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匈奴使团后,百越各部族使团入殿,他们不是一同向始皇送上祝贺,而是分为了好几批。
不能认为都是百越人,他们便是和睦团结的一家人,事实并非如此。
就像印第安人,很多人认为印第安人是一族,他们应该很团结,会共同抵御外敌,然而印第安人很多部族没将其他部族当自己人,甚至杀其他部族比外敌更狠。
百越各部族也一样,他们某些部族间的恩怨仇恨极重,让他们同心协力做一件事,相当不容易。
但这对大秦有利,百越诸部要是放下了仇恨恩怨,团结一心反会让大秦睡不着。
听着百越各部族使团送上的祝词,始皇也一一回复。
在过去一年里,百越各部也在大秦的影响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有些百越部族不是那么听话,像西瓯和骆越便太过有主见,想摆脱大秦对他们的约束。
今年还得加深对百越各部的影响,削弱那些有主见的百越部族。
百越各部后,是东胡、月氏和乌孙一些国家的使团。
这些使团不像匈奴、百越和大秦那般联系密切,其等过来各怀目的,像东胡和月氏主要是来探听大秦虚实。
因为以前的匈奴是他们的受气包,时不时可以欺负下匈奴,让匈奴人送美女和宝马。
可现在匈奴认大秦当大哥,有大哥罩着,自然不愿再受东胡和月氏欺负。
这让东胡和月氏人感觉很不爽,认为大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原先匈奴人要给他们送美女送宝马,现在却敢不送了,不是损害又是什么?
于是,东胡王和月氏王派使者到咸阳,借给始皇帝祝贺为名前来探听大秦虚实,跟大秦聊聊关于他们利益被损一事。
其等虽知大秦实力可能很强,却并无多少敬畏之心,反而觉得他们和大秦交战,未必一定是大秦得胜。
东胡的使者献上祝贺道:“祝大秦皇帝陛下身强体健,安康长寿,祝大秦山河永固,国泰民安,愿大秦与吾国交好……”
说到这里都还算正常,可接着便不对了,只听东胡使者道:“吾王是真心想与陛下和大秦交好,请陛下切莫辜负吾王一片诚意!”
这话让殿内众臣皱眉,像王翦等武将看向东胡使者的眼神更是变得不善起来。
东胡王区区一夷国之主,也敢对大秦的皇帝这般说话,谁给他们的胆子?
什么叫“请陛下切莫辜负吾王一片诚意”?
辜负又怎么了?
难不成你东胡还想对大秦做些什么?
话里隐晦的威胁,始皇自然也听了出来,他淡淡地看向东胡使者:“诸位能前来给朕祝贺,朕很高兴,但你所言,朕不喜欢。”
“今日为新年首始,亦为朕称帝一年之日,不宜杀生,便留你等一命,将其等逐出咸阳!”
东胡使者还想说什么,可殿内的侍卫已经上前,而且感受到如果再说,大秦皇帝很可能会取了他们性命,东胡使者遂未再言,老老实实被带出大殿。
李念平静地看着这一幕,这其实是一个小的缩影,本质是大秦影响控制匈奴,将势力触角伸到北边,让东胡和月氏感到了不安。
东胡人和月氏人为北方双霸,视北方为其等地盘,当然不愿意大秦把手伸过来。
冲突便由此产生,而东胡人和月氏人又怀着其他人怕你大秦,我等可不怕你的心思,遂有这番看似狂妄的举动。
你大秦强归强,但如果派大军来北方跟我等交战,未必一定能赢。
李念认为大秦和东胡、月氏间早晚会有一战,这是必然要发生的战争。
因为大秦虽然战败六国,统一了天下,但在东胡人和月氏人眼中,大秦统一天下的战争是南方七国的内部战争,不是和外邦交战,觉得大秦是没遇到他们,没跟他们交战,否则绝无可能轻易横扫天下。
所以,大秦还得需要一场对外的战争,并在此战中以压倒性优势击破敌人,才能真正扬威于诸国。
否则,会有更多国邦认为大秦是一个对内厉害的纸老虎,对外不行。
就像抗美援朝之战一样,当时国际上,其他国家根本不认为兔子有多厉害,打倒了“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算啥本事?
