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津津有味地回忆到这里,她的大脑中枢神经仍然在回忆往事的路途上停不下车轮。她不觉又回想起一段儿记忆深刻的往事……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了,她瞪起了大眼愣了一会儿,又默默地合上了眼睛。停了一会儿她又睁大了眼睛,眼神里充满了恐惧与惊险,她害怕回忆这段儿噩梦般的往事,虽然过去十好几个年头儿了,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像做噩梦一样令她战栗不止。
她想在记忆里把这段儿往事彻底删除,永远永远在对牛壮的思念与回忆中,避开这段儿惊心动魄的往事,但她做不到。因为这段儿人为地制造灾难与恐怖的闹剧,对她刺激太大了,使她刻骨铭心,一辈子也难于忘记。
那是古寨葫芦庄春节耍热闹的第二天,荷花儿是村里春节踩高跷的名角儿。
闹春的踩高跷开始上阵了,荷花儿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本来就好看的柳叶眉毛被描得更加好看。两片**的嘴唇被涂上了胭脂,像刚刚吃过樱桃一样。两边的脸颊淡施粉脂粉白红润,像五月的仙桃。一对左顾右盼的大眼睛,像秋水中的月亮含情脉脉。两条招来不少异性贪婪的目光、乌黑油亮的长辫子,在辫梢用红丝线系上了粉红粉红的绢花,粉红的花瓣上,用白色的蜡烛巧妙地滴上点点滴滴的蜡油,好像清晨还没蒸发的露水珠儿晶莹闪亮。
她穿着一件绸面紫红小棉袄,把上身箍得紧紧的,更显得**挺拔丰满,使得**滚圆的腰肢,显得结实细软。下身穿着薄薄的小棉裤,棉裤上罩着一条深蓝色的单薄绸裤,上窄下宽喇叭形状的绸裤,把**肥实**的臀部,显露得越发**。宽大的裤脚上点缀着五颜六色、闪闪发光的水晶珠子,在高跷上摆动裤脚,犹如天上的繁星流光溢彩。脚上穿着小巧玲珑的大红软底绸鞋,鞋面上用金丝绣着展翅飞翔的凤凰图案,仿佛天上的仙女脚蹬祥云来到了人间。
她手里拿着一把被人工染红的鹅绒小扇,以便在高跷上保持平衡。扇子上系着几个叮当作响的小银铃,扇把上一对鹅黄色的穗子,迎风飘逸煞是好看。
牛壮、文山与黑蛋领着一帮前来喝彩助威的兄弟,涌进了街市正中间,还是昨天那个耍狮子的表演场地。
黑蛋腰里缠着那条一头软一头硬的“阴阳鞭”,等踩高跷表演结束,就要耍他的拿手好戏——高空套魔鬼。这个“高空套魔鬼”的耍法儿是一个人用又粗又长的竹竿,挑着一只圆葫芦,葫芦上用油彩画上了吓人的鬼脸,像一个魔鬼的头颅,举着魔鬼头颅的人,不停地奔跑晃动变换着方位,**着黑蛋,看黑蛋能不能甩动他那条“阴阳鞭”套住鬼头。
“父老乡亲们,都向后退几步,扩扩场子……”古寨的闹春理事,“哐哐哐”敲着铜锣吆喝道:“老少爷们儿都睁大眼睛呵!高跷就要进场啦!”
铜锣敲了一阵子,又大声吆喝道:“特意邀请来了顺河庄的高跷,来与咱们庄荷花儿比赛踩高跷、耍花样、对歌儿。”他停了一下很张扬地大声问道:“大家说好不好?”
场子周围的人们兴奋地齐声欢呼:“好——!”
“好!大家鼓鼓掌!给她们加加油!”闹春理事满脸兴奋。
“哗哗哗”掌声雷动……不远的槐树上枝上好像也是来看热闹的几只花喜鹊,惊吓得飞了起来。
首先出场的是荷花儿,她两脚踩着一人多高的高跷,一进场子就来了高难度动作,只见她甩动长辫“唰”的一声,在场子中间劈了个单叉,周围的人们叫了一声好,牛壮、文山、黑蛋和一帮弟兄们齐声喝彩。亮相片刻两腿一耸,“唰”的一下稳稳地站了起来,手里拿着鹅绒彩扇微笑着煽起风来;村民们又叫一声好,为荷花儿喝彩助威的弟兄们带头鼓起掌来。
这时外村顺河庄的高跷进了场子,其实大家对顺河庄并不陌生,这个村庄离古寨葫芦庄只有五六华里远近。高跷上的女子年岁与荷花相仿,不知是姑娘还是媳妇,穿着一身明黄色的绸衣绸裤,脑后拖着一条独辩,手里与荷花儿一样拿了一把扇子,她的模样与荷花儿相比逊色不少,一进场子也来了一个劈叉亮相,人们的掌声喝彩声不断。
她们两人迈动高跷、扭动腰肢,在场子里扭了一圈儿,像比赛一样就开始对起歌来。
黄衣女子站在高跷上,带着挑战荷花儿的意思,边踩着舞步边唱道:
“冬也么冬天哎——
为啥喜鹊喳喳叫哟?”
