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简单,那就是把垂发装置布置在舰体建筑物两侧,舷侧的位置。这样一来,对原本的舰体设施影响是最小的,对改装中的**布置非常有利,同时,放在舷侧,甚至都不需要对发射燃气进行换向,只需要偏转就行了。”高振东在船身侧面比划了一下。
又是这种以巧破力,尽量利用现有条件的方法,但是很实用。
蒲总看着这个,又看看6607,蠢蠢欲动:“高总,那这个能不能用在6607上面?”
高振东摇了摇头:“其实我是不建议的,这种方式,其弹体长度、直径、弹种多样性方面比较受限,同时对舰体重心影响比较大,而且对**的保护方面,代价比较大,毕竟没法利用舰体本身的保护功能了。”
这种挂壁式的垂发,倒是的确有船这么布置,有很方便的地方,不过正经的主力防空舰,基本上很少这么干。
海军的同志却摇了摇头:“我倒是觉得可以,高总工,你要求很高我知道,但是我们其实在改装上要求没那么高,在改装舰上,只要能实现360度射界、低火力间隔、发射储运一体,我们就很满意了。关键就看对重心的影响。”
蒲总笑道:“如果是这样,那反而就好办了,我们可以在改装的时候,把泄压口放到甲板以下、最大吃水线以上来,尽量压低**布置高度,降低重心。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把**布置在两侧,中间可以利用起来,安排别的东西,调整得好的话,能为海军战士们提供更好的环境或者提供更大的自持力。”
那个地方装直升机是不可能的,但他知道高振东喜欢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量提高舒适性和居住性,这也算是他主动拿这个来诱惑高振东,争取他的认可。
高振东有些哭笑不得,报应啊报应。
不过这个想法还真是不错,他点点头:“嗯,这么说倒是也有道理,而且改装难度甚至还下降了。”
一套自动化装弹的倾斜发射系统,其复杂程度和成本其实是要远超这种“挂逼热垂”的。
最终皆大欢喜,蒲总乐颠颠的在本子上记下,6607尾部改装舷侧热垂发,自动化装弹倾斜发射装置研究优先级下调……
高振东看着这一切,有点惆怅,**,调来调去,怎么倾斜发射装置就没了呢?以前他还是觉得那种单臂或者双臂的倾斜发射装置其实挺带感的,有一种机械的美,然后就被自己折腾没了。
不过转念一想,上辈子自己家的倾斜发射架,除了那个很不靠谱的十-X舵的海旌旗-61双臂发射架之外,就只有买的老毛子的施基利单臂发射架,其实也没啥区别。
这么一想,那没事儿了。
蒲总还没忘记被高振东引开的话题:“高总,那你设想的最后一种方案是?”还没榨干净,蒲总记得清楚着呢。
高振东笑了起来:“有冷的,有热的,你猜第三种是什么?”
一位船舶研究院的同志举起手来:“我知道!”
高振东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来,说说看!”
“温的!”
“噗~~~~~”
海装局的同志正在喝水,水喷了一桌子。
蒲总停下手里的笔,捂住了脸,一副“家门不幸,同志们见笑了”的表情。
高振东张了张嘴,点了点头:“其实这么说,也有那么几分道理。”只是蒲总能看得出来,高振东点头点得很是艰难。
“其实第三种,就像是温水兼具了冷热水的特性一样,兼顾了冷热发射的特点。那就是冷热共架!”高振东连忙公布答案。
蒲总一边感慨高总工对年轻同志那是真的爱护,同时又马上被这种方式给吸引过来。
海装局的同志表现更为明显,一听就是自己想要的,既有冷发射的好处,又有热发射的好处啊,就要这个。
高振东继续解释道:“我们可以把垂发的直径做大一点,就好像是发射筒里装小发射筒,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做成冷发射,又可以利用大直径垂发的空间,在筒内直接布置燃气通道做成热发射,甚至能把小型的弹几枚放在一起,放进一个垂发筒内,这样不需要更换发射装置,技术进步了,弹小型化了,自然而然的火力密度就加强了。”
海装局的同志高兴得很:“这个好这个好,就要这个,就要这个。”什么冷的热的,这个温……不是,这个冷热共架的才是好东西!
