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位白胡子老大爷摇晃着脑袋上戴着的一顶破礼帽,陈旧的礼帽边沿出现不少烂毡毛的缺口,很讲究地穿着褪了色的长袍马褂,戴着一副老花眼镜,穿戴虽然老旧,但整洁大方。他是本村一位饱经世故的穷乡绅姓李名清风,乡民们平时都并无恶意地叫他“倔校董”。有时也恭敬喊他“老举人”,他已是耄耋之年,是清朝末年本县唯一的一个“文举”。民国兴起时办过新学堂,提倡中西合用,满肚子国学民粹,但并不守旧迂腐,思想开明新进。不知为何事情得罪了官府新贵,就逐渐穷困潦倒起来。农忙时节帮助家人看看庄稼,农闲时候帮助看看猪羊鸡兔。乡亲若有婚丧嫁娶被请去写写帖子门联,记记礼单。每到春节无偿地赔着红纸,为村民书写春联,深得乡亲爱戴。
老乡绅捋了几下长长的胡子,两只饱经风霜的老眼,透过几乎耷拉到鼻尖儿上的老花眼镜,抬头仰面望了望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长官,抱拳拱了拱手说道:“老总驾安!僻乡小民斗胆白话,万望老总赐教!……百姓实在盼望雄狮劲旅,能带来一些吉祥好事儿……听说有好事儿叫小民到此恭听,真是欣喜有加!俺想听听老总有啥好事儿布告……”
“老乡亲,过年好啊!”长官在马上微笑着也抱拳拱一拱手,“军旅路过贵地有劳打扰,万望乡邻谅解!军民一家何分彼此!”他顿了一下马镫,白马向白胡子老先生走近几步,“怕您耳朵眼睛不好,离得近些好听得明白看得清楚。”长官露出亲民的姿态。
“俺、俺害怕您的战马踩着俺……”“老举人”吓得倒退起来,“您快说说有啥好事儿?”老人使劲大声说道。
木呆地站在场子上的老头儿老太婆们都七嘴八舌地起哄道:“快说说有啥好事儿,这么冷的腊月天……站着冻手冻脚的……冻得难受哇!”
长官得意地用两个指头刮了刮上嘴唇上的浓密小胡子,“咔咔”清了清嗓子,一手拿马鞭一手掐腰,摇头晃脑地高声说道:“本司令为消除军阀割据不辞劳顿,为了国民革命、为了国家统一,亲自带领队伍吊民伐罪,去征伐祸国殃民的奉军。一旦北伐打败了奉军,对国家、对老百姓都是大好事儿啊!”他拧开腰带上的小水壶,喝了一口水继续大声讲道:“所以嘛……乡亲们应该有人出人,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有牲口出牲口……等消灭了军阀你们就都有新棉衣穿了,点灯的洋油就都不用发愁了!国民**会把一车一车的粮食给你们送来,吃的、穿的、用的都会有的!你们为国军做出了贡献,国家不会忘记你们的,一定会让你们生活得幸福快乐的!等把逆贼剿灭平定了天下,快乐的生活会让你们每天像过大年一样,这样的好事儿你们难道不高兴吗?”
