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薇薇是陈远推荐,并不是因为孙薇薇能力强,直接被李桂珍选中,所以陈远还是要在表面多做一些功课,让李桂珍认为孙薇薇确实是个好同志。

  第一印象好,接下来的工作也会更加顺利。

  果然看到孙薇薇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李桂珍也是眼前一亮。

  孙薇薇点点头。

  “以前读过书,虽说没上过几年学,但是也认识一些字。”

  “后来远哥经常在家里教我,我也学了一些。”

  孙薇薇很认真,跟着陈远在农村的时候,她就爱学习,读书,算术。

  虽然学的没有陈远快,但是也不至于拖后腿。

  李桂珍点头夸赞道。

  “这村里认识字的没几个,会算数的更少,还都出在你们家了,真厉害!“

  李桂珍是真心。

  毕竟农村人想法简单,有时候他们觉得吃饱穿暖,就已经是毕生最高的追求。

  对学习文化,这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无法顾及。

  可是陈远不仅学习认字,还带着妻子。

  可见一家子都是爱进步的同志。

  “李主任,我脑子没那么聪明,我想着把您说的话都记下来,以后我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孙薇薇态度好,也让李桂珍心里面很认可。

  李桂珍手把手的教,孙薇薇如何计表格,如何查阅各村妇女的资料。

  陈远则是被叫到了赵青健的办公室。

  赵青健回来了,带来了一沓资料,和一叠学习文件。

  赵青健抓了抓头,上面对于知青下乡的事很重视。

  一批一批的知青就要踏上下乡的列车,可是前些日子,他动员各村村长和大队长的事情,并没有特别顺利。

  这让赵青健很发愁,各村都有抵制情绪。

  这对于知青下乡工作的开展,会造成困难。

  恰好赵青健听张松青说,陈远反倒是很期待知青下乡。

  赵青健很好奇,也想问问陈远在这方面的看法。

  “赵书记,你找我?”

  陈远推开赵青健办公室的门,给赵青健笑了笑,赵青建对陈远招了招手。

  “过来,小陈同志做这。”

  看着桌上密密麻麻的资料,陈远大概知道赵青健要和他商量什么。

  “这是上面给咱们公社分配的知青名单,一会儿我还要下发到各个村,你对这件事有没有想法?”

  “赵书记,我没什么想法,您安排来的人我一定好好照顾,让他们在农村接受再教育的同时,也让他们为农村的建设发光发热,这是一件互利互惠的好事,我支持。”

  陈远没有让赵青健失望。

  陈远总是这样通情达理。

  他总能站在组织这一头。

  赵青健和陈远沟通,少了许多麻烦。

  同样他也意识到陈远的**觉悟不一般。

  陈远农村出身,家境这么复杂,还能培养出这样高尚的品格,确实不易。

  赵青健还是很看重陈远。

  “赵书记,我想其他村村长也是这么想的,可能大家一开始还不太能接受,对上面的安排有些不太能理解。”

  “但是之后大家一定会理解,赵书记我们村里已经修建好了学校,其实我也有一件事想和您商量。”

  “我想在我们村建学校,先从小学建起,现在我们村里的娃娃们太多了,也都大了,是该上学的年纪了。”

  陈家村附近几个村都没有学校。

  修建学校的事儿,其实赵青健之前也有想法,只是大队生产任务重。

  修建学校,学习文化的事,自然搁置在了后面。

  可陈远有这样的心,赵青健觉得是好的,而且陈远已经把学校盖起来了。

  ”你们学校都盖好了?”

  陈远点头。

  “虽然没提前和您打汇报,但是盖学校的事儿用的是村委的基金,之前剩下的不多,再加上我分家之后,家里面有一些积蓄,用在了这上面,盖学校的事儿就不用公社操心了。”

  陈远虽然这么说,但是赵青健大概也知道陈远的钱是从哪来的。

  但陈远能用在盖学校上,赵青健自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做不知道。

  更何况他那个侄儿胡大包在外面搞些什么明堂,赵青建也是有所耳闻。

  “既然盖学校,公社就应该批款,虽然说你们盖好学校了,但是补贴也要到位。”

  “你们既然都准备好了,那陈家村的学校也可以顺利开班,只是老师的事情你们想好了?”

  “镇上学校的老师本来就紧缺,发配到陈家村的话,老师们不一定愿意去。”

  毕竟镇上距离陈家村还有一定距离。

  要么老师们来来回回跑。

  要么就得在陈家村住着。

  大部分老师都不太乐意。

  陈远点头。

  “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村肯定不具备教学的条件,但是我想能不能申请一位老师,先来带班,随后等这批有文化的知青到了,可不可以让这些知青们代替学校的老师?在学校进行教学?”

  赵青健眼睛一亮。

  他倒没有想过,用知青当老师。

  “不过用知青当老师的话,那工分儿该怎么计算?”

  “既然是在我们陈家村当老师,我们陈家村给愿意当老师的知青们计算工分,也是应该,这点事儿我们自己解决。”

  陈远好像把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

  赵青健顺着陈远的路,一步步往下走。

  他突然感觉,陈远好像早就知道,知青要来,可是知青下乡的事儿也是最近才有风声。

  陈远从哪儿听到的?

  是从胡大包那儿?

  还是从张松青那里?

  不管咋说,陈远能通过知青下乡的事情,想到接下来该怎么办,陈远确实聪明。

  “这倒没什么问题,不过选拔老师也要考试,这点你知道吧?”

  做老师可比下地干活轻松多了,大部分知青一定愿意去当老师。

  毕竟当老师还有荣誉感,也对未来能不能早点儿返乡回城有帮助。

  赵青健猜测,分配到陈家村的知青,应该都会去竞聘老师。

  说不定旁边的大安村和其他几个村,也有这样的想法。

  “公平竞争,不管是哪个村儿,或者镇上愿意去乡村教学的老师都可以参与这场考试,选拔重点是选出好老师,教授村里的娃娃,让他们学知识,学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