那是没遇到我们,否则绝对能将这只兔子揍得鼻青脸肿。
等到抗美援朝后,国际上的这种思想才消弭下去,很少有国家再看小觑兔子:因为这只兔子是真能打,装备那么先进的鹰酱也在其手中栽了跟头!
当然,现今大秦的局势和兔子当年还是有很大不同。
现在的大秦是被认为是强国,但有人不服气,觉得大秦战绩有水分,他们不一定会败给大秦,所以想和大秦扳扳腕子。
但兔子当年,可是没多少人瞧得起,连毛熊也不认为兔子能打出什么优秀的战绩,只要能代他们消耗一下鹰酱就好,最终还得他们亲自热身下场。
结果没想到兔子这么能打,打得鹰酱嗷嗷叫痛。
虽然形势和当年的兔子不同,但大秦也得有一场对外战争,以此立威让周围的其他国邦知道:大秦不仅有能力灭了六国,也同样能打赢诸位,都给我老老实实听话。
李念并不希望大秦在最近几年发动对外战争,但某些事并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此乃立威之战,慑国之战,不得不打。
而且,从大秦的利益看,东胡和月氏也属于要被解决的两个祸患。
东胡还好说,位于大秦东北,再一定时期内,对大秦的利益影响都不大,可月氏位于大秦西北,再大秦和西域之间,若不处理,会威胁到大秦在日后对西域的规划。
像大秦和西域诸国通商,可月氏人却派兵袭扰,阻断商路,再像逼迫西域诸国不得和大秦贸易,都将严重影响大秦利益!
月氏必须得被处理,即使其不主动招惹大秦,也一样要被处理。
东胡使团被驱逐后,月氏使团进殿,瞧见东胡使团的下场,月氏人使者学聪明了。
尽管心里的想法和东胡人差不多,不满大秦将手伸到北边,损害他们利益,想将大秦伸出的手斩断,但未直接表现出来,将不满和不喜埋在心里,向始皇送上贺词后,没有多言。
乌孙派使者过来,又和东胡、月氏不同,他们倒没有觉得大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是觉得大秦在今后肯定会有大动作,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想过来看看。
过去一年,大秦虽未专门对西域进行布置,但对西域也开始产生影响,有不少大秦之物流传到西域,受西域诸国王公喜爱追捧。
这可是东边那个强秦出产的器物!
因此,从西域来大秦的诸国商人也在过去一年里多了起来,可以预见在今年内,到大秦的西域商人会更多,对西域的影响会更大。
看到秦皇直接驱逐东胡使团,不给东胡留一点颜面,乌孙使者惊讶于大秦皇帝的霸道。
说驱逐一国派来的使者,那便驱逐,再敢多言,直接斩杀!
乌孙使者在心中暗叹这才是大国君主该有的霸气,可惜他们不是大秦,乌孙王自然也不敢像大秦皇帝一般。
同时,他也看出了大秦和东胡人或月氏人早晚有一战,霸道的大秦是不会允许东胡、月氏这些不服从他们的国邦。
而如果在那一战中,大秦要是得胜,甚至灭了月氏,那么大秦的疆域就要直接和他们乌孙相邻了。
倘若真到了那时,他们乌孙和西域诸国都将受大秦严重影响。
乌孙使者操着奇怪的语气,用雅言道:“祝伟大的大秦皇帝永不日落,永恒照耀庇佑大秦,祝大秦千秋万载,万世不朽!”