高振东却摇了摇头:“但是这种方式是有代价的,系统复杂,前期规划一定要做好,技术难度更大,而且对船的大小有要求,太小的船装不了几个坑,反而影响了火力密集度。”
蒲总点了点头,的确是有这么个问题。
海装局的同志也冷静下来,任何事情都不是没代价的,如果说别的都还是不确定的话,那船体大小这个事情几乎是致命的,56型的基础上,就算是加宽了型宽,也弄不出多大条船来。
“那在新型驱逐舰上,高总你的建议是什么?”他冷静了一下,问高振东。
“我的建议,是先做冷发射保证有垂发可用,同时展开冷热共架的研究,热发射如果有余力也可以一起搞一搞作为储备技术。”高振东的话非常的务实。
“会不会对多弹种通用发射造成影响?”在新型驱逐舰上,海装局的同志就和6607改装的要求不同了,想要实现的东西比较多。这也是一种务实的想法。
高振东摇摇头:“冷发射的燃气发生器做到储运发射一体箱里,不会有影响的。”
“这么做的话,我们这边的压力倒是的确最小,而且技术难度和投入最低,同时又能保证可用性和先进性。”蒲总权衡了一下,越来越觉得高总工这个选择很妙,在技术上他是激进的,但是在实现规划上,他是偏保守,或者叫偏稳妥,总是按照一主一备的思路在考虑问题。
“冷发射的实现可能性很高吧?”海军的同志问道。
蒲总点点头:“高总的这个建议,我们没有任何急迫的技术压力,可以把精力投入到远期的冷热共架上去,夸张一点说吧,按照高总工的这个计划,冷垂发我们只需要设计个垂发架子就行,压力都在**设计的同志那头,垂发系统本身没有任何压力。新型驱逐舰用上垂发系统的可能性接近100%!”
100%?!
如果说刚才还是定性的说成功率很高,现在这个定量的数字马上就击中了海装局的心尖尖。
他刚才在高振东的描述和介绍里,是听懂了的,不论冷热,垂发系统的那些好处基本上都是一个不拉的,在这个系统上,革命性的是垂发,而不是冷热。
能有接近100%的成功率,**才不干!
说得难听点,就算是整来当技术储备,那也是稳赚不赔的事情。
高振东补充了一句:“当前条件下,冷垂的成本要低很多,当然,**的成本会高一些,但是考虑到热垂发的维护频次和成本更高,两者的运行总体成本相差不大。”
这倒是一说就能明白的事情,不受火烧和此次都浓烟烈火的,肯定是后者需要的维护更多。
总价差不多,但是拥有的价格会比较便宜,这其实对海装局这边的诱惑力非常大。
“我倾向于高总工的想法。”海装局的同志举起了手。
关键在于,这东西不论冷热,都是非常先进的系统,还没听说哪个国家有类似的想法或者装备,用冷发射保证当前的先进性,用冷热共架保证未来的先进性,这笔账,谁都会算。
“我也是。”蒲总也举起了手。
高振东不用举手,这事儿就是他的提议。
“那我们就按照这个计划向上报,包括护卫舰改装、驱逐舰改装、新驱的新总体方案三个部分,高总、蒲总,你们看如何?”
高振东连连点头,这条驱逐舰拿出来,周围都得疯。
反潜直升机、数十发25公里以上射程的垂发雷达防空弹,而且至少两个以上的照射雷达,如果设计得当可不止两条通道。
别说别的国家,老毛子和花旗佬过来都得掂量掂量。
不过大概率周围根本看不见这玩意,甚至……甚至以现在的风格,造出来了都要往外放烟雾弹,想拍到那是很难的,包括老毛子在内。
这一点都不奇怪,别看几十年后卫星满天飞,但是北半岛曾经的一条自产驱逐舰到底长什么样都一样主要靠猜。当然,那玩意其实也算不上驱逐舰就是了,而且北半岛后来完全没有大建海军的必要和动力,倒腾陆军才是他们的本职要务。
又在海角市呆了两天,据海军的同志说,原因是天气不好没飞机,高振东也没搞懂,天气不好就天气不好,没飞机就没飞机,两个加一块就没搞懂是个啥意思。
就在来自蜀省矿冶厅的同志和甘陇金城大学的甘老师快顶不住的时候,高振东才终于回到了京城。
“这个简单,那就是把垂发装置布置在舰体建筑物两侧,舷侧的位置。这样一来,对原本的舰体设施影响是最小的,对改装中的**布置非常有利,同时,放在舷侧,甚至都不需要对发射燃气进行换向,只需要偏转就行了。”高振东在船身侧面比划了一下。
又是这种以巧破力,尽量利用现有条件的方法,但是很实用。
蒲总看着这个,又看看6607,蠢蠢欲动:“高总,那这个能不能用在6607上面?”
