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姚直等人正在耽摩栗底游览,说是游览,其实是观察耽摩栗底情况,更了解此地,再通过此地了解孔雀国。
耽摩栗底一方当然不可能放任姚直等人随意游览,安排了人随同,这让姚直等人有些不乐意,有人随同的察访定会大打折扣,看不到这座城市真正的面貌。
但耽摩栗底一方的做法,姚直等人也不好反驳,他们毕竟是外邦人,不派人盯着,万一搞出事来咋办?
此时已是下午,温暖的阳光照耀城市,整座城懒洋洋的,街边的僧侣们还坐在布上一动不动,似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这样。
随同的人笑着向姚直等人解释,僧侣们在进行禅定,仿效佛当年在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觉悟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成就大智慧。
姚直等人对这种行为很不喜欢,认为这些僧侣是在以此逃避耕种生产的辛苦,禅定悟道可以,但有种不要让民众给你们捐纳吃喝。
你们禅定悟道,却要让辛勤耕种的民众给你们吃给你们喝,这不妥妥的懒人闲汉,让别人供着?
这放在大秦,是触犯秦律,要被抓去服徭役的,更离谱的是,对这种明显不合理的行为,那些民众还甘心给僧侣们提供吃喝。
也对,没这帮民众供养,这些僧侣不可能如此悠闲地禅定悟道,早就饿得肚子咕咕叫,跑去找吃的去了。
对此,随同的人给出的解释是:僧侣们是在觉悟、是在参悟大智慧,一旦他们参悟出来,所有人都将受用,所以民众才供他们吃喝。
同时,民众现在向僧侣捐纳财货吃喝,也是为他们自己积攒功德,功德越多,福报越厚,将洗去生前罪孽,不受死后之苦,且还能将福泽留于来世,会得好报。
除僧侣们外,很多平民样的人也靠在墙边树下休憩,整座城给姚直等人一种很平和,但总觉得缺了什么。
很快,他们便想了起来,这座城缺乏昂扬向上的活力和斗志,看似平和宁静,实则宛如死水,城市的时光似乎被永驻此时。
没有太多暴力事件倒是一件好事,可没有活力和斗志就是坏事了,意味着他们不会再向前进,只会安居于此时此刻。
而且,这座城真的平和宁静?
姚直等人又察觉到了来时感到的那种目光,还是在墙角的阴影之处,一群瘦小黝黑的人在那远远看着他们,当发现姚直等人发现他们,看过去时,又迅速移开目光,躲入阴影。
姚直指向那些人躲藏的地方,问随同的人员:那些是什么人,他们为何在那盯着我们?
随同人员淡淡地扫了一眼,随后回答:他们是“达利特”,诸位是远道而来的贵客,不当与达利特接触。
这让姚直等人更加好奇,因为他们从摩叶上师那里学习孔雀国有关之事时,摩叶上师没告诉他们孔雀国还有叫“达利特”的一类人。
摩叶上师所说的种姓制度中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达利特是哪冒出来的?
婆罗门是宗教神职人员,刹帝利是国王贵族,吠舍是商人、猎人等类,首陀罗是佣人、工匠。
要么是摩叶上师不知道有达利特这类人,要么是摩叶上师知道却没说……
摩叶上师不知道的可能性不高,所以应当是后者,知道却没说,那摩叶上师为何不说?
这些人似乎过得不太好,比耽摩栗底的平民还差,地位当是不高,而其等又不是四大种姓中最低的首陀罗,也即是孔雀国其实还有一个更低的种姓,叫这“达利特”。
因为达利特地位实在太低,所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经都没将他们当作人来对待,自然也不算在是人的四大种姓中。
姚直等人迅速判断出了达利特的地位,但这让他们更觉得孔雀国是个扭曲怪诞的国家:佛倡导众生平等,人人皆可度化,可这种根据出身将人严格分为三六九等种姓制度又存在。
孔雀国的那些僧侣是怎么信佛的同时,又对种姓制度视而不见,甚至还很默契地遵守?