这是他到咸阳后,刚学会不久的雅言,还是专门学来用于今日。
随着各国来大秦的人增多,现在咸阳居然出现了专门给外国人教授语言文字的人。
李念在得知这种情况后,并未下令阻止,反而让人好生关注,因为这是在向外输出传播大秦的文化,本身对大秦有利。
让其他国邦的人学习大秦语言,总比大秦去学习其他国邦的语言文字更好。
听了乌孙使者话后,始皇很高兴,乌孙使者话中那“永不日落”四字,尤其得他喜欢。
因为这正好戳中了他要将大秦打造成日不落帝国的想法。
始皇笑道:“诸位应当不过我大秦新年,但也祝诸位新年快乐,新年有好运!”
这一句,经由翻译转述,乌孙使者才听懂。
得知大秦皇帝在祝福他们,乌孙使者领着使团其他成员谢恩:“感谢伟大的陛下吉言!伟大的陛下,外臣有一请求!”
其实对乌孙使者想做什么,始皇帝知晓得一清二楚,因为其等入咸阳后,就一直处于被监视之中。
始皇道:“是何请求?”
乌孙使者道:“外臣想代吾王与大秦正式建交。”
这不是出使大秦前,乌孙王给他定下的任务,而是使者到了咸阳后自己定的。
大秦太强了,虽说在一路上还能看到很多不足,如大秦人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可秦人的那种精气神让他们感到震惊害怕。
哪怕是一衣衫褴褛的秦人,在见到他们时也不卑不亢,满是自信,且其等对未来生活抱有极大憧憬,觉得今后一定能过好。
由此,秦人们充满了干劲和活力,在向着他们期望的美好生活努力,所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和斗志令乌孙人震撼。
如果这些秦人成为军卒,那绝对是一支恐怖的军队,绝无其他军队可敌!
偏偏这些秦人还真有军事经验,不少秦人亲身参与过伐灭那六国的战争,即使没有参与过战争的秦人,也几乎接受过军事训练。
他们现在只是受大秦皇帝之令,在家乡耕种建设,可一旦大秦有令,他们会迅速化为一支可怕的战兵。
秦人对他们的皇帝也极其信任,认为他是天下间最伟大最英明的君王,愿意为他们的皇帝而战。
等到了咸阳,见识过咸阳后,乌孙使者更是得出一个结论:大秦之强,乌孙绝不可敌!
既然不可敌,自然要选择和大秦交好,大秦必定不会止步于现今,其必定会继续变得更加强盛,会将其影响力朝四面八方辐射,诸多国邦都要为其所影响。
到时,大秦一呼一吸之间,诸国颤栗,诸王震动!
乌孙使者看出大秦现在还处于蓄力阶段,此时不和大秦交好,难道要等大秦威慑四方,凌于诸国之时再来?
那时便已晚了,而此刻向大秦请求建交,倘若成功,那他们便是西域第一个和大秦正式建交之国,其中的份量绝对非后来和大秦正式建交的西域诸国相比。
而对于大秦能否将影响力辐射到西域,乌孙国使者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大秦绝对能够做到扬威西域,震慑百国!
听到乌孙使者提出的请求,众臣都面带微笑,感觉倍有面子。
大秦威名赫赫,竟让这乌孙国使者主动请求和大秦建交。
始皇帝道:“此事,朕可以准许,但你须知晓,与大秦正式建交非三言两语而定,将有一系列事宜,互递国书、互派大使……”
听到始皇允准后,乌孙使者心里狂喜,谢恩道:“多谢伟大的皇帝陛下!陛下所言之事,外臣知晓,外臣定会办妥!”
始皇道:“既如此,那便这般定下,待你回返时,朕会派使者与你同往乌孙。”
李念也没想到乌孙国使者竟会主动请求与大秦建交,他原本对西域的计划是排在稍后。
因为刚天下一统,得休养生息,不能滥用人力和物力,且比起西域,李念认为要优先解决匈奴、百越、月氏及东胡问题。
这些国邦就位于大秦周围,而西域诸国和大秦还隔了一定距离,不能着急。
但现今乌孙国使者主动送来一把梯子,大秦没道理不接,如果能操作好,能先于他原本的计划往西域落子。
乌孙国使者再次向始皇谢恩:“外臣谢陛下隆恩!”
