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很快就被从翰林院带进了宫中,当他来到乾清宫的时候皇帝朱慎锥和礼部尚书钱谦益已等着他了。
王夫之还是第一次单独面圣,之前他也见过皇帝,可那是在殿试的时候和其他进士一起,而像今天这样的场合还是头一回。
年轻的王夫之身材中等,面貌清瘦,双目炯炯有神,眉目中带着侠气。他迈步进了偏殿,见到皇帝和钱谦益上前行礼,口称翰林院编修王夫之见过陛下。
“你就是王夫之?”
“回陛下,臣就是王夫之。”王夫之不亢不卑回答道。
看着此人,朱慎锥很快就把印象中的科考的学子和面前这个年轻官员结合了起来,微笑着点点头,随后让他起身赐座说话。
谢过皇帝,王夫之大大方方地坐了下来,他的举止有度,而且没有普通低级官员见皇帝时表现的诚惶诚恐,这让朱慎锥对王夫之很是满意,至少在气度上他作为正使是合格的。
外交使者代表的是大明尊严和脸面,尤其是正使更为要紧。如果一个窝窝囊囊,或者看起来贼眉鼠眼甚至唯唯诺诺的官员来担任这个职务,那么去欧罗巴丢的是大明的脸,也是他朱慎锥的脸。
其他的暂且不说,仅仅王夫之的姿态是合格了。
“钱先生今天来见朕,说起关于我大明出使欧罗巴使团一事。听钱先生所言,你是主动请缨担任正使,是否?”
“回陛下的话,正是如此,臣得知我大明要派使团去欧罗巴,礼部正在挑选使臣人选,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选出合适之人。臣听闻此事,自觉得自己或能胜任,就此向钱大人毛遂自荐,钱大人见了臣,同臣商谈一番,确定了臣愿意去欧罗巴出使,这才把臣的名字写上了名单中。”王夫之坦然回答道,短短几句话就把经过说了个明白。
一旁钱谦益面带微笑,他对王夫之这个人选还是很满意的,而且他之前就面试过王夫之了,这个年轻人学问不错,而且也不是死读书的腐儒,此外他文武兼备,行事有理有据,是相当合格的人选。
听着王夫之的回答,朱慎锥对他也颇为满意,但既然是面试总得仔细问清楚。当即朱慎锥问王夫之为什么会想到去当这个使臣,而且是去欧罗巴这么远的地方?按理说他作为翰林院编修完全可以避开这件事,只要在翰林院安安稳稳呆着,未来升官是件很容易的事,何必去冒这样的风险呢?
王夫之在朱慎锥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就表示不然,他对朱慎锥道,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而并非独善其身。眼下国家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作为读书人甚至大明的官员怎能袖手旁观呢?他王夫之投笔从戎去战场或许不行,可为使却没问题,而且作为官员,如果仅仅作为使臣出使他国都做不到,那么一旦国有大变,还能如何保卫这个国家?