高振东摇了摇头:“其实我是不建议的,这种方式,其弹体长度、直径、弹种多样性方面比较受限,同时对舰体重心影响比较大,而且对**的保护方面,代价比较大,毕竟没法利用舰体本身的保护功能了。”
这种挂壁式的垂发,倒是的确有船这么布置,有很方便的地方,不过正经的主力防空舰,基本上很少这么干。
海军的同志却摇了摇头:“我倒是觉得可以,高总工,你要求很高我知道,但是我们其实在改装上要求没那么高,在改装舰上,只要能实现360度射界、低火力间隔、发射储运一体,我们就很满意了。关键就看对重心的影响。”
蒲总笑道:“如果是这样,那反而就好办了,我们可以在改装的时候,把泄压口放到甲板以下、最大吃水线以上来,尽量压低**布置高度,降低重心。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把**布置在两侧,中间可以利用起来,安排别的东西,调整得好的话,能为海军战士们提供更好的环境或者提供更大的自持力。”
那个地方装直升机是不可能的,但他知道高振东喜欢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量提高舒适性和居住性,这也算是他主动拿这个来诱惑高振东,争取他的认可。
高振东有些哭笑不得,报应啊报应。
不过这个想法还真是不错,他点点头:“嗯,这么说倒是也有道理,而且改装难度甚至还下降了。”
一套自动化装弹的倾斜发射系统,其复杂程度和成本其实是要远超这种“挂逼热垂”的。
最终皆大欢喜,蒲总乐颠颠的在本子上记下,6607尾部改装舷侧热垂发,自动化装弹倾斜发射装置研究优先级下调……
高振东看着这一切,有点惆怅,**,调来调去,怎么倾斜发射装置就没了呢?以前他还是觉得那种单臂或者双臂的倾斜发射装置其实挺带感的,有一种机械的美,然后就被自己折腾没了。
不过转念一想,上辈子自己家的倾斜发射架,除了那个很不靠谱的十-X舵的海旌旗-61双臂发射架之外,就只有买的老毛子的施基利单臂发射架,其实也没啥区别。
这么一想,那没事儿了。
蒲总还没忘记被高振东引开的话题:“高总,那你设想的最后一种方案是?”还没榨干净,蒲总记得清楚着呢。
高振东笑了起来:“有冷的,有热的,你猜第三种是什么?”
一位船舶研究院的同志举起手来:“我知道!”
高振东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来,说说看!”
“温的!”
“噗~~~~~”
海装局的同志正在喝水,水喷了一桌子。
蒲总停下手里的笔,捂住了脸,一副“家门不幸,同志们见笑了”的表情。
高振东张了张嘴,点了点头:“其实这么说,也有那么几分道理。”只是蒲总能看得出来,高振东点头点得很是艰难。
“其实第三种,就像是温水兼具了冷热水的特性一样,兼顾了冷热发射的特点。那就是冷热共架!”高振东连忙公布答案。
蒲总一边感慨高总工对年轻同志那是真的爱护,同时又马上被这种方式给吸引过来。
海装局的同志表现更为明显,一听就是自己想要的,既有冷发射的好处,又有热发射的好处啊,就要这个。
高振东继续解释道:“我们可以把垂发的直径做大一点,就好像是发射筒里装小发射筒,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做成冷发射,又可以利用大直径垂发的空间,在筒内直接布置燃气通道做成热发射,甚至能把小型的弹几枚放在一起,放进一个垂发筒内,这样不需要更换发射装置,技术进步了,弹小型化了,自然而然的火力密度就加强了。”
海装局的同志高兴得很:“这个好这个好,就要这个,就要这个。”什么冷的热的,这个温……不是,这个冷热共架的才是好东西!
