊。

  不过这倒是一件好事,想来他应该对海外的财富很感兴趣。

  说起来,不知道去调查岛国金银矿的人到哪了,这都两年多了,还没消息传回来。

  难怪都说,海洋强国不是造几艘船,招募一些水师就能成就的。

  别的不说,就这海图、洋流、季风等等,没有几代人也休**清楚。

  大明离岛国才多远,还有他提供的方位图,这都两年了还没信儿。

  更远的国家,还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呢。

  朱雄英看着前来接收财物的户部官吏,目光里充满了不舍:

  “哎,这么多宝物,入了户部仓库多可惜啊,应该放在内帑才对啊。”

  陈景恪失笑道:“谁说可惜,卖掉换成钱粮,还可以赏赐给臣子……”

  “放在内帑才没用,除了看还是看。”

  见朱雄英依然一副心疼的模样,他就笑道:

  “真想要?以你的身份,截留一部分放进内帑,没人会说什么的。”

  朱雄英有些意动,但还是摇了摇头道:“算了,国家自有法度。”

  “况且你说的也对,放在内帑除了好看也没什么用,还是放在国库好。”

  陈景恪心下很是满意,虽然有点财迷,但还是知道轻重的。

  “走吧,徐老大估计快到了,咱们要是去晚了,他又该抱怨了。”

  两人来到城南一处十里亭,等了两刻钟左右,徐允恭带着人马出现。

  见到朱雄英和陈景恪亲自来迎接,他非常激动,眼眶都湿润了。

  朱雄英嘲笑道:“哈哈,没看出来伱老徐还这么多愁善感。”

  陈景恪无奈摇头,朱雄英太年轻了,还无法体会到离别之情。

  一直等在旁边的杜同礼,直到这时才上前行礼道:

  “陈伴读。”

  陈景恪看着他,笑道:“杜兄,许久不见。见到你春风得意,我也很高兴啊。”

  杜同礼感激的道:“皆蒙陈伴读照顾,某方有今日。”

  他确实感激陈景恪,尤其是这次毛骧**被抓,锦衣卫被从上到下清理了一遍。

  更是让他战战兢兢。

  这次整顿是系统性的,不管是不是毛骧**,都在被清算的行列。

  身处锦衣卫这样的机构,很难保持手脚干净。

  如果当初没有脱离锦衣卫身份,这次大概率也难逃一死。

  哪像现在,在稽查司可谓是风光无限。

  手中的权力一点都不小,走到哪别人都是笑脸相对。

  两相对比,让他更加感激陈景恪。

  深感这条大腿是抱对了。

  而且消息比较灵通的他,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陛下将八公主许配给了陈景恪。

  如果真是如此,那就是妥妥的驸马爷。

  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啊。

  所以,这条大腿一定要抱牢了。

  陈景恪虽然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但多少也能猜到一些。

  只能在心中默默的为杜同礼哀悼了三秒钟。

  希望宝钞稽查司,变成税务稽查司的时候,你还能这么想。

  朱雄英多会来事儿,早知道杜同礼是陈景恪的人,很是给面子的过来鼓励了几句。

  把老杜兴奋的骨头都轻了好几斤。

  这可是太孙啊,竟然也知道咱老杜。

  祖坟冒青烟啊。

  花花轿子众人抬,徐允恭也说道:“杜员外郎乃稽查司虎将也。”

  “精通探查之术,又通算学。若没有他,我可能还要半年才能回来。”

  杜同礼连忙谦虚的道:“徐郎中过奖了,都是您领导的好。”

  陈景恪从这话里听出了端倪,问道:“很难查吗?”

  徐允恭点头道:“没有几个人愿意将自己的财富暴露在外,更不愿意暴露在朝廷眼皮子底下。”

  “还好我们调查地方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估算宝钞发行量,没有引起太大的抵触。”

  “若是为了收税,我们几个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好说。”

  “即便如此,那些大户也藏的一个比一个严,想获得准确数字太难了。”

  朱雄英叹道:“辛苦你们了,我会向皇爷爷为你们请功的。”

  徐允恭感激的道:“我代兄弟们谢过太孙了。”

  徐允恭这次离京,是为了巡视地方。

  一检查新钞发行情况,二完善稽查司建设,三就是配合当地稽查司,调查地方经济情况。

  他几乎是一个府一个府的在跑,除了云贵这些偏远的地方,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大明。

  “最难查的还是江南,这里宗族观念太重了,我们时刻处在他们的监视之下。”

  “也正是因此,才将这里放在了最后。”

  “本来我还想着,要在这里耗上几个月。”

  “哪知道官吏涨俸之后,变得一个比一个积极。”

  陈景恪笑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看来涨俸还是很有用的吗。”

