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带着殊荣离开了京师,他走的那一日太子、宋王以弟子的身份送老师回乡,这种待遇是前所未有的。除此之外,朱慎锥的褒奖和封赏也公之于众,皇帝这样厚待孙承宗,让所有人看得眼红。但大家心里也明白,满朝文武中也就孙承宗当得起这样的殊荣,这位老臣能有此结局,此生无憾。
孙承宗在离开之前完成了承诺,由于他突然旗帜鲜明赞同皇帝对内阁的调整,为此改革摇旗呐喊,使得东林党和朝堂的中间派们改变了态度,跟着一起支持对内阁的制度改革。
这样的变化,让朱慎锥最终顺利推动了王晋武入阁一事,而那些反对的声音也逐渐消停了下去。很快王晋武正式被任命为内阁阁老,虽然他在内阁的排位不高,现有内阁五人中王晋武是替代刘宇亮入阁的,刘宇亮在内阁原本排在第三位,王晋武入阁后其排位后延,排到了第四位,在孔贞运之前。
虽说王晋武在内阁的排位并不算高,可他的身份却是不同。作为军方的代表入阁,代表着大明**格局的大变,而王晋武入阁之后,不仅在内阁有了军方的话语权,还使得大明文贵武**的**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王晋武入阁后第三日,孙承宗就告老还乡了,孙承宗走后,教习堂的总师傅自然出现了空缺,正当大家以为朱慎锥皇帝会在朝中大臣中再选任一人,或在教习堂的其他师傅中挑选一人接替孙承宗的时候,朱慎锥反而下旨招在家丁忧的前河南巡按高名衡入京,让他来担任教习堂总师傅。
之所以选中高名衡,一是孙承宗临走时的推荐,二来高名衡这人官职虽说不高,但名气不小。
高名衡是万历二十五年生人,崇祯四年中进士,后担任过县令、御史、河南巡按等职。高名衡文武双全,为官时弹劾**,严肃政纪,忠于职守,在民间有“高青天”之称。更在崇祯十年时上疏,提出了朝廷应该选贤任能,不必循资论俸,大力整顿吏治,亟严逗怯之诛的建议,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赏和认可。
可惜高名衡虽然有才,崇祯皇帝也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可,但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按照高名衡的上疏去做,朝政问题丝毫没有改变。高名衡一腔报国热血和才能无处施展,在河南担任巡按时正是各流寇义军祸乱中原的时候,高名衡以文官之身领军,亲临前线和流寇多次作战,守住了开封城,为之后明军围剿流寇最终获胜创造了机会,可以说中原大战李自成等人覆灭高名衡功不可没,战后就连卢象升等人也对高名衡极为佩服。
按理说,这样的能臣是应该大用的。可高名衡对于朱慎锥入京最终取代崇祯皇帝之事态度不同,在他看来朱慎锥以这种方法“窃取”大位是不符合制度的,也是有极大污点的。
但高名衡这人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所反对的不是人而是制度的问题,而他心中对朱慎锥反而有着佩服。崇祯皇帝在位十几年,内忧外患始终无法解决,而朱慎锥入京当了监国后没多久情况就发生了改变,这点足以看出朱慎锥的能力之强,仅此来看,朱慎锥当皇帝比崇祯当皇帝更有利大明也有利这个天下。
随着中原之战的结束,高名衡对朝廷的态度也有改善,**倾向也逐步向朱慎锥这边靠拢。正当之后论功行赏,以高名衡的功劳肯定能升官的时候,高名衡的父亲去世了,向来讲究孝道的高名衡上书丁忧,就此回了家乡守制,从而暂时消失在了官场之中。
孙承宗并没和高名衡共过事,要知道高名衡中进士时已是崇祯四年,而这个时候孙承宗早已在家乡养老了。但孙承宗却认识高名衡的堂兄高明寔,知道高名衡的为人和能力。而且他对高名衡也有过了解,高名衡虽是文人出身,却不是那种夸夸其谈之辈,行事风格极为注重实际,对**、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颇有独到见解。
教习堂总师傅一职极为重要,普通人无法胜任,而且朱慎锥是绝对不可能让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等官员来担任这个职务的。孙承宗对此一清二楚,这才向皇帝推荐了不属于任何**的高名衡,朱慎锥在仔细了解过高名衡的情况后觉得此人的确合适,再加上高名衡守制丁忧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直接一道旨意发往山东忻州,让高名衡进京。
