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元璋讲述的时候,朱标已经迫不及待地再次拿起那本《铁齿铜牙李善长》,迅速翻阅起来。

  随着书页的翻动,朱标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心中也越发惊恐。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看着朱标,缓缓说道:“标儿啊,此书乃是你的弟弟朱棡所著。”

  “什么?”

  还不等朱标开口,站在不远处的朱棣便瞪大了眼睛。

  他满脸难以置信的说道:“三哥为何要如此诋毁舅舅?”

  朱元璋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

  “哼,老三一直对咱的皇位虎视眈眈,他此举无非是想借机扳倒李善长,以削弱太子的势力罢了。”

  朱标气得浑身发抖,将手中的书狠狠地扔在地上,愤怒地吼道:“爹,此事实在是太过荒谬!

  舅舅和三弟都是对朝廷忠心耿耿之人,绝不会做出背叛之事!”

  朱元璋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咱自然知道自家人的为人,然而朝中人心复杂难以揣测,有些事情我们不得不防。

  标儿,你日后定要小心那些像蓝玉一样的骄兵悍将,切不可掉以轻心。”

  就在这时,朱棣拿过那本《铁齿铜牙李善长》,从头到尾又仔细看了一遍。

  “爹,说到底这就是一本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您实在是没必要代入感太强。”

  如果朱元璋只是对蓝玉产生忌惮之心,朱棣绝不会出面调节。

  毕竟蓝玉可没少在朱标那里,说他这个燕王的坏话。

  相比之下朱棡虽然将他的封地改到了吐蕃以南,但两人将来毕竟都是要去海外就蕃的。

  现在打好关系,将来需要帮助的时候,至少可以有个照应。

  最为重要的是,上次为了解救蓝玉陪大哥“演戏”,差点没被朱元璋把**打开花。

  这时候如果选择顺着老爹的话往下说,将来搞不好哪天就会被秋后算账。

  朱标也知道自家老爹是在担心兄弟之间不和,毕竟按照如今的情况来看,似乎已经形成了“五龙同朝”的局面。

  “爹,老四说得一点没错,三弟的赤胆忠心日月可鉴。

  况且年后他就要挂帅讨伐北元,这个关键时刻实在是不宜节外生枝。”

  朱元璋略显无奈的说道:“标儿啊,看来你是误会咱的想法了。

  正所谓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老三近一年来的所作所为,绝对可以堪称是藩王中的表率。

  只是他离开京城之前告诉咱,要把这本《铁齿铜牙李善长》通过大明商务书局发行出去。

  书中的那些剧情你们也看到了,势必会引起别有用心之人对晋王的诋毁。”

  朱标皱眉说道:“三弟恐怕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削弱自己在民间和朝堂的威望。

  以此表明他对帝位没有觊觎之心,同时也能避免狼子野心之辈,借晋王的名声大做文章。”

  众所周知皇帝不仅代表着一个王朝的最高权力,而且还能垄断资源和经济、**、文化以及战争等方面的权力,可以说是拥有无上的权利和**。

  况且藩王虽然有一定的财产和地位,但与皇帝相比待遇差别巨大。

  例如同样是为满足吃鲥鱼的个人喜好,皇帝可以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藩王就只能自己住在长江边了。

  如果换做以前,朱元璋还不担心朱棡会给自己来个“黄袍加身”。

  毕竟没有什么参照物,可以让他胡思乱想。

  可自从《铁齿铜牙李善长》这本被朱棡送进宫里之后,朱元璋就对里边的“反派”产生了滤镜。

  倘若不是今天朱标和朱棣及时劝诫,他的潜意识里,恐怕又要出现心魔了。

  “老三到底还是多虑了,我大明富有四海,又怎会容不下个手握重兵的藩王呢?”

  此时的朱棡一行人,已经抵达了位于应天府南部的溧水县。

  “不远处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无想寺,据说该寺周围还有隋末农民义军将领杜伏威的屯兵地遗址。

  晋王殿下如果不急着赶路的话,下官愿意陪同您前往一观。”

  看着跃跃欲试的冯诚,朱棡朝着站在自己身旁的溧水知县王承基说道:“孤王听说在无想寺的附近,还有宋代高僧甄公的藏骨石塔、石观音洞,以及元代的招云亭。

  如果王知县有时间的话,这些地方孤王都想走一走。”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并不太看重进士出身,晋升往往重政绩而非资格。

  即使是进士出身的知县,也只能慢慢往上升。

  因此那些新科进士们往往都是提心吊胆,惟恐发外去做知县。

  再加上大明县制的弊端也不少,其中有些弊端还相当严重。

  仅是后世史学家总结出来的,就有至少四点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一、大明县官与县吏,设置的比例极不合理。

  一县衙官员最多才四人,需应付来自六部和省、府,两个方面的各种指令和检查。

  还要从钱粮、刑名、学校、风化、生产各方面,有效统治全县几十万百姓。

  因此县政把持在群吏手中,最终导致行政者无权,有权者又非行政决策者的混乱局面。

  第二、大明考察县官政绩首列催科,实际上就是逼官残民。

  为完成征派任务,各地知县全然不管百姓死活。

  本来有田才有田赋,然而到了明中期天下额田已减半。

  所失额田均被官僚、绅衿、地主,利用飞洒、诡寄等手段侵吞了。

  然而额田虽失,但田赋却丝毫不能减少,于是知县又把失额推到了农民身上。

  第三、大明县衙的办案,是非常黑暗的。

  官司的胜负往往不决定于是非曲直,而取决于贿赂的多少,以及权势的大小。

  平民百姓一涉及官司,非家破人亡不可。

  首先的花费是写状词、请讼棍,不请讼棍非败诉不可。

  其次要行贿吏书,并通过吏书之手转而行贿于县官。

  有明一代,真正为百姓服务、清正廉明、为民请命的县官,几乎是没有的。

  第四、大明管治县衙的“婆婆”,也实在太多了。

  既有中央六部直接插手地方政务的“条”,也有省、府作为县顶头上司的“块”,甚至还有来自中央的各类御史、钦差。

  朱棡之所以选择在溧水县拖延时间,主要就是为了查探王承基及其麾下官吏。

  是否存在侵吞额田的情况,以及六部和御史胡乱插手县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