  徐允恭摇摇头道:“和你想的有些出入,他们这么积极,倒不是为了报答朝廷的涨俸之恩。”

  “而是怕朝廷不了解当地情况,滥发宝钞,导致他们手里的宝钞贬值。”

  陈景恪顿时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竟然还能这样。

  想想也是,以前一个月才几贯钱的俸禄,随便伸伸手就捞回来了。

  现在是十几贯几十贯,一年下来就是几百贯。

  意义就不一样了啊。

  为了不让自己的俸禄贬值,他们必须和朝廷合作。

  就算不方便得罪那些大户,也最多是不闻不问,不会制造困难。

  有了地方官吏的配合,事情自然就变的简单多了。

  徐允恭继续说道:“以前我只知道北方困苦,南方才是朝廷的赋税重地,但对这方面认识并不是很清晰。”

  “这一次亲自调查过才明白,南北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陈景恪点点头,叹道:“所以朝廷才会冒着天大的风险,让黄河重回故道。”

  “有了黄河提供的水源,再将淮水水系梳理好,北方才能自给自足。”

  “到时候江南八府的税也能降下来了。”

  听到他提起江南八府的税,众人的表情都有些不自然。

  朝廷规定,大明的私有土地是亩税是四升,但江南八府的税是八升。

  至于原因,朱元璋说当年这里的人支持张士诚,所以要对他们进行惩罚。

  一开始陈景恪也以为是这样,和朱元璋接触多了才知道并非如此。

  所谓惩罚,不过是朱元璋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真正的原因是,北方太穷了,只能加大对南方的压榨。

  可是又不能明着说,否则百姓肯定不愿意。

  只能借口,你们当年支持张士诚,这是对你们的惩罚。

  虽然这个理由依然扯淡,但也能勉强说的过去。

  若黄河改道真的能让北方恢复生机,下一步就是找个机会,将八府的税降下来。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计划,只有三两个人知道。

  回到城内,三人约好明日再聚,就暂时分别。

  徐允恭要带着人去汇报工作,而陈景恪和朱雄英则要继续去学习处理政务。

  来到李善长办公的地方,发现他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

  见到朱雄英到来,似乎才松了半口气。

  陈景恪和朱雄英自然知道是为什么,心下暗笑,面上却不动声色。

  毛骧**被清算,和李善长并无关系,他也没有太深的感触。

  以他今日近日的地位,颇有种坐看风云变幻的意境。

  然而很快他就淡定不起来了。

  他的外甥丁斌失踪了,同时失踪的还有一个家奴。

  一开始他还没多想,只以为丁斌是出了什么事,连忙派人去寻找。

  直到李存义着急的找上门,说那个家奴是胡惟庸家的,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将李存义骂了个狗头淋血。

  这种危险的人,不灭口就算了,竟然还包庇?

  你脑子进水了?

  然而骂人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将人找到。

  两人到底去哪了?

  或者说,是谁将他们抓走了?

  他们猜到或许是皇帝,可又没胆子去问。

  李善长在忧虑之下,竟然病了。

  不过也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两好两坏四个消息。

  好消息是丁斌的下落打听到了。

  坏消息是被,他被锦衣卫抓走了。

  第二个好消息是,他被毛骧折磨死了。

  坏消息是,不知道有没有招供。

  这些消息是毛骧的一个手下,为了戴罪立功主动招认的。

  同时交代了很多罪行,丁斌和那个家奴的消息只是其中之一。

  他们被毛骧给秘密掳走,经受不住严刑拷打死了。

  尸体也被沉了河。

  至于别的,那个手下因为级别太低,并不知情。

  对于李善长来说,堪称坐过山车。

  他对诏狱的手段相当了解,对自己的外甥更了解。

  根本就不信丁斌能熬得过诏狱酷刑。

  所以,他肯定是招了。

  但具体招了什么,又招了多少?

  毛骧有没有将口供上报给皇帝?

  李善长自己判断,十有八九是没来得及。

  否则以皇帝的性格,不可能没有任何动静。

  这时,他又想起了皇帝在朝堂上说的话:

  毛骧未经允许,擅自抽调锦衣卫精锐进京,图谋不轨。

  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皇帝找的借口。

  此事李善长突然生出一个想法,有没有一种可能,毛骧确实是私下抽调精锐进京的。

  其目的是为了抓捕自己,搞一个大案子出来。

  怕走漏风声,又或者是他想给皇帝一个惊喜,并没有将此事上报。

  然后皇帝误会了,以为他图谋不轨,就将他给围杀了?

  越想他就越觉得可能性很大。

  想到这里,他恨不得扬天大笑。

  杀的好啊。

  然后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到底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情?

  口供会不会落到皇帝手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