实际上,孔雀国的佛教就是这样,宣称众生平等,人人皆可入教,但这“人人”指的是首陀罗以上种姓的人群,这类人中就算杀人犯也能入教,而对首陀罗这一种姓,能入教,却有严格的限制。
连首陀罗入教都这般严,更遑论达利特,这也是孔雀国佛教得以能在阿育王推广下没遭受太大阻力的原因之一。
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真正动摇种姓制度,加上阿育王的威望,高种姓的老爷们当然还能坐得住。
要是孔雀国佛教真开放允许首陀罗、达利特随便入教,即使有阿育王鼎力支持,也会遭遇极大阻碍,甚至连首陀罗、达利特自己都会站出来反对:你们凭什么让我们和高种姓老爷一个待遇?
老爷们是天生的高种姓,就该有特权,这是天地开辟后就定下的道理,没了高种姓的老爷,老奴我们要怎么活啊!
在随同人员说出那些人的身份,让他们不要接触后,姚直等人好奇地向那再看了眼,便到其他地方游览,没有立即接触,反正他们还要在孔雀国待一段不短的时间。
夜晚,又一场宴会后,姚直等人回落脚处,将使团的重要成员召集到一处,对今日之事进行复盘记录,并根据今日所知所闻对后面事宜进行调整。
总结中,甘煜出声道:“诸位可曾发现在今晚宴会,耽摩栗底之人对我们似乎更欢迎了?”
一人道:“听你这一说,好像确实如此,今天晚上,有好几个耽摩栗底的官员前来同我说话,问皇帝陛下喜好什么,又问李念公子是何人,李念公子喜好何物?”
另一人笑道:“那你是如何回答?”
这人道:“我哪知道皇帝陛下喜好什么?只能说皇帝陛下喜好大秦越来越强盛,我等老秦人能过上好日子。至于李念公子,那我更不知道了,我也不敢说李念公子好美女啊……”
这话引得房内众人一笑,即使最偏远的燕地,也有人知李念公子是陛下之婿,曾为舜英公主怒杀匈奴太子。
敢说李念公子好美女,不怕回大秦后,被李念公子逮到给处置了?虽说据他们所知,李念公子不是个性情暴烈之人。
笑过后,又一人道:“我也一样,被人问和大秦有关之事,问皇帝陛下对教派有何看法,问大秦内有多少教派,信奉哪些神仙?”
另一人也道:“我也被问了,但问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在大秦有多大影响,是怎么收纳信徒?我也不知道啊!”
听了众人的发言后。姚直道:“公子说‘要透过表象看本质’,耽摩栗底人问这些问题,不可能无缘无故,必有缘由。他们在打听与大秦相关的情报,彼辈目标显然是大秦!”
“然各位所言中,其等所问未多涉及大秦军政,反而对陛下喜恶、公子喜恶、诸子百家感兴趣,姚某以为其等是在想向大秦传教!”
这个分析很有道理,有人疑惑道:“我知道他们对大秦很感兴趣,但为何会这般急迫,似乎着急想到大秦传播那佛教?”
这是个好问题,知道孔雀国人对大秦感兴趣,可这也表现得太着急了些,就这么迫不及待想到大秦传教?
甘煜道:“事情反常,必有原因。他们迫不及待想到大秦传教,要么是他们对向他国传教一事非常重视,自发想要传教,要么是有原因被迫为之。”
“我认为后者居多,这个原因让他们不得不着急向大秦传教。佛教为孔雀国第一教,香火鼎盛,信众遍地,能让他们感到着急,只有一种可能:孔雀国内的情况变动!”
甘煜继续道:“佛教源起于数百年前,一直未得兴盛,如今之所以在孔雀国兴盛,离不开被孔雀国人视为伟大的那位阿育王!”
“阿育王在世时,在孔雀国兴建了大量寺庙,据说那存放舍利的佛塔便建了八万四千座。”
这等劳民伤财、耗费民力的君王,竟然还在孔雀国被认为是伟大的王,也是离谱。
“然阿育王在十年前已经离世,据闻现今在位的孔雀国王是阿育王之孙,阿育王信奉那佛教,他孙子可未必会喜欢,倘若现在的孔雀国王不喜佛教,反而喜欢另一教派,那耽摩栗底这些人的作为……”
甘煜话未说完,但众人都懂了,一人接话道:“此事极有可能,根据今日所见,耽摩栗底可谓一座佛城,近乎举城信佛,倘若如今的孔雀国王不信佛,而信另一教派,那会给耽摩栗底带来极大的冲击。”
又一人道:“所以耽摩栗底的人是在找后路?而且,是将我大秦视为了他们的后路?”