还没等长官讲完,“倔校董”李清风的头痉挛似的颤抖起来,使劲地大声问道:“这……这是啥好事儿?!尽是空口说白话!前些时过……过奉……奉军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说,说的和你说的都差不多……说是为了国民革命,说是为了国家统一带领队伍吊民伐罪,说是去征伐祸国殃民的你们,说打败你们对国家、对老百姓是大好事儿,说消灭了你们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就都不要发愁了,国家一定会让我们老百姓生活幸福快乐的……叫俺们出人、出粮、出钱、出牲口……你们也是这一套!你打他,他打你,互相打……你去北伐他,他去南伐你,你打过来,他打过去,伐来伐去遭殃的都是俺老百姓啊……俺老百姓哪有这么多壮丁?青壮们都死在战场上地靠谁种?俺老百姓哪有那么多粮食?你们吃饱了去打乱仗,俺老百姓饿死有谁管?!哪有那么多牲口叫你们牵走……”
还没等李老先生这位穷乡绅啰啰嗦嗦把心里话说完,长官早已听得冒火了,他像烤煳的锅贴一样的长脸,立即变了颜色,脸颊上的肌肉上下抖动起来,小胡子不停地耸动着,怒不可遏地吼叫起来:“住嘴!快住嘴!老糊涂!老**!你惑乱民心军心该当何罪……”
正在这时,只听“轰咚”一声压住了长官愤怒的吼叫,一颗炮弹落在了场子旁边,大地摇晃起来,大白马被惊吓得猛然扬起前蹄,“咴咴咴”地嘶鸣着竖起了身子,长官俯身猛拽缰绳才没有把他甩下马来。
“轰咚”又一颗炮弹,落在了离场子不远“傻瓜看病”的那棵大杨树上,把两抱粗的“百喜杨”炸得连根带梢散落得远远的,那些搭筑在树上的喜鹊窝被炸得不见了踪影,。
紧接着又 “轰咚”一声,炮弹把老百姓喂牛的屋子炸得粉碎,一颗鲜血淋漓的牛头扯带着喉管儿,翻滚着被炸得飞到了大街上,牛头上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地蠕动着。
“轰咚”、 “轰咚”、“轰咚”几颗尖叫着的炮弹,落在马队的行列里,战马和骑**军官纷纷倒了下去,有几匹战马翻滚着顽强地站了起来,拖拉着死伤的军人,嘶鸣着顺着大街盲目地狂奔起来。军乐队纷纷扔下乐器,互相喊叫着晕头转向乱跑起来,但不知道应该向后跑着逃命还是向前跑着逃命。
正在抱着大枪蹲在冰冷的地上休息的步兵,在接连的爆炸声中连爬带滚早已乱了阵脚,有点官衔的带兵头目,用干燥嘶哑的喉咙拼命地喊叫着;“不要慌乱!要镇静!要镇静!敌人还没打过来,放的是虚炮!是虚炮!”
大兵们像没头苍蝇哪里还能镇静下去,有的扔掉大枪抱着脑袋趴在地上,有的找个低洼的地势蜷缩成一团,有的拖着大枪随着奔逃的同伴狼奔冢突起来,又被掂着**的兵头儿,像赶猪放羊一般被逼了回来。乱糟糟的场面在继续着,被逼回来的士兵又开始没命地奔逃,兵头儿喊骂着,“咚咚”两枪,撂翻了两个带头奔逃的大兵,队伍才稍微镇静下来。队伍在慌乱中仍然枪声不断,有的是刚抓来不久的新兵,吓得枪走了火,有的是老油子兵,故意趁混乱向天上放上几枪过把瘾。
老乡绅捋了几下长长的胡子,两只饱经风霜的老眼,透过几乎耷拉到鼻尖儿上的老花眼镜,抬头仰面望了望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长官,抱拳拱了拱手说道:“老总驾安!僻乡小民斗胆白话,万望老总赐教!……百姓实在盼望雄狮劲旅,能带来一些吉祥好事儿……听说有好事儿叫小民到此恭听,真是欣喜有加!俺想听听老总有啥好事儿布告……”
“老乡亲,过年好啊!”长官在马上微笑着也抱拳拱一拱手,“军旅路过贵地有劳打扰,万望乡邻谅解!军民一家何分彼此!”他顿了一下马镫,白马向白胡子老先生走近几步,“怕您耳朵眼睛不好,离得近些好听得明白看得清楚。”长官露出亲民的姿态。
“俺、俺害怕您的战马踩着俺……”“老举人”吓得倒退起来,“您快说说有啥好事儿?”老人使劲大声说道。
木呆地站在场子上的老头儿老太婆们都七嘴八舌地起哄道:“快说说有啥好事儿,这么冷的腊月天……站着冻手冻脚的……冻得难受哇!”