荷花儿答唱道:
“冬也么冬天哎——
喜鹊枝头喳喳叫,
飞来飞去报喜讯……
春天很快要来到。”
黑蛋带头发一声喊:“对得好!”众弟兄们跟着喝彩鼓掌。
黄衣女子接着唱道:
“春也么春天哎——
为啥喜鹊喳喳叫哟?”
荷花儿答唱道:
“春也么春天哎——
喜鹊枝头喳喳叫,
一对夫妻要搭窝儿……
搭窝儿就在树顶稍。”
又是黑蛋带头发一声喊:“对得妙!”周围的人们也一起喝起彩来。
黄衣女子又唱道:
“夏也么夏天哎——
为啥喜鹊喳喳叫哟?”
荷花儿答唱道:
“夏也么夏天哎——
喜鹊枝头喳喳叫,
恩爱夫妻心高兴……
窝里孵出小宝宝。”
还是黑蛋带头发一声喊:“对得巧!”话音刚落,“噼噼啪啪”的掌声就响了起来。
黄衣女子继续唱道:
“秋也么秋天哎——
为啥喜鹊喳喳叫哟?”
荷花儿答唱道:
“秋也么秋天哎——
喜鹊枝头喳喳叫,
祝贺农家好收成……
五谷丰登年景好。”
正在唱得来劲儿,黑蛋、文山和牛壮的弟兄们,还没来得及喝彩鼓掌,忽然敲铜锣的那个理事慌慌张张跑了过来。
“不好了!不好了!”他惊恐地向古寨的东寨门方向指了指,“过队伍了!过队伍了!过大队伍啦!蛮子的队伍开过来啦!”
“啊!娘嘢!”人们闻听吓得惊叫起来,像羊群遇到了虎豹。动作麻利的年轻人儿和壮汉都纷纷四散奔逃了去,一个比一个跑得都快,恨不得生出四条腿来。
她想在记忆里把这段儿往事彻底删除,永远永远在对牛壮的思念与回忆中,避开这段儿惊心动魄的往事,但她做不到。因为这段儿人为地制造灾难与恐怖的闹剧,对她刺激太大了,使她刻骨铭心,一辈子也难于忘记。
那是古寨葫芦庄春节耍热闹的第二天,荷花儿是村里春节踩高跷的名角儿。
闹春的踩高跷开始上阵了,荷花儿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本来就好看的柳叶眉毛被描得更加好看。两片**的嘴唇被涂上了胭脂,像刚刚吃过樱桃一样。两边的脸颊淡施粉脂粉白红润,像五月的仙桃。一对左顾右盼的大眼睛,像秋水中的月亮含情脉脉。两条招来不少异性贪婪的目光、乌黑油亮的长辫子,在辫梢用红丝线系上了粉红粉红的绢花,粉红的花瓣上,用白色的蜡烛巧妙地滴上点点滴滴的蜡油,好像清晨还没蒸发的露水珠儿晶莹闪亮。
她穿着一件绸面紫红小棉袄,把上身箍得紧紧的,更显得**挺拔丰满,使得**滚圆的腰肢,显得结实细软。下身穿着薄薄的小棉裤,棉裤上罩着一条深蓝色的单薄绸裤,上窄下宽喇叭形状的绸裤,把**肥实**的臀部,显露得越发**。宽大的裤脚上点缀着五颜六色、闪闪发光的水晶珠子,在高跷上摆动裤脚,犹如天上的繁星流光溢彩。脚上穿着小巧玲珑的大红软底绸鞋,鞋面上用金丝绣着展翅飞翔的凤凰图案,仿佛天上的仙女脚蹬祥云来到了人间。
她手里拿着一把被人工染红的鹅绒小扇,以便在高跷上保持平衡。扇子上系着几个叮当作响的小银铃,扇把上一对鹅黄色的穗子,迎风飘逸煞是好看。
牛壮、文山与黑蛋领着一帮前来喝彩助威的兄弟,涌进了街市正中间,还是昨天那个耍狮子的表演场地。
黑蛋腰里缠着那条一头软一头硬的“阴阳鞭”,等踩高跷表演结束,就要耍他的拿手好戏——高空套魔鬼。这个“高空套魔鬼”的耍法儿是一个人用又粗又长的竹竿,挑着一只圆葫芦,葫芦上用油彩画上了吓人的鬼脸,像一个魔鬼的头颅,举着魔鬼头颅的人,不停地奔跑晃动变换着方位,**着黑蛋,看黑蛋能不能甩动他那条“阴阳鞭”套住鬼头。
“父老乡亲们,都向后退几步,扩扩场子……”古寨的闹春理事,“哐哐哐”敲着铜锣吆喝道:“老少爷们儿都睁大眼睛呵!高跷就要进场啦!”