接话的人点头道:“怕是如此,如今孔雀国王信奉的另一教派必会对他们进行打压,他们肯定要设法自救,他们自救之法便是大秦。”
“如果在大秦传播佛教成功,将大秦变得和孔雀国一样,这传回孔雀国,得是多大的功绩?那可是将佛法传至异邦,影响一国,孔雀国王和另一教派即便想打压他们,也会顾忌一二。”
“且就算孔雀国王和另一教派执意打压他们,其等也可退往大秦,不会像在国内全军覆没。”
一人嗤笑道:“这些耽摩栗底人打的倒是好算盘,认为他们只要往大秦传教,大秦就立马会接受,没考虑过万一失策了如何?”
另一人笑回道:“他们根本瞧不起大秦,认为大秦是蛮夷,他们是天朝上邦,上邦来使,下国岂有不受之理?”
耽摩栗底人看他们时那种俯视优越的态度,众人都明显感受到了,在这种心态下,会产生他们只要去大秦,大秦就会接受的心理符合耽摩栗底的逻辑。
姚直道:“情况若真是如此,耽摩栗底人定会很快便要求向大秦出使!”
只稍作思索,众人便明白了姚直话中之意:耽摩栗底人是担忧被现任国王和另一教派打压,所以想向大秦传教,那他们一定会赶在国王和另一教派得知大秦的事前,先派人到大秦。
一人沉声道:“定不能让佛教传入大秦,在过来时,诸位也看到了佛教僧侣的作为,不仅不事生产,成天谈些空洞无义之物,还为祸地方,也就是那里的人愚昧落后,所以能忍受其等作为。”
这说的是在到孔雀国前,在路上见到的受孔雀国僧侣传教的部族地区,那些僧侣以传教为名干了不少使团看不过眼之事。
但使团只是经过别人的地盘,且带有任务,并未插手,可那些事能发生在他国之地,却不能发生在大秦。
他们可不想有朝一日,子孙不敬祖先,剃了个秃头去信那啥佛陀,也不想看到有秃子打着佛名号作威作福,欺诈他们子孙。
“这耽摩栗底看似和平宁静,实是了无活力,他们也只是侥幸未遇外敌,一旦有强敌入侵,定会一击被破,毫无招架之力。且他们若将那种姓带到大秦……”
听到这后一句话,众人心中倒吸一口凉气,佛都还好说,那种姓是万万要不得,至少在大秦不能实施。
万一他们的子孙被打入低种姓,甚至变成那都不算在四大种姓中的达利特,那真是再难翻身。
姚直道:“但耽摩栗底人派人向大秦,此事也难阻挡,我等须上书禀明皇帝陛下和李念公子,以陛下和公子之智,定不会允许其等在大秦肆意妄为。”
听姚直提到皇帝陛下和李念公子,众人均感到心安,虽说李念才声明显于大秦不过一年,却在天下间有极高的名望,许多人都认为在李念公子辅佐下,大秦将会变得更强更好。
皇帝陛下如此英明,李念公子又这般贤能,何愁大秦不强?
姚直又道:“耽摩栗底人怕是很快将向我等询问,让我等分人与其等去往大秦,此事于我等亦有好处,如向其等所要此地物产时,想必其等不仅不会拒绝,还会甚为配合。”
众人眼前一亮,耽摩栗底人有求于他们,那肯定会尽力去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他们这趟出使孔雀国最大的一个任务便是收集孔雀国的物产,尤其是那种被李念公子称为“棉花”之物。
姚直又叮嘱道:“身在异国,须当谨慎,诸位回去后,要备加小心,好生安排值夜巡守,莫要给人可趁之机。”
众人心头一凛,这是担心耽摩栗底人将他们除了灭口,事的可能性不大,但确实有,这里毕竟是异国他乡!