不能认为都是百越人,他们便是和睦团结的一家人,事实并非如此。
就像印第安人,很多人认为印第安人是一族,他们应该很团结,会共同抵御外敌,然而印第安人很多部族没将其他部族当自己人,甚至杀其他部族比外敌更狠。
百越各部族也一样,他们某些部族间的恩怨仇恨极重,让他们同心协力做一件事,相当不容易。
但这对大秦有利,百越诸部要是放下了仇恨恩怨,团结一心反会让大秦睡不着。
听着百越各部族使团送上的祝词,始皇也一一回复。
在过去一年里,百越各部也在大秦的影响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有些百越部族不是那么听话,像西瓯和骆越便太过有主见,想摆脱大秦对他们的约束。
今年还得加深对百越各部的影响,削弱那些有主见的百越部族。
百越各部后,是东胡、月氏和乌孙一些国家的使团。
这些使团不像匈奴、百越和大秦那般联系密切,其等过来各怀目的,像东胡和月氏主要是来探听大秦虚实。
因为以前的匈奴是他们的受气包,时不时可以欺负下匈奴,让匈奴人送美女和宝马。
可现在匈奴认大秦当大哥,有大哥罩着,自然不愿再受东胡和月氏欺负。
这让东胡和月氏人感觉很不爽,认为大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原先匈奴人要给他们送美女送宝马,现在却敢不送了,不是损害又是什么?
于是,东胡王和月氏王派使者到咸阳,借给始皇帝祝贺为名前来探听大秦虚实,跟大秦聊聊关于他们利益被损一事。
其等虽知大秦实力可能很强,却并无多少敬畏之心,反而觉得他们和大秦交战,未必一定是大秦得胜。
东胡的使者献上祝贺道:“祝大秦皇帝陛下身强体健,安康长寿,祝大秦山河永固,国泰民安,愿大秦与吾国交好……”
说到这里都还算正常,可接着便不对了,只听东胡使者道:“吾王是真心想与陛下和大秦交好,请陛下切莫辜负吾王一片诚意!”
这话让殿内众臣皱眉,像王翦等武将看向东胡使者的眼神更是变得不善起来。
东胡王区区一夷国之主,也敢对大秦的皇帝这般说话,谁给他们的胆子?
什么叫“请陛下切莫辜负吾王一片诚意”?
辜负又怎么了?
难不成你东胡还想对大秦做些什么?
话里隐晦的威胁,始皇自然也听了出来,他淡淡地看向东胡使者:“诸位能前来给朕祝贺,朕很高兴,但你所言,朕不喜欢。”
“今日为新年首始,亦为朕称帝一年之日,不宜杀生,便留你等一命,将其等逐出咸阳!”
东胡使者还想说什么,可殿内的侍卫已经上前,而且感受到如果再说,大秦皇帝很可能会取了他们性命,东胡使者遂未再言,老老实实被带出大殿。
李念平静地看着这一幕,这其实是一个小的缩影,本质是大秦影响控制匈奴,将势力触角伸到北边,让东胡和月氏感到了不安。
东胡人和月氏人为北方双霸,视北方为其等地盘,当然不愿意大秦把手伸过来。
冲突便由此产生,而东胡人和月氏人又怀着其他人怕你大秦,我等可不怕你的心思,遂有这番看似狂妄的举动。
你大秦强归强,但如果派大军来北方跟我等交战,未必一定能赢。
李念认为大秦和东胡、月氏间早晚会有一战,这是必然要发生的战争。
因为大秦虽然战败六国,统一了天下,但在东胡人和月氏人眼中,大秦统一天下的战争是南方七国的内部战争,不是和外邦交战,觉得大秦是没遇到他们,没跟他们交战,否则绝无可能轻易横扫天下。
所以,大秦还得需要一场对外的战争,并在此战中以压倒性优势击破敌人,才能真正扬威于诸国。
否则,会有更多国邦认为大秦是一个对内厉害的纸老虎,对外不行。
就像抗美援朝之战一样,当时国际上,其他国家根本不认为兔子有多厉害,打倒了“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算啥本事?