现在所谓的天下以前和如今已有大不相同,古时的天下的意思和现在的天下已有本质上的区别。现在的天下不仅仅只是大明,也不仅包括大明周边的辽东、蒙古、藏地和南方几国,随着世界的变革,这个天下已早就和以前不一样了。
“夫世之变,犹如川之流,不息不滞,莫测其端。故君子应时而变,随事而制,此乃智慧之极致,亦为处世之良策。臣虽身在翰林院,对于国事也颇为关注,前不久欧罗巴来使一事,臣虽未亲身经历,可事后也对此做了了解。”
“臣以为,天下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朝廷的眼光更不能局限一地,当以变应变,主动求变。既然欧罗巴可以派使者来我大明,我大明为何不能派使者去欧罗巴?哪怕是西夷之地,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夷也有我等不及之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此作为要不得,我大明为天朝上国,自当有上国的胸怀,包罗万象以求其变,揽外夷之优为己所用,这才是真正的国家正道……。”
“放肆!国家大事岂非你一个区区翰林编修可以议论?陛下问你如何,你就回答如何,胡言乱语说这些做甚?”不等王夫之把话说完,一旁的钱谦益忍不住就开口打断,吹胡子瞪眼喝骂了起来。
“钱先生别生气,这里不是朝堂,朕把他喊来只是随便聊聊,而且这也就我们三人在,年轻人心中有些想法也是正常,谁没有年轻的时候呢?你说呢?”朱慎锥笑着说道。
钱谦益正色道:“陛下对臣子宽厚,这是臣子之幸,但身为臣子自当知慎言慎行之道。尤其是王夫之,一旦身为使臣出使欧罗巴,代表的就是我大明,一切言语更得谨慎才对。”
“哈哈哈,还是你说的有理,朕倒是错怪先生了。”朱慎锥大笑点头,接着对王夫之提点道:“钱先生所言你可听明白?年轻人有一腔热血不是坏事,想为国做事也是好的,但依旧要记得慎言慎行之道,只有这样路才能走的更长,走的更稳,还不谢过钱先生的教诲?”
王夫之连忙起身,深深向钱谦益行礼,口称受教。钱谦益微微点头,抚须含笑,他刚才喝止王夫之倒不是对这个年轻官员不满,而是故意而为,是生怕王夫之太过年轻说话口无择言,在皇帝面前讲错了话。
钱谦益虽有性格上的弱点,但作为一代文宗他对于晚辈的提携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钱谦益很是欣赏王夫之这样的年轻人,或者说在王夫之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具备的优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钱谦益不想王夫之因为失言在皇帝面前留下坏印象,所以这才出言打断。而朱慎锥的反应也让钱谦益松了口气,看来皇帝并没对王夫之的言论有所不满,反而颇为欣赏,这也让放下了心。
至于王夫之当然也明白这点,所以当朱慎锥让王夫之向钱谦益道谢的时候,王夫之是心甘情愿起身给这位老前辈行礼的。
等王夫之行完礼后坐了回去,朱慎锥又问了他几个问题,包括问他如果担任正使出使欧罗巴去了那边应当怎么做,又如何维护大明的威严地位,更为大明争取利益等等。
早就有所考虑的王夫之说了些自己的想法,仔细聆听着他的回答,朱慎锥对王夫之越发满意了,虽然王夫之所考虑到的这些回答有着不足,而且思索问题的方向也有薄弱,但这并不是王夫之本身能力的缘故,因为他对出使欧罗巴这件事的真正目的所知不多,仅仅只是从现在外面所传的消息推断而来的,在没有彻底明白朱慎锥的目的情况下,仅仅靠推测就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易了。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王夫之都是合适的正使人选,朱慎锥在考察了王夫之之后就决定选他为使团的正使。
等到第二日,王夫之为出使欧罗巴正使的任命就正式下达,王夫之不仅担任了使团的正使,朱慎锥还考虑到他的官职原因特意升了他官,由七品翰林院编修升六品翰林院侍读,再让王夫之入詹事府担任左庶子之职。
另外,再加王夫之为礼部员外郎、奉议大夫。
