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74章 也许,大秦很强?

小说:帝秦设计师 作者:买土拨鼠的松鼠 更新时间:2025-02-17 22:29:21 源网站:2k小说网
  又一越裳部高层问道:“上使,既然佛教有如此缺陷,为何还在那孔雀国得以发展?”

  佛教的缺陷,孔雀国的人不可能完全看不出,可如果能看出,那为啥还要让佛教在其国内发展兴盛?

  甘煜笑道:“此与孔雀国情势有关,一者,甘某方才已说过,孔雀国物产的确可算丰富,其土地肥沃,只需稍加耕种便能有上好收成,因而即使有佛教僧侣不事生产,也不认为有太大妨害。”

  “二者,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主张仁爱慈悲,有利于民众心平气和,不动干戈;”

  教化民众温顺恭良,不提倡用暴力,自然有利于稳定,也有利于高层统治,毕竟管理一群绵羊,可比一群狼轻松容易得多。

  “三者则在于那孔雀国王室,其等先辈似乎并不是高种姓孔雀国人,而是低种姓者,虽在其先辈为王之后已被升入高种姓,可自家人知自家事,知晓自家并非实打实高种姓,对原本种姓制度中的其他高种姓自然有忌惮。”

  “而佛陀教义之下众生平等,无以种姓论出身,当然会受那阿育王所喜,此有利于削弱种姓制度影响,助其稳固王位。”

  也卓等人点头,心下觉得这才对,一个戎马铁血半生的王者,怎么可能就忽然觉悟了?那阿育王有自己的计较才合理。

  又一越裳部高层问道:“上使,既然佛教在孔雀国兴盛,其等为何要随上使来……我等之地?以我观之,那孔雀国僧侣似有向我等传播那佛教之意。”

  甘煜摇头道:“不是‘似有’,而是彼辈确有向尔等传教之意。因如今孔雀国内情势有变,已不利于佛教,彼辈便意欲外传,在向外传教之时,还可找到又一栖身之所,方便其等躲灾躲难。”

  感情是在孔雀国快混不下去了,所以才跑他们这来传教!

  但这也让也卓等人更觉不满,在自家国内都混不开,也好意思跑他们这来充天朝上民?真把他们当愚昧蛮夷了?

  甘煜见也卓等人表露出的不满,心中相当满意,越裳部虽然在百越诸部中位置偏了点,但如今也在大秦影响之下,被大秦视为自家的地盘,自然不想其等受孔雀国影响。

  其实,在甘煜看来,佛教要是能有利于大秦治理这些百越部族,让其传播到百越部族倒也不是不可,可那也得等陛下定夺!

  另一边,给摩叶上师等人安排的住处,摩叶上师召集本次随其出行的高僧,十多名僧侣使得不大的房间显得有些拥挤。

  这是他们以前没住过的一种建筑,整体以木材和竹子做成,但此时没有僧侣将注意力放在房间本身上。

  遍观房内诸僧,摩叶上师问道:“众位师弟,如何观这越裳部族?”

  一高大强壮的僧侣评价道:“愚昧之邦,蛮夷之族,不识上国真教化,只知蛮夷糊涂礼!”

  他们又不傻,自然看得出来也卓等人对他们的态度,今日摩叶在讲说佛陀和阿育王时那种不屑,仿佛认为他们在说大话一般。

  这让他们认为遭受了轻视,他们可是从孔雀国而来,竟被一连国邦都不算的部族给看轻?

  又一僧侣倒是笑道:“其等无所见识,不知吾国之强,不知佛陀之智,不知阿育王之伟,有此反应,也属正常,正如那井中游鱼如何能知大象之伟?不必与其等计较!”

  这名僧侣继续道:“正因其等无知无识,才更须我等教化,为其等祛除蒙昧,使其等聆我佛智慧。”

  这话引得房内众多僧侣颔首:是啊,这正是他们传教的意义所在,度化世人,尤其是这些愚昧之人,这也是种修行,能积攒诸多功德。

  因此,不仅不能嫌弃他们,与他们计较,反而还要怀宽容之心,耐心度化引导其等,助其等知佛陀之智。

  只是他们并没去想过一些问题,或者说下意识忽略了这些问题:佛教是不是真有这么好?这里的人又是否需要他们传教?