耽摩栗底一方当然不可能放任姚直等人随意游览,安排了人随同,这让姚直等人有些不乐意,有人随同的察访定会大打折扣,看不到这座城市真正的面貌。
但耽摩栗底一方的做法,姚直等人也不好反驳,他们毕竟是外邦人,不派人盯着,万一搞出事来咋办?
此时已是下午,温暖的阳光照耀城市,整座城懒洋洋的,街边的僧侣们还坐在布上一动不动,似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这样。
随同的人笑着向姚直等人解释,僧侣们在进行禅定,仿效佛当年在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觉悟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成就大智慧。
姚直等人对这种行为很不喜欢,认为这些僧侣是在以此逃避耕种生产的辛苦,禅定悟道可以,但有种不要让民众给你们捐纳吃喝。
你们禅定悟道,却要让辛勤耕种的民众给你们吃给你们喝,这不妥妥的懒人闲汉,让别人供着?
这放在大秦,是触犯秦律,要被抓去服徭役的,更离谱的是,对这种明显不合理的行为,那些民众还甘心给僧侣们提供吃喝。
也对,没这帮民众供养,这些僧侣不可能如此悠闲地禅定悟道,早就饿得肚子咕咕叫,跑去找吃的去了。
对此,随同的人给出的解释是:僧侣们是在觉悟、是在参悟大智慧,一旦他们参悟出来,所有人都将受用,所以民众才供他们吃喝。
同时,民众现在向僧侣捐纳财货吃喝,也是为他们自己积攒功德,功德越多,福报越厚,将洗去生前罪孽,不受死后之苦,且还能将福泽留于来世,会得好报。
除僧侣们外,很多平民样的人也靠在墙边树下休憩,整座城给姚直等人一种很平和,但总觉得缺了什么。
很快,他们便想了起来,这座城缺乏昂扬向上的活力和斗志,看似平和宁静,实则宛如死水,城市的时光似乎被永驻此时。
没有太多暴力事件倒是一件好事,可没有活力和斗志就是坏事了,意味着他们不会再向前进,只会安居于此时此刻。
而且,这座城真的平和宁静?
姚直等人又察觉到了来时感到的那种目光,还是在墙角的阴影之处,一群瘦小黝黑的人在那远远看着他们,当发现姚直等人发现他们,看过去时,又迅速移开目光,躲入阴影。
姚直指向那些人躲藏的地方,问随同的人员:那些是什么人,他们为何在那盯着我们?
随同人员淡淡地扫了一眼,随后回答:他们是“达利特”,诸位是远道而来的贵客,不当与达利特接触。
这让姚直等人更加好奇,因为他们从摩叶上师那里学习孔雀国有关之事时,摩叶上师没告诉他们孔雀国还有叫“达利特”的一类人。
摩叶上师所说的种姓制度中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达利特是哪冒出来的?
婆罗门是宗教神职人员,刹帝利是国王贵族,吠舍是商人、猎人等类,首陀罗是佣人、工匠。
要么是摩叶上师不知道有达利特这类人,要么是摩叶上师知道却没说……
摩叶上师不知道的可能性不高,所以应当是后者,知道却没说,那摩叶上师为何不说?
这些人似乎过得不太好,比耽摩栗底的平民还差,地位当是不高,而其等又不是四大种姓中最低的首陀罗,也即是孔雀国其实还有一个更低的种姓,叫这“达利特”。
因为达利特地位实在太低,所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经都没将他们当作人来对待,自然也不算在是人的四大种姓中。
姚直等人迅速判断出了达利特的地位,但这让他们更觉得孔雀国是个扭曲怪诞的国家:佛倡导众生平等,人人皆可度化,可这种根据出身将人严格分为三六九等种姓制度又存在。
孔雀国的那些僧侣是怎么信佛的同时,又对种姓制度视而不见,甚至还很默契地遵守?