高名衡担任教习堂总师傅是目前最好的选择,而且他这个总师傅和孙承宗不一样,孙承宗这个总师傅名副其实,但高名衡这个总师傅虽有名义,可实际上却地位有所不如。
主要原因是军校的成立和太子、宋王的逐渐年长。
军校的建立是朱慎锥早就在准备着的了,而且按照他所制定的制度,自从永明朝起皇族子弟等到一定年龄必须入军校进学,军校毕业后还会直接担任实际军职,然后在军中历练。
不仅是皇族子弟,就连勋贵子弟包括有能力考入军校的平民子弟也是一样。未来军校会是大明培养军队人才的主要机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世袭的军户制,军中将领大部分是从勋贵子弟或者军户子弟中进行挑选,这样的话一代不如一代,使得大明军队日渐萧条,最终失去战斗力。
这同样也是军制改革的一环,更是培养皇族子弟和勋贵子弟重要的方式。未来混吃等死,一辈子荣华富贵的情况一去不复返,无论是皇族子弟或者勋贵子弟想要继承爵位必须进行各种考核,在军校的成绩和服役的军事能力就是其一。
当然了,如果想走文途也是可以的,对勋贵子弟的科举只要你有能力一样能走,但相比从军队入手就难得多了。此外这也是培养大批合格军官,增强并提升大明军队实力的手段,随着军校的建立更给许多人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和难得的机会。
军校的筹备已经完成,再过些日子,等到六月就会正式开学。
开学后,太子会以第一批免试入校生进入军校学习,宋王因为年龄的缘故会继续在教习堂学习,等到两年后和太子一样进入军校,毕业考核通过授予军衔,然后再入军中服役锻炼。
从这点来看,高名衡这个教习堂的总师傅等履职后只是教授宋王学业,而非太子,而且等宋王入军校学习后,他这个总师傅就暂时没有什么事了。因为朱慎锥的子嗣并不多,除了太子和宋王之外,贤妃、惠妃和淑妃虽已有身孕,可算时间要产子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呢,而且就算生下来也只是娃娃,等到小皇子开蒙时,这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所以高名衡这个总师傅更多的只是名义,但教习堂却依旧需要存在,而且朱慎锥对孙承宗所推荐的高名衡颇为看中,觉得这人是一个人才,先把他用这种方式弄到自己身边,近距离考察一番,如的确可用,找机会再给他一个实际的官职,也算是为国举才了。
在太子进入军校学习之前还有一件大事要办,这就是太子的婚事。
这件事早在去年的时候朱慎锥和皇后徐静秋就在着手安排了,眼下已做的差不多了。
根据多方选择,权衡利弊,最终朱慎锥和徐静秋商议后选中了当年永平侯谢成的孙子谢华后人之女为太子妃,这个谢氏女名为素云,芳华十五,容貌姣好,端庄谦和,秀外慧中,不仅有着一手好女红,还知书达理,是极好的人选。
虽然永平侯早就在朱元璋时期就被除爵了,第一代永平侯谢成也因为卷入当年的蓝玉案被杀。但朱慎锥却依旧选择了他的后人,一来是因为两家的渊源,要知道朱慎锥是晋王系一脉,而第一代晋王朱棡的王妃就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也就是说晋王后人和永平侯一脉是有着姻亲的。
至于其二,当年的蓝玉案牵涉过广,所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永平侯就是不小心被卷入此案被杀,其爵位也被夺爵。谢成的后人只留下了两脉,也远离京师去了贵州生活,从而一直留在了贵州那边,世代为军户。
两百多年下来,谢家在贵州花开叶散,分部在贵州中西部地区,已成为了一个大家族,谢素云的父亲就是当地卫所的指挥使,而且云贵这个地方地方势力极其强大,时有反叛和对抗中央的情况发生。
万历三大征中,播州之役就发生在贵州,土司杨应龙的反叛导致大明耗费了极大力气才解决,而此役也消耗了大明不少国力,更损失了不少精锐军队,这也是之后努尔哈赤趁虚而入在辽东发动反叛的底气所在。
随着大明内部流寇的平定,西北、中原地区已平定了下来,江南方面因为之前的江南案缘故,朝廷也逐步在江南政令畅通,渐渐掌控了江南地区。但在西南,一些问题依旧存在,其中就有当地土族、苗族等情况,大明要稳定西南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但现在朝廷暂时腾不出手来做这些事,也没能力做,所以通过联姻拉拢西南地方的力量为朝廷所用,稳定当地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各方面的考虑,最终朱慎锥和皇后徐静秋商议后就选中谢素云为太子妃,从而表明皇室的态度,安抚地方,进一步拉拢勋贵,同时也是对之前永平侯往事的一种弥补。