  在他们认知中,孔雀国强盛,佛教智慧美好,其他地方皆是不如他们的野蛮落后之处,他们就代表了文明先进,他们过来自然是先进向落后传教,是文明向野蛮传教。

  他们文明先进,向这些野蛮愚昧之地传教,还能有不对?什么,这里的人还能有不需要?

  又一僧侣道:“此中是否有秦人手段?”

  这个问题让诸多僧侣陷入了思考,但很快,一僧侣摇头道:“贫僧以为不会,秦人既已同意我等前往秦国,当不会使此手段。”

  秦人如果真不想让他们前往秦国,或是想谋害他们,那在路上机会多的是,根本犯不着用这种手段,反而一路上,秦人不仅没谋害他们,反倒对他们颇多照顾。

  且秦人这一路上的表现,也令其等刮目相看,对秦国的评价也上升为:此国虽为蛮夷之国,不如孔雀国,然也有可取之处,像秦人在山林中行走的各种经验,再如秦人治病之法。

  就在这时,一名僧侣道:“众位师兄师弟可曾想过,也许此部之人看我等……并非认为摩叶师兄当时在说诳言,而是认为摩叶师兄所言不过如此,也敢拿出……”

  这名僧侣并未说出“炫耀”、“显摆”,但房内其他僧侣都懂其意,他的话一说完,房内陷入到一种古怪的沉默。

  这是个很新奇的观点:那些当地土著不是觉得他们在炫耀,而是认为他们炫耀就这,怎么好意思拿出来炫耀的?

  倘若这个观点为真,那问题又是出在哪?

  仔细回想摩叶上师当时所言,是觉得他们孔雀国不够强盛,佛陀不够智慧,还是阿育王的功绩不够伟大?

  且这个观点要是真的,还代表另一件事:在此地土著所知中,有比孔雀国更强之国,有比佛陀更智慧者,有比阿育王功绩更伟者……

  结合在酒宴上时,此地土著曾看过秦国人,答案显然已呼之欲出,在此地土著眼中,秦国比他们更强,秦国人的功绩比阿育王更大。

  所以,当时此地土著的反应才那般奇怪,其等认为摩叶上师所言之事不能和秦人相比,却敢在秦人面前说出炫耀,因而才不屑鄙夷。

  此地土著的想法也可猜出:就那点功绩,远不及秦国人,却还在秦人面前显摆,简直可笑!

  房内,传来几道不稳的呼吸声,显然不只一名僧侣想到了这些。

  良久后,一名僧侣摇头反驳道:“这如何可能?依师弟话中之意,其等必是知晓有强过吾国之国,有智慧胜过佛陀者,有功绩大于阿育王之人!佛陀智慧莫测,而阿育王之功,便是月护王与那西方之王也不及,怎可能有人胜过?”

  这番话引来很多僧侣赞同,佛陀是有史来最伟大的智慧者,阿育王则是有史来最伟大的王,没有之一。

  那名说出观点的僧侣也没出言回复,任由其他僧侣反驳。

  因为他知晓自己的观点已经说入了这些师兄师弟心中,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放不下心中那点骄傲。

  毕竟他们一直的认知是自己来自天朝上国,先进强盛,其他地方都是不如他们蛮夷番邦,现今出现一个可能比他们更强盛先进的国邦,当然从心里不想接受,哪怕他们讲究心灵修行的僧侣。

  但僧侣修行未到一定境界,也摆脱不了贪嗔痴恨,只有实打实的证据呈现在他们面前,才会愿意承认。

  然而此刻,这名僧侣拿不出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见这名僧侣并不回复,其他僧侣在一番反驳后,发现没有意义,这名僧侣的话已经进入他们心里。

  实际上,在秦人到耽摩栗底时,就有人在想秦国是不是比他们更强,秦人是不是比他们更文明先进,但在那时,他们当然不愿承认,认为这是种无稽之想。

  尽管秦人曾说他们国邦很大,人口有千万之多,与佛陀一般的智慧者更是繁多,但他们并未太放心上。

  认为那是秦人好虚荣,为了不让他们看轻,故意编出的谎言,且编都编不好,一看就是仿照他们孔雀国编的。

  像他们孔雀国有千万多人,秦国也就有千万多人,像佛陀是大智慧者,在同时期的秦国也有大智慧者,还叫啥“老子”、“孔子”……

  哪有这么巧的事?