那是没遇到我们,否则绝对能将这只兔子揍得鼻青脸肿。
等到抗美援朝后,国际上的这种思想才消弭下去,很少有国家再看小觑兔子:因为这只兔子是真能打,装备那么先进的鹰酱也在其手中栽了跟头!
当然,现今大秦的局势和兔子当年还是有很大不同。
现在的大秦是被认为是强国,但有人不服气,觉得大秦战绩有水分,他们不一定会败给大秦,所以想和大秦扳扳腕子。
但兔子当年,可是没多少人瞧得起,连毛熊也不认为兔子能打出什么优秀的战绩,只要能代他们消耗一下鹰酱就好,最终还得他们亲自热身下场。
结果没想到兔子这么能打,打得鹰酱嗷嗷叫痛。
虽然形势和当年的兔子不同,但大秦也得有一场对外战争,以此立威让周围的其他国邦知道:大秦不仅有能力灭了六国,也同样能打赢诸位,都给我老老实实听话。
李念并不希望大秦在最近几年发动对外战争,但某些事并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此乃立威之战,慑国之战,不得不打。
而且,从大秦的利益看,东胡和月氏也属于要被解决的两个祸患。
东胡还好说,位于大秦东北,再一定时期内,对大秦的利益影响都不大,可月氏位于大秦西北,再大秦和西域之间,若不处理,会威胁到大秦在日后对西域的规划。
像大秦和西域诸国通商,可月氏人却派兵袭扰,阻断商路,再像逼迫西域诸国不得和大秦贸易,都将严重影响大秦利益!
月氏必须得被处理,即使其不主动招惹大秦,也一样要被处理。
东胡使团被驱逐后,月氏使团进殿,瞧见东胡使团的下场,月氏人使者学聪明了。
尽管心里的想法和东胡人差不多,不满大秦将手伸到北边,损害他们利益,想将大秦伸出的手斩断,但未直接表现出来,将不满和不喜埋在心里,向始皇送上贺词后,没有多言。
乌孙派使者过来,又和东胡、月氏不同,他们倒没有觉得大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是觉得大秦在今后肯定会有大动作,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想过来看看。
过去一年,大秦虽未专门对西域进行布置,但对西域也开始产生影响,有不少大秦之物流传到西域,受西域诸国王公喜爱追捧。
这可是东边那个强秦出产的器物!
因此,从西域来大秦的诸国商人也在过去一年里多了起来,可以预见在今年内,到大秦的西域商人会更多,对西域的影响会更大。
看到秦皇直接驱逐东胡使团,不给东胡留一点颜面,乌孙使者惊讶于大秦皇帝的霸道。
说驱逐一国派来的使者,那便驱逐,再敢多言,直接斩杀!
乌孙使者在心中暗叹这才是大国君主该有的霸气,可惜他们不是大秦,乌孙王自然也不敢像大秦皇帝一般。
同时,他也看出了大秦和东胡人或月氏人早晚有一战,霸道的大秦是不会允许东胡、月氏这些不服从他们的国邦。
而如果在那一战中,大秦要是得胜,甚至灭了月氏,那么大秦的疆域就要直接和他们乌孙相邻了。
倘若真到了那时,他们乌孙和西域诸国都将受大秦严重影响。
乌孙使者操着奇怪的语气,用雅言道:“祝伟大的大秦皇帝永不日落,永恒照耀庇佑大秦,祝大秦千秋万载,万世不朽!”