短短一日时间,王夫之一跃就成了朝廷的中级官员,而且他身上的这几个官职都不一般。礼部的员外郎也就算了,可翰林院侍读和詹事府左庶子这两个官职可不一般,一般来说当到这个官职等于正式进入了内阁阁老预备役。
可真正眼红王夫之的人却不多,相反朝廷中还有不少人私下嘲笑这个愣头青是想升官想疯了的。
在大部分人看来,王夫之这样升官的方式根本就没任何意义,因为接下来他会以外交使团正使的身份出使欧罗巴,而这一去至少两三年的时间,弄不好万里迢迢风险莫测,王夫之死在半路上也不无可能。
如果就这样死了,这些官职又有什么用呢?别说区区五六品的官了,哪怕给他级别再高的官职也是白搭。再加上离开了大明,这些官职等同于摆设,也就王夫之这个**才会这么干呢。
对于这些嘲讽,王夫之却是充耳不闻,领旨后他受命协助礼部着手开始组建使团的事宜。平日里一直在礼部、鸿胪寺这些地方奔波,时常也会去迎宾馆见阿道夫,从他那边请教欧罗巴的诸多事宜。
此外,王夫之其中还几次入宫,他入宫当然是因为皇帝的召见。随着离使团的出发越近,王夫之入宫也就越频繁,至于他在偏殿皇帝和他交代了什么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半个月后,大明出使欧罗巴的使团正式组成,正使王夫之,副使郑鸿逵,其他随从者分别从各部调配,其中有不少低级官吏,还包括锦衣卫和郑鸿逵从山东水师调来的精锐水师部下和一队新军。
除去这些外,内务府那边也派人参与了使团,作为使团的成员一起前往欧罗巴。整个使团有三百五十六人,这个规模实在是不小了,以目前大明的能力根本没有可能把这支使团送往欧罗巴,所以只能通过葡萄牙人帮忙,而葡萄牙人对此极为上心,因为之前麻六甲的战败,葡萄牙现在在远东的力量不断削弱,勉强只能保住澳门和长崎的航线。
为了靠上大明这个靠山,葡萄牙人巴不得帮忙呢,何况这支大明的外交使团抵达欧罗巴第一站肯定是里斯本,葡萄牙人私下也打着小算盘,希望能当大明使团到葡萄牙后,葡萄牙王室也能借这个机会和大明开展正常的外交,如果能够达成合作,有了大明的支持,那么葡萄牙在远东的基本盘就稳了,也不用再担心荷兰继续咄咄逼人,压制自己。
何况使团不仅有大明的使者,还有代表瑞典和波兰的阿道夫子爵在内,鉴于这点葡萄牙人更不会拒绝。为此葡萄牙人准备了七艘盖伦船来承担前往欧罗巴的任务,王夫之的使团会由运河南下,和阿道夫入京时的路线一样向南先到广州,再由广州前往澳门,到了澳门坐葡萄牙人的船前往欧罗巴。
王夫之还是第一次单独面圣,之前他也见过皇帝,可那是在殿试的时候和其他进士一起,而像今天这样的场合还是头一回。
年轻的王夫之身材中等,面貌清瘦,双目炯炯有神,眉目中带着侠气。他迈步进了偏殿,见到皇帝和钱谦益上前行礼,口称翰林院编修王夫之见过陛下。
“你就是王夫之?”
“回陛下,臣就是王夫之。”王夫之不亢不卑回答道。
看着此人,朱慎锥很快就把印象中的科考的学子和面前这个年轻官员结合了起来,微笑着点点头,随后让他起身赐座说话。
谢过皇帝,王夫之大大方方地坐了下来,他的举止有度,而且没有普通低级官员见皇帝时表现的诚惶诚恐,这让朱慎锥对王夫之很是满意,至少在气度上他作为正使是合格的。
外交使者代表的是大明尊严和脸面,尤其是正使更为要紧。如果一个窝窝囊囊,或者看起来贼眉鼠眼甚至唯唯诺诺的官员来担任这个职务,那么去欧罗巴丢的是大明的脸,也是他朱慎锥的脸。
其他的暂且不说,仅仅王夫之的姿态是合格了。
“钱先生今天来见朕,说起关于我大明出使欧罗巴使团一事。听钱先生所言,你是主动请缨担任正使,是否?”
“回陛下的话,正是如此,臣得知我大明要派使团去欧罗巴,礼部正在挑选使臣人选,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选出合适之人。臣听闻此事,自觉得自己或能胜任,就此向钱大人毛遂自荐,钱大人见了臣,同臣商谈一番,确定了臣愿意去欧罗巴出使,这才把臣的名字写上了名单中。”王夫之坦然回答道,短短几句话就把经过说了个明白。
一旁钱谦益面带微笑,他对王夫之这个人选还是很满意的,而且他之前就面试过王夫之了,这个年轻人学问不错,而且也不是死读书的腐儒,此外他文武兼备,行事有理有据,是相当合格的人选。
听着王夫之的回答,朱慎锥对他也颇为满意,但既然是面试总得仔细问清楚。当即朱慎锥问王夫之为什么会想到去当这个使臣,而且是去欧罗巴这么远的地方?按理说他作为翰林院编修完全可以避开这件事,只要在翰林院安安稳稳呆着,未来升官是件很容易的事,何必去冒这样的风险呢?