孙承宗在离开之前完成了承诺,由于他突然旗帜鲜明赞同皇帝对内阁的调整,为此改革摇旗呐喊,使得东林党和朝堂的中间派们改变了态度,跟着一起支持对内阁的制度改革。
这样的变化,让朱慎锥最终顺利推动了王晋武入阁一事,而那些反对的声音也逐渐消停了下去。很快王晋武正式被任命为内阁阁老,虽然他在内阁的排位不高,现有内阁五人中王晋武是替代刘宇亮入阁的,刘宇亮在内阁原本排在第三位,王晋武入阁后其排位后延,排到了第四位,在孔贞运之前。
虽说王晋武在内阁的排位并不算高,可他的身份却是不同。作为军方的代表入阁,代表着大明**格局的大变,而王晋武入阁之后,不仅在内阁有了军方的话语权,还使得大明文贵武**的**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王晋武入阁后第三日,孙承宗就告老还乡了,孙承宗走后,教习堂的总师傅自然出现了空缺,正当大家以为朱慎锥皇帝会在朝中大臣中再选任一人,或在教习堂的其他师傅中挑选一人接替孙承宗的时候,朱慎锥反而下旨招在家丁忧的前河南巡按高名衡入京,让他来担任教习堂总师傅。
之所以选中高名衡,一是孙承宗临走时的推荐,二来高名衡这人官职虽说不高,但名气不小。
高名衡是万历二十五年生人,崇祯四年中进士,后担任过县令、御史、河南巡按等职。高名衡文武双全,为官时弹劾**,严肃政纪,忠于职守,在民间有“高青天”之称。更在崇祯十年时上疏,提出了朝廷应该选贤任能,不必循资论俸,大力整顿吏治,亟严逗怯之诛的建议,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赏和认可。
可惜高名衡虽然有才,崇祯皇帝也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可,但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按照高名衡的上疏去做,朝政问题丝毫没有改变。高名衡一腔报国热血和才能无处施展,在河南担任巡按时正是各流寇义军祸乱中原的时候,高名衡以文官之身领军,亲临前线和流寇多次作战,守住了开封城,为之后明军围剿流寇最终获胜创造了机会,可以说中原大战李自成等人覆灭高名衡功不可没,战后就连卢象升等人也对高名衡极为佩服。
按理说,这样的能臣是应该大用的。可高名衡对于朱慎锥入京最终取代崇祯皇帝之事态度不同,在他看来朱慎锥以这种方法“窃取”大位是不符合制度的,也是有极大污点的。
但高名衡这人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所反对的不是人而是制度的问题,而他心中对朱慎锥反而有着佩服。崇祯皇帝在位十几年,内忧外患始终无法解决,而朱慎锥入京当了监国后没多久情况就发生了改变,这点足以看出朱慎锥的能力之强,仅此来看,朱慎锥当皇帝比崇祯当皇帝更有利大明也有利这个天下。
随着中原之战的结束,高名衡对朝廷的态度也有改善,**倾向也逐步向朱慎锥这边靠拢。正当之后论功行赏,以高名衡的功劳肯定能升官的时候,高名衡的父亲去世了,向来讲究孝道的高名衡上书丁忧,就此回了家乡守制,从而暂时消失在了官场之中。
孙承宗并没和高名衡共过事,要知道高名衡中进士时已是崇祯四年,而这个时候孙承宗早已在家乡养老了。但孙承宗却认识高名衡的堂兄高明寔,知道高名衡的为人和能力。而且他对高名衡也有过了解,高名衡虽是文人出身,却不是那种夸夸其谈之辈,行事风格极为注重实际,对**、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颇有独到见解。
教习堂总师傅一职极为重要,普通人无法胜任,而且朱慎锥是绝对不可能让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等官员来担任这个职务的。孙承宗对此一清二楚,这才向皇帝推荐了不属于任何**的高名衡,朱慎锥在仔细了解过高名衡的情况后觉得此人的确合适,再加上高名衡守制丁忧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直接一道旨意发往山东忻州,让高名衡进京。
高名衡担任教习堂总师傅是目前最好的选择,而且他这个总师傅和孙承宗不一样,孙承宗这个总师傅名副其实,但高名衡这个总师傅虽有名义,可实际上却地位有所不如。
主要原因是军校的成立和太子、宋王的逐渐年长。