这是他到咸阳后,刚学会不久的雅言,还是专门学来用于今日。
随着各国来大秦的人增多,现在咸阳居然出现了专门给外国人教授语言文字的人。
李念在得知这种情况后,并未下令阻止,反而让人好生关注,因为这是在向外输出传播大秦的文化,本身对大秦有利。
让其他国邦的人学习大秦语言,总比大秦去学习其他国邦的语言文字更好。
听了乌孙使者话后,始皇很高兴,乌孙使者话中那“永不日落”四字,尤其得他喜欢。
因为这正好戳中了他要将大秦打造成日不落帝国的想法。
始皇笑道:“诸位应当不过我大秦新年,但也祝诸位新年快乐,新年有好运!”
这一句,经由翻译转述,乌孙使者才听懂。
得知大秦皇帝在祝福他们,乌孙使者领着使团其他成员谢恩:“感谢伟大的陛下吉言!伟大的陛下,外臣有一请求!”
其实对乌孙使者想做什么,始皇帝知晓得一清二楚,因为其等入咸阳后,就一直处于被监视之中。
始皇道:“是何请求?”
乌孙使者道:“外臣想代吾王与大秦正式建交。”
这不是出使大秦前,乌孙王给他定下的任务,而是使者到了咸阳后自己定的。
大秦太强了,虽说在一路上还能看到很多不足,如大秦人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可秦人的那种精气神让他们感到震惊害怕。
哪怕是一衣衫褴褛的秦人,在见到他们时也不卑不亢,满是自信,且其等对未来生活抱有极大憧憬,觉得今后一定能过好。
由此,秦人们充满了干劲和活力,在向着他们期望的美好生活努力,所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和斗志令乌孙人震撼。
如果这些秦人成为军卒,那绝对是一支恐怖的军队,绝无其他军队可敌!
偏偏这些秦人还真有军事经验,不少秦人亲身参与过伐灭那六国的战争,即使没有参与过战争的秦人,也几乎接受过军事训练。
他们现在只是受大秦皇帝之令,在家乡耕种建设,可一旦大秦有令,他们会迅速化为一支可怕的战兵。
秦人对他们的皇帝也极其信任,认为他是天下间最伟大最英明的君王,愿意为他们的皇帝而战。
等到了咸阳,见识过咸阳后,乌孙使者更是得出一个结论:大秦之强,乌孙绝不可敌!
既然不可敌,自然要选择和大秦交好,大秦必定不会止步于现今,其必定会继续变得更加强盛,会将其影响力朝四面八方辐射,诸多国邦都要为其所影响。
到时,大秦一呼一吸之间,诸国颤栗,诸王震动!
乌孙使者看出大秦现在还处于蓄力阶段,此时不和大秦交好,难道要等大秦威慑四方,凌于诸国之时再来?
那时便已晚了,而此刻向大秦请求建交,倘若成功,那他们便是西域第一个和大秦正式建交之国,其中的份量绝对非后来和大秦正式建交的西域诸国相比。
而对于大秦能否将影响力辐射到西域,乌孙国使者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大秦绝对能够做到扬威西域,震慑百国!
听到乌孙使者提出的请求,众臣都面带微笑,感觉倍有面子。
大秦威名赫赫,竟让这乌孙国使者主动请求和大秦建交。
始皇帝道:“此事,朕可以准许,但你须知晓,与大秦正式建交非三言两语而定,将有一系列事宜,互递国书、互派大使……”
听到始皇允准后,乌孙使者心里狂喜,谢恩道:“多谢伟大的皇帝陛下!陛下所言之事,外臣知晓,外臣定会办妥!”
始皇道:“既如此,那便这般定下,待你回返时,朕会派使者与你同往乌孙。”
李念也没想到乌孙国使者竟会主动请求与大秦建交,他原本对西域的计划是排在稍后。
因为刚天下一统,得休养生息,不能滥用人力和物力,且比起西域,李念认为要优先解决匈奴、百越、月氏及东胡问题。
这些国邦就位于大秦周围,而西域诸国和大秦还隔了一定距离,不能着急。
但现今乌孙国使者主动送来一把梯子,大秦没道理不接,如果能操作好,能先于他原本的计划往西域落子。
乌孙国使者再次向始皇谢恩:“外臣谢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