王夫之在朱慎锥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就表示不然,他对朱慎锥道,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而并非独善其身。眼下国家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作为读书人甚至大明的官员怎能袖手旁观呢?他王夫之投笔从戎去战场或许不行,可为使却没问题,而且作为官员,如果仅仅作为使臣出使他国都做不到,那么一旦国有大变,还能如何保卫这个国家?
现在所谓的天下以前和如今已有大不相同,古时的天下的意思和现在的天下已有本质上的区别。现在的天下不仅仅只是大明,也不仅包括大明周边的辽东、蒙古、藏地和南方几国,随着世界的变革,这个天下已早就和以前不一样了。
“夫世之变,犹如川之流,不息不滞,莫测其端。故君子应时而变,随事而制,此乃智慧之极致,亦为处世之良策。臣虽身在翰林院,对于国事也颇为关注,前不久欧罗巴来使一事,臣虽未亲身经历,可事后也对此做了了解。”
“臣以为,天下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朝廷的眼光更不能局限一地,当以变应变,主动求变。既然欧罗巴可以派使者来我大明,我大明为何不能派使者去欧罗巴?哪怕是西夷之地,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夷也有我等不及之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此作为要不得,我大明为天朝上国,自当有上国的胸怀,包罗万象以求其变,揽外夷之优为己所用,这才是真正的国家正道……。”
“放肆!国家大事岂非你一个区区翰林编修可以议论?陛下问你如何,你就回答如何,胡言乱语说这些做甚?”不等王夫之把话说完,一旁的钱谦益忍不住就开口打断,吹胡子瞪眼喝骂了起来。
“钱先生别生气,这里不是朝堂,朕把他喊来只是随便聊聊,而且这也就我们三人在,年轻人心中有些想法也是正常,谁没有年轻的时候呢?你说呢?”朱慎锥笑着说道。
钱谦益正色道:“陛下对臣子宽厚,这是臣子之幸,但身为臣子自当知慎言慎行之道。尤其是王夫之,一旦身为使臣出使欧罗巴,代表的就是我大明,一切言语更得谨慎才对。”
“哈哈哈,还是你说的有理,朕倒是错怪先生了。”朱慎锥大笑点头,接着对王夫之提点道:“钱先生所言你可听明白?年轻人有一腔热血不是坏事,想为国做事也是好的,但依旧要记得慎言慎行之道,只有这样路才能走的更长,走的更稳,还不谢过钱先生的教诲?”