  此定是秦人仿他们孔雀国所编!

  可在今日,这些当地土著的反应告诉他们,秦人可能没有编,所言为真,那这就变成了一个惊悚的故事!

  害臊丢脸都是小事,更关键的是要是秦国真比他们孔雀国更强,那他们前往秦国传教一事,原本以为是文明对野蛮传教,先进对落后传教,能顺顺利利成功,现在却难说再有把握。

  且秦国强而他们孔雀国弱,秦国要是对他们怀有恶意,想要征伐孔雀国,以他们孔雀国现今的情况,能否抵挡?

  一想到这些事,房内又陷入沉默,这次沉默的时间更长更久,房内的气氛也更加沉重。

  一僧侣问摩叶上师道:“摩叶师兄,此事若为真,我等是否还要前往秦国传教?”

  到一个可能比他们孔雀国更强的国家传教,那会遭遇什么?

  摩叶上师道:“此事尚未确定,往秦国传教不可停,但我等在接下路途,须留意秦国消息确认此事,同时也要派人回国告知其他人。”

  万一秦国真的很强,派人回去,也能让其他人提前做应对,不至于秦国突然来袭,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可这也有问题,一僧侣道:“摩叶师兄之言甚善,然派回何人?不说离耽摩栗底,便是金地,也山高路遥,若人数不足,如何好回?且我等一路能行至此处,多仗秦人之助,若无秦人引路,只怕早多亡于山林。”

  “且我等派人回返,秦人也必会知晓,摩叶师兄以为秦人会静看我等回返报信?”

  这都是问题,在这地方没有足够的人形成团队,没有合适的向导引路,山路难行,容易身故,且秦人又不瞎不聋,他们让人回返,怎可能察觉不到?

  何况这地方的部族明显和秦人交好,秦人甚至都不需自己动手,只需下令让此地部族追杀,便能让他们派回的人员难以回返。

  摩叶上师道:“看来,为今只能先确认清秦国情况,再做计较。众位师弟也莫过担忧,便是秦国强盛,其等若要出动大军,也没那般好到吾国。个人翻山易,众人翻山难,更莫说一支大军!”

  “其等想要派遣大军从秦国至吾国,困难之处远比我等从耽摩栗底至秦国更甚。”

  这倒是,大军行动所要做的准备可比一个人和一支团队行动要做的准备复杂繁多得多,所要注意的事项也要更多。

  他们翻山越岭,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到这,那大军所要花费功夫也不会少,且秦人还在回返秦国的路上,秦国的王现在还不知道他们孔雀国的准确消息,肯定也不会发兵。

  这让他们还有充足的时间做应对!

  众僧侣也回过味来,紧绷的心弦稍复,但危机感依旧未去,不摸清秦国的具体情况,他们难以心安。

  摩叶上师继续安抚众僧侣:“说不得那秦国国王也会如阿育王一般皈依我佛,信奉我教,到时自然灾劫消弭,功德无穷。”

  确实,就算秦国真比他们孔雀国强,但只要能让秦国之王皈依,那他们担忧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一切灾祸都将不复存在,而这种事不是没有可能做到,他们佛教对君主国王也是有利的。

  摩叶上师又叮嘱道:“众位师弟,此事尚未确定,莫将此事告知其他人,疑则生恐,恐则生乱。”

  众僧侣颔首称是,这事最好不让其他随行过来的僧侣知道,这并非瞒而不告,而是不告知未确认之事。

  这一日后,甘煜等人发现以摩叶上师为首的一些僧侣对他们态度变得更为友善,其等原本虽也较友善,但始终有种“我等乃天朝上国,尔等乃蛮夷小邦”的优越感,如今这种优越感却淡了不少。