铜锣敲了一阵子,又大声吆喝道:“特意邀请来了顺河庄的高跷,来与咱们庄荷花儿比赛踩高跷、耍花样、对歌儿。”他停了一下很张扬地大声问道:“大家说好不好?”
场子周围的人们兴奋地齐声欢呼:“好——!”
“好!大家鼓鼓掌!给她们加加油!”闹春理事满脸兴奋。
“哗哗哗”掌声雷动……不远的槐树上枝上好像也是来看热闹的几只花喜鹊,惊吓得飞了起来。
首先出场的是荷花儿,她两脚踩着一人多高的高跷,一进场子就来了高难度动作,只见她甩动长辫“唰”的一声,在场子中间劈了个单叉,周围的人们叫了一声好,牛壮、文山、黑蛋和一帮弟兄们齐声喝彩。亮相片刻两腿一耸,“唰”的一下稳稳地站了起来,手里拿着鹅绒彩扇微笑着煽起风来;村民们又叫一声好,为荷花儿喝彩助威的弟兄们带头鼓起掌来。
这时外村顺河庄的高跷进了场子,其实大家对顺河庄并不陌生,这个村庄离古寨葫芦庄只有五六华里远近。高跷上的女子年岁与荷花相仿,不知是姑娘还是媳妇,穿着一身明黄色的绸衣绸裤,脑后拖着一条独辩,手里与荷花儿一样拿了一把扇子,她的模样与荷花儿相比逊色不少,一进场子也来了一个劈叉亮相,人们的掌声喝彩声不断。
她们两人迈动高跷、扭动腰肢,在场子里扭了一圈儿,像比赛一样就开始对起歌来。
黄衣女子站在高跷上,带着挑战荷花儿的意思,边踩着舞步边唱道:
“冬也么冬天哎——
为啥喜鹊喳喳叫哟?”
荷花儿答唱道:
“冬也么冬天哎——
喜鹊枝头喳喳叫,
飞来飞去报喜讯……
春天很快要来到。”
黑蛋带头发一声喊:“对得好!”众弟兄们跟着喝彩鼓掌。
黄衣女子接着唱道:
“春也么春天哎——
为啥喜鹊喳喳叫哟?”
荷花儿答唱道:
“春也么春天哎——
喜鹊枝头喳喳叫,
一对夫妻要搭窝儿……
搭窝儿就在树顶稍。”
又是黑蛋带头发一声喊:“对得妙!”周围的人们也一起喝起彩来。
黄衣女子又唱道:
“夏也么夏天哎——
为啥喜鹊喳喳叫哟?”
荷花儿答唱道:
“夏也么夏天哎——
喜鹊枝头喳喳叫,
恩爱夫妻心高兴……
窝里孵出小宝宝。”
还是黑蛋带头发一声喊:“对得巧!”话音刚落,“噼噼啪啪”的掌声就响了起来。
黄衣女子继续唱道:
“秋也么秋天哎——
为啥喜鹊喳喳叫哟?”
荷花儿答唱道:
“秋也么秋天哎——
喜鹊枝头喳喳叫,
祝贺农家好收成……
五谷丰登年景好。”
正在唱得来劲儿,黑蛋、文山和牛壮的弟兄们,还没来得及喝彩鼓掌,忽然敲铜锣的那个理事慌慌张张跑了过来。
“不好了!不好了!”他惊恐地向古寨的东寨门方向指了指,“过队伍了!过队伍了!过大队伍啦!蛮子的队伍开过来啦!”
“啊!娘嘢!”人们闻听吓得惊叫起来,像羊群遇到了虎豹。动作麻利的年轻人儿和壮汉都纷纷四散奔逃了去,一个比一个跑得都快,恨不得生出四条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