王夫之连忙起身,深深向钱谦益行礼,口称受教。钱谦益微微点头,抚须含笑,他刚才喝止王夫之倒不是对这个年轻官员不满,而是故意而为,是生怕王夫之太过年轻说话口无择言,在皇帝面前讲错了话。
钱谦益虽有性格上的弱点,但作为一代文宗他对于晚辈的提携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钱谦益很是欣赏王夫之这样的年轻人,或者说在王夫之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具备的优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钱谦益不想王夫之因为失言在皇帝面前留下坏印象,所以这才出言打断。而朱慎锥的反应也让钱谦益松了口气,看来皇帝并没对王夫之的言论有所不满,反而颇为欣赏,这也让放下了心。
至于王夫之当然也明白这点,所以当朱慎锥让王夫之向钱谦益道谢的时候,王夫之是心甘情愿起身给这位老前辈行礼的。
等王夫之行完礼后坐了回去,朱慎锥又问了他几个问题,包括问他如果担任正使出使欧罗巴去了那边应当怎么做,又如何维护大明的威严地位,更为大明争取利益等等。
早就有所考虑的王夫之说了些自己的想法,仔细聆听着他的回答,朱慎锥对王夫之越发满意了,虽然王夫之所考虑到的这些回答有着不足,而且思索问题的方向也有薄弱,但这并不是王夫之本身能力的缘故,因为他对出使欧罗巴这件事的真正目的所知不多,仅仅只是从现在外面所传的消息推断而来的,在没有彻底明白朱慎锥的目的情况下,仅仅靠推测就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易了。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王夫之都是合适的正使人选,朱慎锥在考察了王夫之之后就决定选他为使团的正使。
等到第二日,王夫之为出使欧罗巴正使的任命就正式下达,王夫之不仅担任了使团的正使,朱慎锥还考虑到他的官职原因特意升了他官,由七品翰林院编修升六品翰林院侍读,再让王夫之入詹事府担任左庶子之职。
另外,再加王夫之为礼部员外郎、奉议大夫。
短短一日时间,王夫之一跃就成了朝廷的中级官员,而且他身上的这几个官职都不一般。礼部的员外郎也就算了,可翰林院侍读和詹事府左庶子这两个官职可不一般,一般来说当到这个官职等于正式进入了内阁阁老预备役。
可真正眼红王夫之的人却不多,相反朝廷中还有不少人私下嘲笑这个愣头青是想升官想疯了的。
在大部分人看来,王夫之这样升官的方式根本就没任何意义,因为接下来他会以外交使团正使的身份出使欧罗巴,而这一去至少两三年的时间,弄不好万里迢迢风险莫测,王夫之死在半路上也不无可能。
如果就这样死了,这些官职又有什么用呢?别说区区五六品的官了,哪怕给他级别再高的官职也是白搭。再加上离开了大明,这些官职等同于摆设,也就王夫之这个**才会这么干呢。
对于这些嘲讽,王夫之却是充耳不闻,领旨后他受命协助礼部着手开始组建使团的事宜。平日里一直在礼部、鸿胪寺这些地方奔波,时常也会去迎宾馆见阿道夫,从他那边请教欧罗巴的诸多事宜。
此外,王夫之其中还几次入宫,他入宫当然是因为皇帝的召见。随着离使团的出发越近,王夫之入宫也就越频繁,至于他在偏殿皇帝和他交代了什么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半个月后,大明出使欧罗巴的使团正式组成,正使王夫之,副使郑鸿逵,其他随从者分别从各部调配,其中有不少低级官吏,还包括锦衣卫和郑鸿逵从山东水师调来的精锐水师部下和一队新军。
除去这些外,内务府那边也派人参与了使团,作为使团的成员一起前往欧罗巴。整个使团有三百五十六人,这个规模实在是不小了,以目前大明的能力根本没有可能把这支使团送往欧罗巴,所以只能通过葡萄牙人帮忙,而葡萄牙人对此极为上心,因为之前麻六甲的战败,葡萄牙现在在远东的力量不断削弱,勉强只能保住澳门和长崎的航线。
为了靠上大明这个靠山,葡萄牙人巴不得帮忙呢,何况这支大明的外交使团抵达欧罗巴第一站肯定是里斯本,葡萄牙人私下也打着小算盘,希望能当大明使团到葡萄牙后,葡萄牙王室也能借这个机会和大明开展正常的外交,如果能够达成合作,有了大明的支持,那么葡萄牙在远东的基本盘就稳了,也不用再担心荷兰继续咄咄逼人,压制自己。
何况使团不仅有大明的使者,还有代表瑞典和波兰的阿道夫子爵在内,鉴于这点葡萄牙人更不会拒绝。为此葡萄牙人准备了七艘盖伦船来承担前往欧罗巴的任务,王夫之的使团会由运河南下,和阿道夫入京时的路线一样向南先到广州,再由广州前往澳门,到了澳门坐葡萄牙人的船前往欧罗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