军校的建立是朱慎锥早就在准备着的了,而且按照他所制定的制度,自从永明朝起皇族子弟等到一定年龄必须入军校进学,军校毕业后还会直接担任实际军职,然后在军中历练。
不仅是皇族子弟,就连勋贵子弟包括有能力考入军校的平民子弟也是一样。未来军校会是大明培养军队人才的主要机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世袭的军户制,军中将领大部分是从勋贵子弟或者军户子弟中进行挑选,这样的话一代不如一代,使得大明军队日渐萧条,最终失去战斗力。
这同样也是军制改革的一环,更是培养皇族子弟和勋贵子弟重要的方式。未来混吃等死,一辈子荣华富贵的情况一去不复返,无论是皇族子弟或者勋贵子弟想要继承爵位必须进行各种考核,在军校的成绩和服役的军事能力就是其一。
当然了,如果想走文途也是可以的,对勋贵子弟的科举只要你有能力一样能走,但相比从军队入手就难得多了。此外这也是培养大批合格军官,增强并提升大明军队实力的手段,随着军校的建立更给许多人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和难得的机会。
军校的筹备已经完成,再过些日子,等到六月就会正式开学。
开学后,太子会以第一批免试入校生进入军校学习,宋王因为年龄的缘故会继续在教习堂学习,等到两年后和太子一样进入军校,毕业考核通过授予军衔,然后再入军中服役锻炼。
从这点来看,高名衡这个教习堂的总师傅等履职后只是教授宋王学业,而非太子,而且等宋王入军校学习后,他这个总师傅就暂时没有什么事了。因为朱慎锥的子嗣并不多,除了太子和宋王之外,贤妃、惠妃和淑妃虽已有身孕,可算时间要产子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呢,而且就算生下来也只是娃娃,等到小皇子开蒙时,这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所以高名衡这个总师傅更多的只是名义,但教习堂却依旧需要存在,而且朱慎锥对孙承宗所推荐的高名衡颇为看中,觉得这人是一个人才,先把他用这种方式弄到自己身边,近距离考察一番,如的确可用,找机会再给他一个实际的官职,也算是为国举才了。
在太子进入军校学习之前还有一件大事要办,这就是太子的婚事。
这件事早在去年的时候朱慎锥和皇后徐静秋就在着手安排了,眼下已做的差不多了。
根据多方选择,权衡利弊,最终朱慎锥和徐静秋商议后选中了当年永平侯谢成的孙子谢华后人之女为太子妃,这个谢氏女名为素云,芳华十五,容貌姣好,端庄谦和,秀外慧中,不仅有着一手好女红,还知书达理,是极好的人选。
虽然永平侯早就在朱元璋时期就被除爵了,第一代永平侯谢成也因为卷入当年的蓝玉案被杀。但朱慎锥却依旧选择了他的后人,一来是因为两家的渊源,要知道朱慎锥是晋王系一脉,而第一代晋王朱棡的王妃就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也就是说晋王后人和永平侯一脉是有着姻亲的。
至于其二,当年的蓝玉案牵涉过广,所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永平侯就是不小心被卷入此案被杀,其爵位也被夺爵。谢成的后人只留下了两脉,也远离京师去了贵州生活,从而一直留在了贵州那边,世代为军户。
两百多年下来,谢家在贵州花开叶散,分部在贵州中西部地区,已成为了一个大家族,谢素云的父亲就是当地卫所的指挥使,而且云贵这个地方地方势力极其强大,时有反叛和对抗中央的情况发生。
万历三大征中,播州之役就发生在贵州,土司杨应龙的反叛导致大明耗费了极大力气才解决,而此役也消耗了大明不少国力,更损失了不少精锐军队,这也是之后努尔哈赤趁虚而入在辽东发动反叛的底气所在。
随着大明内部流寇的平定,西北、中原地区已平定了下来,江南方面因为之前的江南案缘故,朝廷也逐步在江南政令畅通,渐渐掌控了江南地区。但在西南,一些问题依旧存在,其中就有当地土族、苗族等情况,大明要稳定西南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但现在朝廷暂时腾不出手来做这些事,也没能力做,所以通过联姻拉拢西南地方的力量为朝廷所用,稳定当地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各方面的考虑,最终朱慎锥和皇后徐静秋商议后就选中谢素云为太子妃,从而表明皇室的态度,安抚地方,进一步拉拢勋贵,同时也是对之前永平侯往事的一种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