实际上,孔雀国的佛教就是这样,宣称众生平等,人人皆可入教,但这“人人”指的是首陀罗以上种姓的人群,这类人中就算杀人犯也能入教,而对首陀罗这一种姓,能入教,却有严格的限制。
连首陀罗入教都这般严,更遑论达利特,这也是孔雀国佛教得以能在阿育王推广下没遭受太大阻力的原因之一。
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真正动摇种姓制度,加上阿育王的威望,高种姓的老爷们当然还能坐得住。
要是孔雀国佛教真开放允许首陀罗、达利特随便入教,即使有阿育王鼎力支持,也会遭遇极大阻碍,甚至连首陀罗、达利特自己都会站出来反对:你们凭什么让我们和高种姓老爷一个待遇?
老爷们是天生的高种姓,就该有特权,这是天地开辟后就定下的道理,没了高种姓的老爷,老奴我们要怎么活啊!
在随同人员说出那些人的身份,让他们不要接触后,姚直等人好奇地向那再看了眼,便到其他地方游览,没有立即接触,反正他们还要在孔雀国待一段不短的时间。
夜晚,又一场宴会后,姚直等人回落脚处,将使团的重要成员召集到一处,对今日之事进行复盘记录,并根据今日所知所闻对后面事宜进行调整。
总结中,甘煜出声道:“诸位可曾发现在今晚宴会,耽摩栗底之人对我们似乎更欢迎了?”
一人道:“听你这一说,好像确实如此,今天晚上,有好几个耽摩栗底的官员前来同我说话,问皇帝陛下喜好什么,又问李念公子是何人,李念公子喜好何物?”
另一人笑道:“那你是如何回答?”
这人道:“我哪知道皇帝陛下喜好什么?只能说皇帝陛下喜好大秦越来越强盛,我等老秦人能过上好日子。至于李念公子,那我更不知道了,我也不敢说李念公子好美女啊……”
这话引得房内众人一笑,即使最偏远的燕地,也有人知李念公子是陛下之婿,曾为舜英公主怒杀匈奴太子。
敢说李念公子好美女,不怕回大秦后,被李念公子逮到给处置了?虽说据他们所知,李念公子不是个性情暴烈之人。
笑过后,又一人道:“我也一样,被人问和大秦有关之事,问皇帝陛下对教派有何看法,问大秦内有多少教派,信奉哪些神仙?”
另一人也道:“我也被问了,但问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在大秦有多大影响,是怎么收纳信徒?我也不知道啊!”
听了众人的发言后。姚直道:“公子说‘要透过表象看本质’,耽摩栗底人问这些问题,不可能无缘无故,必有缘由。他们在打听与大秦相关的情报,彼辈目标显然是大秦!”
“然各位所言中,其等所问未多涉及大秦军政,反而对陛下喜恶、公子喜恶、诸子百家感兴趣,姚某以为其等是在想向大秦传教!”
这个分析很有道理,有人疑惑道:“我知道他们对大秦很感兴趣,但为何会这般急迫,似乎着急想到大秦传播那佛教?”
这是个好问题,知道孔雀国人对大秦感兴趣,可这也表现得太着急了些,就这么迫不及待想到大秦传教?
甘煜道:“事情反常,必有原因。他们迫不及待想到大秦传教,要么是他们对向他国传教一事非常重视,自发想要传教,要么是有原因被迫为之。”
“我认为后者居多,这个原因让他们不得不着急向大秦传教。佛教为孔雀国第一教,香火鼎盛,信众遍地,能让他们感到着急,只有一种可能:孔雀国内的情况变动!”
甘煜继续道:“佛教源起于数百年前,一直未得兴盛,如今之所以在孔雀国兴盛,离不开被孔雀国人视为伟大的那位阿育王!”
“阿育王在世时,在孔雀国兴建了大量寺庙,据说那存放舍利的佛塔便建了八万四千座。”
这等劳民伤财、耗费民力的君王,竟然还在孔雀国被认为是伟大的王,也是离谱。
“然阿育王在十年前已经离世,据闻现今在位的孔雀国王是阿育王之孙,阿育王信奉那佛教,他孙子可未必会喜欢,倘若现在的孔雀国王不喜佛教,反而喜欢另一教派,那耽摩栗底这些人的作为……”
甘煜话未说完,但众人都懂了,一人接话道:“此事极有可能,根据今日所见,耽摩栗底可谓一座佛城,近乎举城信佛,倘若如今的孔雀国王不信佛,而信另一教派,那会给耽摩栗底带来极大的冲击。”
又一人道:“所以耽摩栗底的人是在找后路?而且,是将我大秦视为了他们的后路?”