长官得意地用两个指头刮了刮上嘴唇上的浓密小胡子,“咔咔”清了清嗓子,一手拿马鞭一手掐腰,摇头晃脑地高声说道:“本司令为消除军阀割据不辞劳顿,为了国民革命、为了国家统一,亲自带领队伍吊民伐罪,去征伐祸国殃民的奉军。一旦北伐打败了奉军,对国家、对老百姓都是大好事儿啊!”他拧开腰带上的小水壶,喝了一口水继续大声讲道:“所以嘛……乡亲们应该有人出人,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有牲口出牲口……等消灭了军阀你们就都有新棉衣穿了,点灯的洋油就都不用发愁了!国民**会把一车一车的粮食给你们送来,吃的、穿的、用的都会有的!你们为国军做出了贡献,国家不会忘记你们的,一定会让你们生活得幸福快乐的!等把逆贼剿灭平定了天下,快乐的生活会让你们每天像过大年一样,这样的好事儿你们难道不高兴吗?”
还没等长官讲完,“倔校董”李清风的头痉挛似的颤抖起来,使劲地大声问道:“这……这是啥好事儿?!尽是空口说白话!前些时过……过奉……奉军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说,说的和你说的都差不多……说是为了国民革命,说是为了国家统一带领队伍吊民伐罪,说是去征伐祸国殃民的你们,说打败你们对国家、对老百姓是大好事儿,说消灭了你们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就都不要发愁了,国家一定会让我们老百姓生活幸福快乐的……叫俺们出人、出粮、出钱、出牲口……你们也是这一套!你打他,他打你,互相打……你去北伐他,他去南伐你,你打过来,他打过去,伐来伐去遭殃的都是俺老百姓啊……俺老百姓哪有这么多壮丁?青壮们都死在战场上地靠谁种?俺老百姓哪有那么多粮食?你们吃饱了去打乱仗,俺老百姓饿死有谁管?!哪有那么多牲口叫你们牵走……”
还没等李老先生这位穷乡绅啰啰嗦嗦把心里话说完,长官早已听得冒火了,他像烤煳的锅贴一样的长脸,立即变了颜色,脸颊上的肌肉上下抖动起来,小胡子不停地耸动着,怒不可遏地吼叫起来:“住嘴!快住嘴!老糊涂!老**!你惑乱民心军心该当何罪……”
正在这时,只听“轰咚”一声压住了长官愤怒的吼叫,一颗炮弹落在了场子旁边,大地摇晃起来,大白马被惊吓得猛然扬起前蹄,“咴咴咴”地嘶鸣着竖起了身子,长官俯身猛拽缰绳才没有把他甩下马来。
“轰咚”又一颗炮弹,落在了离场子不远“傻瓜看病”的那棵大杨树上,把两抱粗的“百喜杨”炸得连根带梢散落得远远的,那些搭筑在树上的喜鹊窝被炸得不见了踪影,。
紧接着又 “轰咚”一声,炮弹把老百姓喂牛的屋子炸得粉碎,一颗鲜血淋漓的牛头扯带着喉管儿,翻滚着被炸得飞到了大街上,牛头上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地蠕动着。
“轰咚”、 “轰咚”、“轰咚”几颗尖叫着的炮弹,落在马队的行列里,战马和骑**军官纷纷倒了下去,有几匹战马翻滚着顽强地站了起来,拖拉着死伤的军人,嘶鸣着顺着大街盲目地狂奔起来。军乐队纷纷扔下乐器,互相喊叫着晕头转向乱跑起来,但不知道应该向后跑着逃命还是向前跑着逃命。
正在抱着大枪蹲在冰冷的地上休息的步兵,在接连的爆炸声中连爬带滚早已乱了阵脚,有点官衔的带兵头目,用干燥嘶哑的喉咙拼命地喊叫着;“不要慌乱!要镇静!要镇静!敌人还没打过来,放的是虚炮!是虚炮!”
大兵们像没头苍蝇哪里还能镇静下去,有的扔掉大枪抱着脑袋趴在地上,有的找个低洼的地势蜷缩成一团,有的拖着大枪随着奔逃的同伴狼奔冢突起来,又被掂着**的兵头儿,像赶猪放羊一般被逼了回来。乱糟糟的场面在继续着,被逼回来的士兵又开始没命地奔逃,兵头儿喊骂着,“咚咚”两枪,撂翻了两个带头奔逃的大兵,队伍才稍微镇静下来。队伍在慌乱中仍然枪声不断,有的是刚抓来不久的新兵,吓得枪走了火,有的是老油子兵,故意趁混乱向天上放上几枪过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