高振东却摇了摇头:“但是这种方式是有代价的,系统复杂,前期规划一定要做好,技术难度更大,而且对船的大小有要求,太小的船装不了几个坑,反而影响了火力密集度。”
蒲总点了点头,的确是有这么个问题。
海装局的同志也冷静下来,任何事情都不是没代价的,如果说别的都还是不确定的话,那船体大小这个事情几乎是致命的,56型的基础上,就算是加宽了型宽,也弄不出多大条船来。
“那在新型驱逐舰上,高总你的建议是什么?”他冷静了一下,问高振东。
“我的建议,是先做冷发射保证有垂发可用,同时展开冷热共架的研究,热发射如果有余力也可以一起搞一搞作为储备技术。”高振东的话非常的务实。
“会不会对多弹种通用发射造成影响?”在新型驱逐舰上,海装局的同志就和6607改装的要求不同了,想要实现的东西比较多。这也是一种务实的想法。
高振东摇摇头:“冷发射的燃气发生器做到储运发射一体箱里,不会有影响的。”
“这么做的话,我们这边的压力倒是的确最小,而且技术难度和投入最低,同时又能保证可用性和先进性。”蒲总权衡了一下,越来越觉得高总工这个选择很妙,在技术上他是激进的,但是在实现规划上,他是偏保守,或者叫偏稳妥,总是按照一主一备的思路在考虑问题。
“冷发射的实现可能性很高吧?”海军的同志问道。
蒲总点点头:“高总的这个建议,我们没有任何急迫的技术压力,可以把精力投入到远期的冷热共架上去,夸张一点说吧,按照高总工的这个计划,冷垂发我们只需要设计个垂发架子就行,压力都在**设计的同志那头,垂发系统本身没有任何压力。新型驱逐舰用上垂发系统的可能性接近100%!”
100%?!
如果说刚才还是定性的说成功率很高,现在这个定量的数字马上就击中了海装局的心尖尖。
他刚才在高振东的描述和介绍里,是听懂了的,不论冷热,垂发系统的那些好处基本上都是一个不拉的,在这个系统上,革命性的是垂发,而不是冷热。
能有接近100%的成功率,**才不干!
说得难听点,就算是整来当技术储备,那也是稳赚不赔的事情。
高振东补充了一句:“当前条件下,冷垂的成本要低很多,当然,**的成本会高一些,但是考虑到热垂发的维护频次和成本更高,两者的运行总体成本相差不大。”
这倒是一说就能明白的事情,不受火烧和此次都浓烟烈火的,肯定是后者需要的维护更多。
总价差不多,但是拥有的价格会比较便宜,这其实对海装局这边的诱惑力非常大。
“我倾向于高总工的想法。”海装局的同志举起了手。
关键在于,这东西不论冷热,都是非常先进的系统,还没听说哪个国家有类似的想法或者装备,用冷发射保证当前的先进性,用冷热共架保证未来的先进性,这笔账,谁都会算。
“我也是。”蒲总也举起了手。
高振东不用举手,这事儿就是他的提议。
“那我们就按照这个计划向上报,包括护卫舰改装、驱逐舰改装、新驱的新总体方案三个部分,高总、蒲总,你们看如何?”
高振东连连点头,这条驱逐舰拿出来,周围都得疯。
反潜直升机、数十发25公里以上射程的垂发雷达防空弹,而且至少两个以上的照射雷达,如果设计得当可不止两条通道。
别说别的国家,老毛子和花旗佬过来都得掂量掂量。
不过大概率周围根本看不见这玩意,甚至……甚至以现在的风格,造出来了都要往外放烟雾弹,想拍到那是很难的,包括老毛子在内。
这一点都不奇怪,别看几十年后卫星满天飞,但是北半岛曾经的一条自产驱逐舰到底长什么样都一样主要靠猜。当然,那玩意其实也算不上驱逐舰就是了,而且北半岛后来完全没有大建海军的必要和动力,倒腾陆军才是他们的本职要务。
又在海角市呆了两天,据海军的同志说,原因是天气不好没飞机,高振东也没搞懂,天气不好就天气不好,没飞机就没飞机,两个加一块就没搞懂是个啥意思。
就在来自蜀省矿冶厅的同志和甘陇金城大学的甘老师快顶不住的时候,高振东才终于回到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