接话的人点头道:“怕是如此,如今孔雀国王信奉的另一教派必会对他们进行打压,他们肯定要设法自救,他们自救之法便是大秦。”
“如果在大秦传播佛教成功,将大秦变得和孔雀国一样,这传回孔雀国,得是多大的功绩?那可是将佛法传至异邦,影响一国,孔雀国王和另一教派即便想打压他们,也会顾忌一二。”
“且就算孔雀国王和另一教派执意打压他们,其等也可退往大秦,不会像在国内全军覆没。”
一人嗤笑道:“这些耽摩栗底人打的倒是好算盘,认为他们只要往大秦传教,大秦就立马会接受,没考虑过万一失策了如何?”
另一人笑回道:“他们根本瞧不起大秦,认为大秦是蛮夷,他们是天朝上邦,上邦来使,下国岂有不受之理?”
耽摩栗底人看他们时那种俯视优越的态度,众人都明显感受到了,在这种心态下,会产生他们只要去大秦,大秦就会接受的心理符合耽摩栗底的逻辑。
姚直道:“情况若真是如此,耽摩栗底人定会很快便要求向大秦出使!”
只稍作思索,众人便明白了姚直话中之意:耽摩栗底人是担忧被现任国王和另一教派打压,所以想向大秦传教,那他们一定会赶在国王和另一教派得知大秦的事前,先派人到大秦。
一人沉声道:“定不能让佛教传入大秦,在过来时,诸位也看到了佛教僧侣的作为,不仅不事生产,成天谈些空洞无义之物,还为祸地方,也就是那里的人愚昧落后,所以能忍受其等作为。”
这说的是在到孔雀国前,在路上见到的受孔雀国僧侣传教的部族地区,那些僧侣以传教为名干了不少使团看不过眼之事。
但使团只是经过别人的地盘,且带有任务,并未插手,可那些事能发生在他国之地,却不能发生在大秦。
他们可不想有朝一日,子孙不敬祖先,剃了个秃头去信那啥佛陀,也不想看到有秃子打着佛名号作威作福,欺诈他们子孙。
“这耽摩栗底看似和平宁静,实是了无活力,他们也只是侥幸未遇外敌,一旦有强敌入侵,定会一击被破,毫无招架之力。且他们若将那种姓带到大秦……”
听到这后一句话,众人心中倒吸一口凉气,佛都还好说,那种姓是万万要不得,至少在大秦不能实施。
万一他们的子孙被打入低种姓,甚至变成那都不算在四大种姓中的达利特,那真是再难翻身。
姚直道:“但耽摩栗底人派人向大秦,此事也难阻挡,我等须上书禀明皇帝陛下和李念公子,以陛下和公子之智,定不会允许其等在大秦肆意妄为。”
听姚直提到皇帝陛下和李念公子,众人均感到心安,虽说李念才声明显于大秦不过一年,却在天下间有极高的名望,许多人都认为在李念公子辅佐下,大秦将会变得更强更好。
皇帝陛下如此英明,李念公子又这般贤能,何愁大秦不强?
姚直又道:“耽摩栗底人怕是很快将向我等询问,让我等分人与其等去往大秦,此事于我等亦有好处,如向其等所要此地物产时,想必其等不仅不会拒绝,还会甚为配合。”
众人眼前一亮,耽摩栗底人有求于他们,那肯定会尽力去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他们这趟出使孔雀国最大的一个任务便是收集孔雀国的物产,尤其是那种被李念公子称为“棉花”之物。
姚直又叮嘱道:“身在异国,须当谨慎,诸位回去后,要备加小心,好生安排值夜巡守,莫要给人可趁之机。”
众人心头一凛,这是担心耽摩栗底人将他们除了灭口,事的可能性不大,但确实有,这里毕竟是异国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